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人世的真相》:人生若不随波逐流,就等于是一场豪赌

幻翠聊文化 2024-06-27 10:24:34

最近读毛姆短篇小说集Ⅱ《人世的真相》,对于首篇《爱德华·巴纳尔德的堕落》印象比较深刻。

其中关于人生的抉择、是非成败、好坏标准的判断,以及如何生活等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故事的标题虽然是“爱德华·巴纳尔德的堕落”,而此处的“堕落”,其实只是站在一种世俗既定的“标准”去看待的。

因其不符合世俗的要求和期待,于是被冠以“堕落”之名。

可是从另外的视角去看,爱德华于俗世的“堕落”,却给了他内在觉醒的契机。

他主动放弃了世俗意义上那种“成功”和“好”,找回了自己失落的灵魂。

在朋友和家人眼里,他或许是个一事无成的“浪子”,背叛感情,没有野心,不愿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一个“逃兵”。

但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对待人事物,他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最重要的是,他真正学会如何生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哪怕与世俗背道而驰。

从故事中提炼出了几点心得,与大家共勉~

01 成败没有绝对的标准,与其从众,不如遵从灵魂的选择

故事中,爱德华离开了等待他两年时间的未婚妻伊萨贝尔,选择在塔希提岛定居。

对于自己的决定,他没有主动告诉伊萨贝尔,而是在他们的朋友贝特曼主动去找他时,才选择告知真相。

如果单从情感的角度去看爱德华,他辜负了伊萨贝尔,在情感方面,他算不得一个靠谱的伴侣。

但是看待一个人,又不能只看他的一面。

对于无论是作品还是现实中的任何人,我们都不能苛求那个人是绝对完美的。

就像《玫瑰的故事》中玫瑰说的:

“什么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你会活得很累。”

一个人如果不能先爱自己,也许就不会懂得怎么去爱别人。

爱德华到了塔希提岛生活以后,他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他在一家杂货店上班,做着在旁人看来卑微的工作,而他自己乐在其中,脸上多了笑容,眼里有了光。

当贝特曼到那里去找他,担心他工作忙,走不开时,爱德华说:

“在塔希提做买卖,不需要那么多规矩的。”

我们看到,在那个环境里,他有松弛感,自由,快乐,无拘无束。

仅仅从生而为人的角度去看,一个人能够做喜欢的事,并且感到自由和快乐,他就已经从某种意义上成功了。

当贝特曼认为爱德华的工作发不了财时,爱德华却很知足地表示,他挣的钱喂饱肚子还是绰绰有余的。

物质方面的需求,靠一部分金钱就能获得满足。

但再多的物质,也不能够填补内在精神的空虚。

爱德华比以前更消瘦了,皮肤也晒黑了,但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洒脱了,有时候看起来,甚至像个十五岁的孩子。

贝特曼从未见他那么快活过。

贝特曼看到的,塔希提那个地方又小又破,机遇又少,一直待下去没什么希望。

他认为爱德华已经堕落得不成样子了,但又隐隐约约对朋友的那种改变充满好奇。

而在爱德华内心,重要的不是身在哪里,而是自己实实在在的感受。

重要的在于,他能否真正感受到自己灵魂的跳动。

以前他整日忙碌,无暇观照自己的内心,灵魂中某一部分也是沉睡着的。

在塔希提慢下来时,他才有机会好好感受生活。

内在的某部分开始觉醒,他有了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胸襟。

也或许,爱德华骨子里就带有诗意的向往,并不满足于将自己局限在繁华都市,去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内心真正向往什么,就会受其指引,不断接近那样的生活。

塔希提岛恬静、懒散,那里的人们,个个性格温顺,永远带着欢乐的笑容。

他们的松弛感,源于他们内心富足且安宁。

以前,爱德华从来没有时间考虑过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以往,他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读书。

可从前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就是为了在谈话时夸耀自己,或是仅仅为了学问而读书。

但在塔希提岛,他学会了为兴趣而读书。

因为内心喜欢而主动去做一件事,本身就充实且有意义。

此外,他还学会了聊天,学会了享受生活。

过去在芝加哥,他一直忙于工作,将自己困于石头砌的房屋中,被工作和生活推着向前走。

喧嚣,忙碌,无休止的忙碌,他根本没有时间去感受自由,感受美。

可是一旦体会过自由,那种监狱般的生活就再也关不住他了。

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难道就是为了这个——匆匆忙忙地赶着上班,一小时也不停地从早忙到晚,然后急着回家,吃晚饭,再上剧场?

