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药》和《孔乙己》,感觉又被鲁迅骂了

幻翠聊文化 2024-07-13 09:32:54

想到关于鲁迅的一段往事。

《新青年》成立之初,鲁迅并没有入伙,而是静静和古碑作伴。

钱玄同想拉他入伙。

有一次,钱玄同翻看鲁迅的古碑抄本,问鲁迅: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

鲁迅说:“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鲁迅当然知道为什么要作文章,但是文章真的有意义吗?真的能叫醒沉睡的人?

他问钱玄同: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回: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话,在当时,困住人们的那个铁笼子,就是人们的认知,是传统、愚昧、麻木、无知和冷血所构筑成的认知。

到了今天,这个铁笼子就毁了吗?

不,并没有,它依然坚固地存在着,用人们的观念,铸成牢不可破的墙壁,将自己固定在里面。

所以,即便时过境迁,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重读鲁迅,你依然会读出很多新的感受,让人痛并快乐着。

01

先讲《孔乙己》的故事。

孔乙己从小读书,想要通过读书考取功名,金榜题名,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努力啊,努力啊。

读了很多年书,可是连个秀才都考不上。

无他,“万般皆下作,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太强大,想考功名的人太多了,朝廷提供的职位又太少了,每年就那么几个,天底下的读书人都盯着这些,没有些天赋,大概是争不赢的。

可是,读书人考不上秀才?

那还是什么读书人?

至少,孔乙己身边的很多人,都是这样觉得的,都是这样取笑孔乙己的。

“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一听这话,孔乙己无话可争辩,只能涨红了脸,颓唐不已。

怎么样?

这种逻辑是不是很熟悉?这种现象是不是很常见?

当一个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时候,是不是会有人说,还大学毕业呢?还不如那些没上大学的。

当一个人大学毕业,拿着不高的工资,在公司苦苦挣扎的时候,他一回头,曾经那些读完初中就出去打工的人,工资竟然比自己还高。

然后,周围的人还补刀说,你读个大学有啥用?

所以,有几年,读书无用论甚是流行,我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话语,就是读完初中,打工,读完大学,打工,读完研究生,还是打工。

反正结果都一样,那读书干什么?

其实,这就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只怕热闹不够热闹,恨不得再往上面添一把柴,加一把火,把别人讽刺得面红耳赤,哑口无言,才算心满意足。

然而,人要是不读书,眼界就难以变宽,性灵就难以觉醒,生活就不会发生太多的可能,只会沿着既定的轨迹走下去。

所以,读书无用就是一个屁话,他们其实就是想将你拉到他们擅长的领域里,然后用自己擅长满街这个本事去击败你。

读书有用,但要看用在什么地方,怎么用。

02

孔乙己的另一个不幸是,时代变了,不兴科举了。

不考试了,读书人也不知道何去何从。

要干苦力打工谋生?放不下读书人面子;要想干体面的活儿,想挣得多还活儿干净又轻松?找不到。

孔乙己大概也是想找份体面活儿。

可是找来找去,都是些抄书什么的,没啥前途,高不成低不就,孔乙己也没啥干劲,三天两头跑路,久而久之,也没有人找他抄书了。

几十年前,大学毕业还是稀有动物,所以大学毕业,就会分配工作。

再后来,大学生虽然多了,但大学生找工作,还是比较容易。

再后来,大学生越来越多,每年一千多万的大学生,去年的毕业生还没被消化完,今年的毕业生又来了。

比如今年,大学毕业生一千多万,比新出生的人口还要多。

然而,去年的毕业生,很多还在失业状态。

很多人毕业之后,等同于失业,在家备考,考研,考公。

后来,产生了一种新型啃老,大概就是说,很多人以备考为理由,拒绝出去工作,然后由父母养着。

还有许多人,毕业后不断换工作,换来换去,总是不合心,不是嫌工资太低,就是嫌工作太讨厌。

到最后,奔波多年,一事无成。

其实,这本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人生在世,并不一定要有多大成就。

钱多钱少,够用就好,日子毕竟只是自己的。

然而,这话毕竟只是说说而已,经常听别人闲话,没有谁还会真正觉得,日子只是自己的。

在这个到处都是虚荣和攀比的时代里,一片可以安静做自己的地方,需要付出很多才能真正找到。

03

没有稳定的工作,就没有稳定的收入。

孔乙己越活越落魄。

但他还是要面子,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于是,在鲁镇的酒店里,就有了一种特别的风景。

