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声先生
波浪状镶嵌构造说是一种阐明地壳的统一构造格局及地壳运动规律的假说,由张伯声于 1962 年提出。
该学说认为,整个地壳的构造是由大小不同的地壳块体和大小不同的活动带镶嵌而成的复杂构造图案,称为地壳的镶嵌构造。同一级别的活动带与地块带相间分布,在构造地貌上显示峰-谷起伏及疏-密相间,并具有近等间距性,称为波浪状构造。全球地壳表现为几个系统的一级套一级的活动带与地块带的定向排列,因而在几个方向上表现出一级套一级的波浪状构造。地壳几个系统的、从宏观到微观级级相套的地壳波浪状构造的交织与叠加,形成了十分复杂、但有一定规律的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
具体来说,地壳中相对稳定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般不呈单向延伸的块体称为镶嵌地块。各级镶嵌地块由于受到几个方向的活动带的切割与围限,多呈斜方形、三角形或多边形。镶嵌地块按级别大小,通常分为大陆壳-大洋壳规模的壳块、洲-洋规模的巨地块,以及再次级、更次级的地台、地块、山块、岩块、石块、矿物颗粒等。活动带是地壳上相对活动的、具带状或线状延伸的构造单元。在特定条件下,活动带和镶嵌地块可以互相转化。地壳上的活动带只表现出为数不多的几个方向(同一地区一般只明显表现出 2 个或 3 个构造方向,最多不超过 6 个)。
张伯声的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对中国的地质学研究和矿产勘探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它为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运动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波浪状镶嵌构造——石英斑晶砂岩(荆山群)
附:陨落地质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