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是“心梗”的放大镜?医生说:耳朵若有这3个异常,及时就医

俊恩谈健康 2024-12-26 09:58:48

心肌梗死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作为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急症,在中国老龄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其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虽然大众对胸痛、呼吸困难等典型早期症状已有一定认识,但一些看似不直接相关的身体信号,可能在心梗发生前更早地出现。

其中,耳朵作为一个常被忽视的部位,有时也会释放出心脏疾病的早期线索。那么,耳朵的哪些异常变化可能预示着心梗的到来呢?

一、耳朵若有这3个异常,及时就医

小小耳朵上有很多大大的学问。

在一些医者的眼中,它可以反映全身多个组织的健康状况,在它的上面汇集了很多的经脉,分布着细密的血管网以及敏感的神经丛络。

甚至,有人说耳朵就像是可以窥探到心肌梗死的放大镜一样,通过观察它的异常,就可以在早期识别出更多的心血管疾病,就比如以下三种异常,一旦出现建议及时就医 。

异常一、耳朵垂上出现明显斜沟壑

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多数人的耳朵垂从外观上来看是光滑、圆润、丰满的,充满了丰富胶原蛋白,摸起来肉肉的且弹性十足。

如果它的上面不再光滑,出现了一条或是多条深浅不一的斜沟壑。

从外观上看着有皱褶,这可能就是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死提前出现的迹象。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位医生通过对接触的20多名存在冠心病的患者观察,发现他们的耳朵垂上基本都有明显的折痕。他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关联。但由于当时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具体的作用机制也并不明确。

在之后的几十年间,又有几十项的相关国际研究成果相继问世,比如2014年发布的一项在心脏病领域具有权威性的研究“Copenhagen Heart Study”。

研究者横跨了35年,跟踪记录了超一万多名全年龄段成年人的健康数据。最终发现,与耳垂上没有斜向皱纹的参与者相比,存在皱纹的参与者罹患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的风险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约9%。

研究人员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耳垂位于耳朵的最下端,主要由胶原蛋白、软骨和表层皮肤构成,与其他地方相比血管网分布相对稀疏。

主要的营养供应大部分是由组织液渗透原理,从周围的组织中置换而来的。

在发生冠状动脉硬化时,当心脏功能受损,供血能力不足的时候,依靠组织液交换供氧的这些远端末梢微循环就会更加敏感。

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供应,耳垂组织内部的新陈代谢速率就会降低,修复能力也会减弱。

这就会导致大量的胶原蛋白纤维老化、萎缩,断裂丢失,使其失去原有的弹性,变得塌陷。

当耳朵垂出现明显斜沟壑的时候,极有可能预示着你的心脏出现了问题。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此类异常在个体中存在很大差异,除了心脏问题之外,像年龄增长导致的皮肤老化、肥胖或是长期保持同样睡姿等因素都可能出现。

生活中,如果发现自己或者是身边人出现这种异常情况,建议最好是去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异常二、耳朵中经常出现“轰轰轰”的声音

耳朵中经常出现“轰轰轰”的声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耳鸣,提到此病症可能多数人会和中耳炎、神经衰弱等疾病联想到一起。

确实,往往该病症最直接的诱因就是受听觉系统疾病所累。

但近年来众多研究发现,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耳朵的耳鸣症状。

这种声音就像是两个耳朵同时能听到的,有点像高音量的“嗡嗡嗡”声,而且它不是一直响,是时有时无的。临床上,约有五分之四的心肌梗死患者,在出现比较典型的首发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心绞痛等)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此类耳部问题。

尤其是一些长期受到耳鸣困扰的老年群体,它们多数在出现症状后的半年或是一年的时间中会出现心率失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

这主要是跟耳蜗的敏感性有关。

作为内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主要的听觉感受器,其血管分布网多为十分细小的血管,与心血管相比可能不足其十分之一,所以对于缺氧、缺血的环境十分敏感。