穿着短衣的人,大多是穷苦人,没啥钱,没啥身份地位,他们站着喝酒。

穿着长衣的人,大多比较有钱,有身份地位,他们坐着吃饭喝酒。

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

他活成了众人眼中的笑话。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调查数据,很多年轻人,为了那看似精致的生活,费尽心机,自己越活越穷,还是放不下精致的生活,最后借贷维持。

很多精致生活的背后,其实是贫瘠和荒芜。

除了挣得一个面子,一无是处。

仔细想想,面子那玩意儿,有什么用?什么用也没有,只不过是让你在别人眼中看起来更好而已。

当然,别人也只是看看,倘若知道那种体面和精致,是掏空了自己勉强维持的,甚至是刷信用卡维持的,大概才是笑话吧。

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是他的虚荣。

孔乙己站着喝酒,连饭都吃不上,甚至不得不去干偷鸡摸狗的事情,就是他的现实。

读书人也是人,是人就要面对人的现实,面对活生生的生活,如果连自己的生活都保证不了,还要给别人添加负担,谈个屁的面子,谈个屁的理想,那玩意又不能当饭吃。

当然,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人人都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为了自己的理想去拼搏,去坚持,去和见鬼的世俗搏斗,看看鹿死谁手。

然而,理想不是空想,理想更不是人逃避现实的理由。

为自己负责,不是笑话。

连自己都不想为自己负责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笑话。

04

有关“孔乙己”们,央视曾发文痛批。

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处境,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枷锁。

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评论:

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的去打螺丝,可是没有如果。

还有人说:

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

“长衫”是一种枷锁,“面子”是一种传统。

在我们的生活里,“面子”工程大行其道。

近几年,每次回老家,都能感觉到这种“面子”工程的压迫感。

近几年,社会发展,很多人靠劳动,在小城里买了房,有些人还不止一套。

在城里买房的人家越来越多,于是,少部分还没在城里买房的,都会感觉没“面子”。

其实所谓面子,人们常常会用几种东西来代替,房子,车子,票子,身份。

但说到底,面子那玩意儿,没什么用,里子才重要。

然而,这种东西由来已久,而且一直都在暗戳戳的给人压力。

生活在这个社会里,要是说它没用,那肯定没人听,就算是有人听了,大概也会哈哈大笑,充满怀疑。

毕竟有时候干什么事情,人们还说看在我的面子上。

人们要是不去反思,大概总会吃些面子的苦的。

05

“孔乙己”的问题,到最后苦的只是自己,因为他懒惰,不愿劳动。

然而,那些看热闹的人,虽然没什么恶意,但他们才真正的某些偏见的制造者。

比起热闹本身,我更讨厌那些看热闹的人。

他们看热闹,把某些东西传递出去,就形成一种偏见,这种偏见,杀人诛心。

所以,还想讲讲鲁迅的另一个小说《药》。

华老栓有一个生病的儿子华小栓,整日病恹恹的,不知从哪从来的,砍头时的“人血馒头”可以治病。

一经打听,果然有秋后问斩的犯人。

那天早上,天还没亮,华老栓就带着一袋钱赶去刑场,街上一无所有,黑沉沉的,那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

路上遇到了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

路上遇到的一些人,大概都知道华老栓为何而来,都说,“哼,老头子,倒高兴”,他们不时回头看他,就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样。