在爱德华看来,知道一个人天性如何,比按照世俗标准去塑造千篇一律的人更为重要。

如果他并不想赚太多的钱,他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那么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赚再多的钱,于他而言就意义不大。

他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更想做的事情,他追求真、善、美,可是在芝加哥,于他而言,是在远离这些,与自己的内心相背离的。

“在我来到这里之前,我从不知道自己还有灵魂。如果我一直是有钱人,我可能就永远地失去灵魂了。”

在朋友贝特曼看来,爱德华根本就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浪费自己的才华。

可对于爱德华而言,他已经不在意世人如何看待他,如何评价他了。

因为他已经完全抛开了世俗的限制,完全和绝对地成为他自己。

“别难过,老朋友,”爱徳华说,“我并没有失败。我成功了。你想象不出我是多么热切地想投入生活中去,生活对我来说是那么充实、那么有意义。”

他的内心已然发生改变,他不再用金钱、名利等外在的东西困住自己,在他眼前,有一个更加丰富而辽阔的世界。

这个世界并不仅限于塔希提的宁静、美好,更在于那里激发了爱德华内在的创造性,更在于他将发挥自由意志,去尽可能地创造自己的生活。

当我老了,回首一生,我希望我过的是朴实、宁静、幸福的生活。

尽管没有什么大作为,我将也是在“美”中度过一生。

爱德华的故事,其实也是现实中每个平凡人的缩影。

一年到头忙不完的工作,做不完的事情,和时间拼命赛跑,难免也会对这忙碌产生几分抵触和质疑。

现实世界既正常又荒诞。

可是也永远别忘记,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之外,永远还有一个很珍贵的地方,那就是自己的灵魂。

恰如毛姆在故事中所写:

假如一个人得到了整个世界,却丢失了自己的灵魂,那他的生活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02 世间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

在小说里,杰克逊乐善好施,乐于帮助别人,在他人眼里,这是一个好人。

后来,因为开假支票,杰克逊被判了刑,从此,他就成了世人眼里不折不扣的坏人。

爱德华父亲破产自杀,决定出海赚钱的时候,他未婚妻的父亲,还特别告诫过爱德华,要是遇见杰克逊,千万要远离。

这世间的好坏,就是这么片面。

事实上,杰克逊是一个有独立精神和自我、具有极高的精神审美的人。

爱德华刚出去的时候,勤勤恳恳工作,一心只想赚钱,一心只想成功,可是在杰克逊的影响下,他渐渐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生活,甚至慢慢找到了自己的灵魂。

爱德华本想打拼两年,便回去和未婚妻完婚,然而,他慢慢发现了,未婚妻喜欢的那种生活,根本就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留在塔西提岛上生活。

眼见他久久未回,朋友贝特曼到塔西提岛寻找爱德华,想将他带回去完婚,却见爱德华和杰克逊相交甚密。

贝特曼对此,既不解,又鄙夷。

并且,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嘲讽,他看不起那个进过监狱的杰克逊,在他看来,那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

爱德华说:

我刚到这儿时也和你一样,对他怀有偏见。

爱德华解释了他为什么喜欢杰克逊,因为杰克逊慷慨大方,心肠慈善,把一切事情都看得理所当然,没有那么多道德观念的束缚。

换句话说,杰克逊完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而完全不在乎别的东西。

可是爱德华的话,让贝特曼怒了,他质问爱德华:

“结果是你分不清是非善恶的界限了。”

什么是善?

什么又是恶?

这世间似乎有一套隐形的标准,每个人都从中拿出一点来放在自己心里,并以此去论断他人的善恶好坏。

爱德华说:

让我感到有些混淆的,只不过是好人和坏人的界限罢了。

如果没有和杰克逊交往,他或许会和贝特曼一样,因为杰克逊坐过牢,就觉得他是一个坏人,可是因为和杰克逊相处过,他已经分不清,杰克逊到底是做好事的坏人呢?还是一个做坏事的好人?

他说:

也许我们把人同人之间的界限区分得太清楚了。也许我们当中那些最大的好人实际上却是罪人,而那些最坏的人倒是圣徒。

所谓好坏,其实都是相对的。

很多时候,好坏只是个人的一种喜好和偏见。

这世间的好坏,不是那么容易判断的,我们每个人都只能从自己的认知和经历出发,并由此做出判断。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深刻的灵魂医生,在他的解剖下,再纯洁的令狐里,也会含有三分邪恶,再不堪的灵魂里,也会含有一分洁白。

庄子在《齐物论》里讲,如西施这样的美女,人类觉得好看,可是鱼儿见了,得赶紧游走,鸟儿见了,得被吓飞,山中的麋鹿见了,要赶紧逃。

《道德经》里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所以,所有好坏,都是个人判断,可能也是个人偏见。

