宇宙级孤品,台北故宫的十二件镇馆之宝

霍公子 2023-08-24 17:25:11

台北故宫博物院,又叫中山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并称中国三大博物院。

当时的南迁文物共计有 13000多箱,先去台湾有2000多箱,之后南京归还北京的有8000多箱,剩下2000多箱依旧在南京。今天的主角正是带去台北博物院南迁文物中,最强的宝贝。这些南迁文物大部分是来自紫禁城、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怡园和国子监等皇家旧藏的精品。台北故宫博物院内除了南迁文物,还有购买的、归还的、各界捐赠的,总共近70万件。今天介绍其中的12件镇馆之宝。

第一件、毛公鼎(西周)。毛公鼎在1843年被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在耕地时发现,没多久就有古董商人闻讯赶来,花了300两白银直接买走。1852年,古鼎来到陕西古董大咖苏氏兄弟手中,后来苏氏兄弟以1000两白银卖给了他们的好友陈介祺。毛公鼎是2800多年前周宣王时期的国之重器,因刻有毛公而得名。上面有357字铭文,完整的记录了一个西周时期的故事。关键这些铭文属于金文书法,是我国造字时代的经典范本,因此毛公鼎可以说是举世无双。1882年,陈介祺去世,他的儿子陈厚滋得到了毛公鼎,陈厚滋又传给他的儿子陈孝笙。后被两江总督端方以1万两白银从陈孝笙手中买走,没过多久端方便死在四川。之后,毛公鼎被抵押给了天津的一家俄国银行,后来又卖给了苏皖一带的一位古董商人。1920年,这位古董商人以5万元的价格准备卖给美国人。当时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为了避免国宝流失,出资提前买下了大鼎。1941年,叶公绰把毛公鼎卖给了上海实业家陈永仁,陈永仁一直藏到抗战胜利。1946年,陈永仁将毛公鼎捐献给了国民政府后,大鼎便收藏在如今的南京博物院。1948年,毛公鼎随着国民政府来到了台湾。毛公鼎、大盂鼎、大克鼎可以算得上是亲兄弟。毛工鼎出土自陕西岐山县,大盂鼎也是来自岐山县,大克鼎则是来自岐山县旁边的扶风县,都为西周故土,因此他们也被称为海内三宝。如今这三件,一件在台北,一件在北京,还有一件在上海。

第二件、散氏盘(西周)。清朝乾隆年间出土于如今的宝鸡市凤翔区,这件可是西周厉王时期的史诗级青铜器。出土后一直藏于民间,并被多次转手。 1810年,江南盐运使阿林保从盐老板处买来散氏盘,敬献给嘉庆皇帝做寿礼。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传出散氏盘在大火中被烧毁。1924年,内务府竟然在养心殿内发现了散氏盘。1949年,散氏盘随国民政府来到台湾,散氏盘上共有铭文357字,记载了西周时期散、氏两个国家因土地纠纷吵架的事迹。

第三件、快雪时晴帖(东晋)。山东临沂人王羲之所作。虽然上面只有 28个字,但是这28个字写得神采飞扬,毕竟是王羲之,随便写啥肯定都好,所以快雪时晴帖被誉为天下第一书法。其实这件快雪时晴帖并非真迹,是唐人用勾填法制作的摹本。虽然不是真迹,但好歹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乾隆得到后,疯狂的在上面提字,见缝插针式的在上面提了70多次。清灭亡后,溥仪曾准备把快雪时晴帖抵押给美国的花旗银行,换点钱花花,结果没想到冯玉祥政变,没收了宫中全部财产。溥仪准备出宫的时候,又偷偷把快雪时晴帖藏在内衣里,结果被门卫搜了出来。快雪时晴帖、中秋贴以及伯远贴曾被乾隆藏在一个只有8平方米的小屋里,并取名叫做三希堂,经常一个人躲在里面偷着乐。

第四件、祭侄文稿(唐朝)。山东临沂人颜真卿的作品。颜真卿去世后,祭侄文稿曾被藏于北宋内府,后又被元明清各界名人收藏,直到被送入清宫,藏于内府里。祭侄文稿近 300字,却只用了7次浇墨。祭侄文稿完全超出正常人对书法的认知,整篇几乎毫无章法,却又气势磅礴,所以有着天下第二行书的称号。而天下第一行书便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第五件、黄州寒食帖(宋朝)。四川眉山人苏轼所作。天下第三行书。这件天下第三行书曾经几次差点被烧毁,所以堪称神佑宝贴。宝贴晚清时期藏于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安然无恙。流落民间后,被广东的冯展云收藏。就在他手中,寒食帖又经历了一次火灾,凭借着寒食帖自身的神力,只有纸下边轻微的烧痕。之后寒食帖又几经辗转来到了颜陨伯的手中。1922年,颜陨伯前往日本东京,竟然把它卖给了日本人菊池惺堂。1923年,日本爆发东京大地震,菊池惺堂家中字画几乎全被烧毁,菊池惺堂顶着烈火将寒食帖救了出来。1942年,美军疯狂轰炸日本,寒食帖在战火纷飞中安然无恙。二战结束后,张大千想以3000美元的价格收购,但是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抢先一步横刀夺爱。1984年,寒食帖最终以1000万新台币,入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目前,天下第二、第三行书都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因为在唐代之后,再没有人见过他的真迹,最有可能是在武则天的乾陵内。