官兵压着犯人到来之后,围观的人一层又一层,脖子都伸得老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给捏住了一样。

老栓站在后面,只看到许多人的后背。

忽然,人群散开,一个穿黑衣的眼神凶狠的人,来到老栓面前,一只大手在老栓面前摊开,拿着一个鲜红的馒头。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老栓给了钱,接过馒头,仿佛捧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旁边的有人问,“这给谁治病的呀”。

看来,大家都知道,这馒头可以治病,也许不少人还都吃过这馒头。

老栓回到家,两口子用荷叶包了馒头,放进火里去烧烤,一阵红黑的火焰过后,店里散发着一阵奇怪的香味。

小栓经不住香味的诱惑,倒自己过来了。

小栓的妈妈说,吃了吧,吃完就好了。

那个卖给华老栓馒头的人,来到华家的店里,问好了吗?

然后还不忘自我推销: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吃下。”

周围那许多人,自然免不了一阵戏谑恭维。

华老栓的老婆,也是一阵溜须拍马。

这世界真热闹。

愚昧横行,这愚昧,指向芸芸众生。

他们缺乏反省的能力,纵有反省,也只是怪自己不够幸运,也只是怨自己没有别人的好运气。

他们的生活,本身太无聊,所以便四处寻找热闹。

幸而,这个世界不缺热闹,更不缺看热闹的材料,大家伸长脖子,像一群鸭一样等着。

遗憾的是,大家都往热闹里凑,殊不知自己就是别人眼中的热闹。

06

人血馒头被吃了,可是被杀的是谁呢?

那是夏家那个参加“革命”的夏瑜。

他被自己的亲伯父出卖,进了监狱。

可他要么对这个世界太绝望,要么就是对这个世界太炽热,在监狱里,他竟然还鼓动狱卒们起来反抗,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

结果被一顿好揍,可他说揍他的人可怜。

确实挺可怜的。

当他的这些言论流露出来后,听到的人都说,疯了。

花白胡子的老人说疯了。

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也说疯了。

不疯,怎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天下是皇帝的天下,不是大家的天下,这是人们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奴性。

他竟然试图去叫醒人们骨子里顶天立地的一部分,确实是疯了。

他死了,人血馒头被华小栓吃了。

不久后,华小栓也死了。

夏瑜死后,有人去祭奠他,在他的墓地放上无根的鲜花,夏瑜的母亲见了,还以为是儿子不平,才让坟头冒出了无根的鲜花。

她一直觉得,儿子做的事,是不好的,被杀头,是没有人会在清明来祭奠一个被杀头的人的。

这真可怕。

但想想,这也正常。

因为文化如此,社会里大部分人都是那样看的。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大部分人都持有类似的看法,就会形成一种压倒性的偏见,对于没有反省能力的人来说,这种偏见就会成为一种“标准”,他不会反思,所以他就拿着这个标准去对标所有人。

本质上来说,越是无知的人,越是容易充满偏见,而且偏见就固执,越容易伤人,愚昧就是无知。

07

好多年过去了,今天,人们还是一样喜欢看热闹。

尤其是网络发展后,各种媒体快速发展,一个观点很容易就传遍世界。

于是,很多人看热闹的人,就化身网络喷子,各种喷。

“网络暴力”横行,每年都有人被网暴致死。

然而,来年依旧。

人们没有反省。

发生什么事情,人们不是率先审视自己,而是急着审视别人。

蒋勋说过一句话:

当人们没有内省能力,忙着指责别人时,他迟早会用不同的方式杀人,甚至法律也在杀人。

他说的确实没错,偏见杀人,诛的是心。

然而,遗憾的是,人们总是缺乏内省能力。

有个电影叫《第二十条》,我觉得,那也是法律的反省。

这个反省是很艰难的,甚至是由诸多重大的辩论才能引起的反省。

但是正是因为有这种反省,才会有逐渐的完善。

再回到鲁迅的《药》和《孔乙己》,我发现,他批判的东西,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愚昧,愚蠢和不开化。