对这世界来说,没有什么是非对错,上帝允许好人活着,也允许坏人活着,阳光照着好人,也照着坏人。

别因为个人偏见,随意评判他人,不因个人好恶,给他人贴标签,大概就是一种善良吧。

03 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生活

爱德华遇见杰克逊之后,人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

此前,他积极上进,努力搞钱,拼命工作,一心只想过上富贵的生活,简直是人间模范。

可是自从遇见杰克逊后,他变了,他留在塔西提岛,做着“没出息”的便利店的帮工。

他的朋友见到他的时候,他穿着一身寒酸的白帆布衣服,还不太干净,头上带着当地制作的简易的草帽。

然而,爱德华自己却无所谓,他觉得,这样也很好,反正他喜欢。

朋友苦口婆心地说:

“我想你干现在这个营生是发不了财的。”

爱德华回:

可是我挣的钱喂饱肚子还是绰绰有余的,我倒也知足了。

朋友惊讶不已:

“两年以前的你可不是这样的。”

爱德华快活地说:

“我们总是越活越聪明嘛!”

朋友觉得他没出息,可爱德华却觉得,这才是他想要的人生,这才是他喜欢的生活,他时刻和自己的灵魂在一起。

对于杰克逊,爱德华是感激的,他说:

我现在知道的这些东西都是他教会我的。

杰克逊教会他什么呢?

“如何生活。”

这话看着简单,可是却不好理解,因为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生活,生活还需要学吗?

生下来,活下去,就是生活。

但是,怎么生活,这是一个问题。

然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这个世界就有很多现成的答案,有人回告诉你,努力赚更多钱,买车买房,这就是努力要过的生活。

可能还有人说,吃好吃的,玩好玩的,看好看的,这就是要努力去过的生活。

可是,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呢?

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学习听到自己内在最真实的声音,学会去跟随自己内在的声音,学会勇敢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所以,学会生活,就是学会贴近自己的灵魂去生活,若随波逐流地活,哪里需要什么学习,只需要将自己置身生活的洪流里,生活自会将我们带走。

04 但行好事,命里有时终须有

贝特曼一直爱慕着伊萨贝尔,但爱德华与伊萨贝尔是一对。

作为爱德华和伊萨贝尔共同的朋友,贝特曼只能将这份爱意埋藏于心。

爱德华离开芝加哥一年之久未归,书信也寄的少了,并且没有说明缘由。

伊萨贝尔情绪低落,但她还是找各种理由安慰自己,并且说服自己又等了爱德华一年。

贝特曼看不下去了,决定亲自跑一趟塔希提,一探究竟。

不必问做这一切是否值得,他内心希望伊萨贝尔与爱德华能够幸福生活。

虽然内心免不了还有些隐隐作痛,但想到自己做出一些牺牲,是为他最爱的两位朋友争取幸福,他又感到有些自豪。

他已经打算一辈子都不结婚了。等爱德华和伊萨贝尔有了孩子,他就当孩子的教父。

他想到,多年后,伊萨贝尔与爱德华若是都去世,他会讲给伊萨贝尔的女儿听,在很久很久以前,他曾如何爱过她的母亲。

到了塔希提,贝特曼看到爱德华已经和之前判若两人,他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太多野心,甚至也自认为那样的自己,与完美的伊萨贝尔并不相称。

爱德华早就放弃了那段感情。

他也知道一直以来,贝特曼喜欢伊萨贝尔。他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有意或无意地,也成全了朋友。

任贝特曼如何劝说,爱德华坚持做自己,没有丝毫动摇。

于是贝特曼只好自己返回芝加哥,告知伊萨贝尔这一切。

于伊萨贝尔而言,这是一种不幸,同时又是另一种幸运。

她失去了爱德华,却收获了另一份真挚的感情。

经此一事,贝特曼对她的心意,她已经完全明了。

对于爱德华的选择,她也表示理解,没有任何抱怨和悔恨。

贝特曼以自己的诚挚和真心,收获了一份经得住考验的友谊,也得到了一位倾心的恋人。

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你拼命想抓住的东西,反而离你越来越远。

你本着善念想舍弃的,又以另外的方式回来。

所以但行好事,并非一句空话。

做好自己,也永远不怕晚。

真正属于你的,兜兜转转,还是会回到你身边。

<写在最后>

最近在想,我们总是会说到“做自己”这个话题,怎样才算是做自己呢?

难道我们本来不是自己吗?还是说在社会上生活久了之后,沾染了很多本性以外的东西,变得不像自己了?

那原本的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呢?

我们又如何能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如何做自己,像做一件事那样,一点一点去完成吗?

我们从一无所有来到这个世界,走的时候也是两手空空,但中间的这段时间,对于每个人而言,各自都有不同的意义。

一个人看清内心真正想要什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法。

而做自己,在我看来,就是用最合乎自己灵魂的方式去塑造自己。

它不在于外界是如何评判你、界定你,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否将选择的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文/素履&不有趣灵魂

1 阅读:26

幻翠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