第六件、江行出雪图(五代)。江苏南京人赵干所绘。这幅画被宋、元、明、清各朝达人先后收藏,所以上面有着各个帝王和名家的印章和跋文。这幅画为什么会是镇馆之宝?最大的原因是在画的最右端,有着南唐后主李煜的提款。赵干,是五代南唐时期,由李煜选拔进入南唐画院的超级画师。江行出雪图是一幅山水人物长卷,描绘了江岸边衣不蔽体的穷苦百姓在初冬时缩肩弓背,难敌寒风,却又不得不以捕鱼为生的场景。以及岸上的行人顶着风雪前进的凄苦景象。这一反弘扬世外桃源的传统画法,将写实主义与山水画进行融合,可以说是山水画上极其罕见的作品。所以为镇馆之宝。

第七件、溪山行旅图(北宋)。陕西铜川人范宽所绘。溪山行旅图最大的妙处便是整张水墨二维空间内,画出了时间的元素,让看似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奇妙的动态感。此画曾经被深藏于北宋皇宫,后来金兵南下,北宋灭亡。溪山行旅图流入民间。明初时此画来到宫中,后又流入民间,被董其昌所得。画的右上角就有董其昌所提的“北宋范中立西山行旅图”10个字。清初时被梁清标所得,随后来到了乾隆皇帝的手中,乾隆顺理成章的在上面盖上了自己的收藏大印,最后也就来到了台北博物院。溪山行旅图中,最有趣的便是范宽把自己的签名悄悄地藏在右下角的树丛中。这个签名直到1958年时才被发现。

第八件、富春山居图(元朝)。黄公望所绘。黄公望原名陆坚,自称浙江平阳人,其实应该是江苏常熟人。黄公望曾一度入狱,后又加入全真教修仙。 50岁之前一事无成,80岁成为一代宗师。富春山居图为什么是镇馆之宝?因为这件作品就是传统水墨山水画的最高境界。还有一点,和自带神佑属性的黄州寒食帖不一样,富真山居图是自带诅咒属性的。可以算是中国最邪门的一幅画,拥有他的人要么病危,要么破产。富春山居图甚至还藏有神秘的风水学密码。1650年的时候被丢入火盆用来殉葬,还好被揪出,从此一分为二,称为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便是无用师卷,剩山图则是在浙江省博物馆。

第九件、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北宋),第十件、汝窑莲花式碗(北宋)。宋瓷宇宙第一,而汝窑为魁。汝窑最大的特点,第一就是釉色介于蓝绿之间,就像雨过天晴,乌云散开,天空刚刚露出的那一抹蓝色。第二个特点便是在烧制的过程中,由于胎体与釉面膨胀度的不同,汝瓷会形成开片,而汝瓷釉中含有大量的玛瑙结晶。如果你用放大镜来看,会看到一个犹如繁星闪耀的世界,再加上艺术家皇帝宋徽宗的痴迷,汝窑直接从民窑起飞到了宇宙级的地位。然而仅过了 20来年,宋徽宗和儿子就被金兵抓走了,汝瓷技艺从此失传。

汝窑起初被认为是在河南的临汝县,但却一直没有找到遗址。直到 20世纪70年代,在平顶山宝丰县清凉寺找到了汝窑的遗址。在地球上,汝瓷目前已知仅存65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1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大英博物馆7件,其他则散落在日本和美国。

这件汝瓷水仙盆结构简单,端庄典雅,最独特的是这件水仙盆在烧制的过程中很犟的完全不肯开裂,成了现在的模样。所以当时在清宫藏品中,属于小渣渣系列,被太监当成了猫粮盆。有一天乾隆翻猫牌遛猫的时候,一不留神看到了这个猫粮盆,从此这件不肯开裂的汝瓷水仙盆成为宇宙第一。当然,乾隆便开心地把这件事记录在水仙盆的底部。目前发现的所有汝瓷中,没有开片的只有他,所以堪称宇宙级孤品,无价之宝。汝窑水仙盆目前总共有 6件,4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件在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一件在吉林省博物院。北宋汝窑的,另外一件宇宙代表,莲花式碗。此碗犹如半开的莲花,腹部为圆弧状,底部平底,釉色青蓝,全器满釉。工匠们甚至为圈足底部也上了釉。

曾经有一箱218片的北宋汝窑碎瓷片,在澳门拍出了2875万元。

第十一件、翠玉白菜(清朝)。这颗以假乱真的白菜。洁白的菜身、翠绿的叶子,以及停留在菜叶上的两只昆虫。要是给了韩国人,他们肯定会拿去做顶级泡菜。这件翠玉白菜原先是在紫禁城里的永和宫内,永和宫是光绪妃子瑾妃的寝宫,相传这是瑾妃的一件嫁妆。翠玉白菜可以入选镇馆之宝,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民众中的知名度最高。 2002年,台北故宫曾办过网络选票,结果第一名就是翠玉白菜,所以翠玉白菜的展柜前几乎永远排着长队。翠玉白菜其实在天津博物馆也有一件,俗称冻白菜。据记载,在慈禧太后的随葬品中更有两颗超级翠玉白菜,不但比这颗更大,色泽更好,菜叶子上更叼着振翅高飞的蝈蝈,还有红白相间的蜜蜂。可惜慈禧墓被孙殿英给炸了,以致这两棵超级翠玉白菜流落民间,不知所踪。

第十二件、东坡肉形石(清朝)。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美食为玉的说法,最著名的便是这件东坡肉形石。东坡肉形石来自内蒙古的阿拉善左旗,康熙年间由阿拉善王府供入清宫。这件东坡肉其实还有一块兄弟是阿拉善王府管家的后人流出,名为红烧肉石,现被一位长沙人秘藏。在我国价值最高的四大奇石分别是东坡肉、中华神鹰、岁月、小鸡出壳。2015年,贵州平塘县牙舟镇,就有村民捡到3块五花腊肉石,一共卖了近200万元。

1 阅读:371

霍公子

简介:择一事谋生养命,等一运扭转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