觉得人血馒头可以治病,就去吃人血馒头,这就是愚昧无知。

第二种:麻木冷血,对生命缺乏怜悯和慈悲。

把杀头当成热闹来看,这是麻木冷血,对生命毫无怜悯。

第三种:缺乏内省能力。

没有内省能力的人,就像一个木偶,总是被牵着走。

鲁迅用文字批判人们的愚昧无知,麻木冷血,他试图唤醒人们,让人们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去审视自己的行为,不要再做看热闹的材料,不要再做孔乙己,不要再吃人血馒头。

然而,许多年过去了,麻木的依旧麻木,冷血的依旧冷血,看热闹的依旧看热闹。

08

无知,是一种罪。

今天,我们知道生病了要去看医生,而不是吃人血馒头,人血馒头不能治病,最多只能把人治成精神病。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自己知道了。

当然,鲁迅是讽刺一种现象,大概未必真的就有人吃了人血馒头。

但这种事情,损人不利己。

很多年前,人们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把地球当成世界的中心,说地球不是中心的人,都被杀了。

这就是无知。

但到了今天,这几乎是所有读过几年书的人都知道的。

这就算知道了。

然而,生活太庞大,太复杂了,相比于我们不知道的,我们知道的那一点点,简直就是微不足道。

所以,在人生这条路上,难免会犯一些错,伤害一些人。

我听过一句话,假如我知道那样会伤害他,那我肯定不那样做。

无知,会让我们犯错。

那怎么办?

这就说到另一个词,开化。

我觉得对这个词,可以有一种新的理解。

站在今天的位置,回望历史,我们说原始人是未开化的人,是因为他们遵循原始的法则行事,不知道真善美。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我们站在许多许多年后,回望今天,是不是也如我们今天看待原始人一样,都是未开化的人,因为也在按照这个时代的法则行事,不曾跳出这个法则。

所以,“开化”就是对某些东西保持审视,跳出那些不好的东西,让自己变得更好。

这就需要不断学习和对自己的行为持有审视的能力。

09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内省能力。

蒋勋说过:

内省能力需要教育,并不是天生的。

如果教育没有引带出个人的内省能力,最后却要求他自省,我们就是杀人凶手。

没有内省能力的人,盲目、轻信、偏执,往往做错了而不自知,用偏见杀了人还一脸天真。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是因为缺乏内省能力。

可是当今这个时代,恰恰又是一个缺乏内省能力的时代,缺乏内省能力,会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缺乏智慧,他也许有很多知识,但如果没有内省,一定没有智慧。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知识到处都是,智慧却很罕见。

很多人都在讲认知,但认知也不是智慧。

知识可以传递,智慧却不能,智慧需从内省中求得。

正因缺乏内省,所以人多盲目,盲目从众,盲目追求,在物欲中花了眼,失去了本来的方向。

有了内省,人在面对天地,就会自身的渺小和伟大,就会变得谦卑,对万物产生敬畏,就不会太固执,因为他知道,他不知道的实在太多了。

有了内省,人在面对他人,就会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和相同,对生命就会慈悲,就会更加理解和同情众生,就会更加宽容,允许别人做自己,也给自己做自己的机会。

听说课本里鲁迅的文章越来越少了,这不是因为今天的人类已经彻底克服了鲁迅所批判的那些东西,或许正是因为那些东西正以某种新的形式卷土重来。

但鲁迅叫不醒那些甘愿当看客材料的人,但他们会痛醒。

也许,没有人能叫醒另一个人,除非他自愿醒来。

当他真正醒来时,黑夜就会变成白天,蒙昧的生命将得以开化。

我期待那种醒来的到来,但在那之前,大概还真正需要吃点“药”,或许是吃很多。

文|不有趣灵魂

1 阅读:24

幻翠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