一旦身体存在血液循环障碍,如血管硬化引起的血流异常波动,或是心肌受损导致的心脏供血不足等情况,其内部结构(如神经传导毛细胞等)会首先受到损害,引发内部炎症。

它可以作为早期心肌梗死的异常信号。不过有时候一些小毛病(如过度疲劳、没休息好等)也会出现耳鸣,但通常改变作息习惯症状就会有所缓解。

如果耳朵出现频繁的“轰轰轰”声,通过干预并没有好转,还伴随着头晕、心前区偶发性的疼痛等症状,就应该及时就医。

尤其是年过50岁的中老年群体,如果原来耳朵好好的,但突然出现了“轰轰声”,并持续超过了一周;或是长期有症状突然症状加重的,都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心脏相关方面的检查,如心电图、血脂等。

异常三、耳朵无缘无故的疼,听力下降

其实除了耳鸣之外,当身体血液循环出现障碍时同样会引起听力障碍。

这种听力下降,与我们年龄增长形成的耳部退行性老化的“耳背”是不一样的。

自然形成的“耳背”通常都是对称性,循序渐进的。而前者则多会由一侧耳朵开始,毫无征兆的突然听力下降,且多数在耳内没有任何感染的情况下还会伴有突发的,十分难以忍受的耳部疼痛。

研究发现,心肌梗死以及其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心绞痛等)都会增加听力受损的风险。

听力的正常传输,得益于耳内一种可以通过感知声波变化,通过电信号传感给听觉神经的细胞。

它属于永久性神经细胞的一种,一旦出现损伤就难以再修复,十分脆弱。

而当心肌受损,心血管供血出现问题的时候,不仅是远端的细小血管会由于缺血、缺氧引起细胞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同样会受到累及,继而出现听力永久性下降及耳部疼痛的问题。

当不存在耳部疾病,但突然耳朵无缘无故的疼,并伴有听力下降的情况时,一定要警惕。

尤其是一些伴有心肌梗塞前兆的患者,应高度警惕心脑血管疾病,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其实,除了耳朵上的异常表现有可能暗示着心肌梗死的发生之外,除去遗传、性别以及女性大于55岁,男性大约45岁,这些非人为可控的因素。

像BMI ≥ 28 kg / m²、糖尿病、高血压、吸烟这些都是更加明确的独立危险因素,一旦长期存在其中的任何一项,都有可能会发展成急性的心血管疾病,多项共存那只能说更加危险。

而且,其发生的典型症状也比较明显,如在没有进行任何运动的情况下感觉十分疲累;心前区压迫性的疼痛,就像千斤压在胸口,伴随着呼吸急促;恶心、呕吐等,这些都可能说明患者离心肌梗死不远了,应及时就医。

二、冬季心梗高发季,如何预防心梗?

心肌梗死目前是中老年群体猝死的最为直接原因之一,而且还在呈年轻化趋势发展。

现在这个季节又是心肌梗死高发的季节,尤其是北方的高寒地区,每年的十二月底至来年的一二月患病人数都会达到高峰。

这主要还是与冷空气刺激有关。

温度越低交感神经越兴奋,血管收缩,心率和血压都会急速升上去;气温降低血液粘稠度也会增加,血栓形成及斑块破裂的风险大大提高,这些都加速了疾病的发生。

研究显示,在大于75岁的人群中,气温每降低0.5摄氏度,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就会相应的增加约1%。那么,为了避免其发生,冬季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早晨由睡转醒的时候,受生物钟效应影响,大脑及各组织器官慢慢苏醒,但此时交感神经会异常活跃,各项激素分泌也会增强。

此时,无论是呼吸还是心率、血流都会很快。猛然起床的话,就极易由于心脑血管局部缺血,加重不稳定斑块破裂风险,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本身就有各种基础病的患者。

建议刚睡醒的时候不要急着起床,先睁眼在床上躺三五分钟,等身体彻底苏醒后再缓慢坐起来,此时也不要记着下地,先活动四肢、头部,然后再直立起来。

早上起来,先别急着吃东西,慢慢喝上一杯温开水。这样能让身体更快地从睡眠中醒过来,还能让血液不那么浓稠,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很有好处。

而且有早晨排便习惯的人群,切记上厕所的时候不要因为便秘等原因就用很大的力气。

这样会在用力的时候使血压急速上升,增加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

当然如果长期被便秘困扰,尤其是是一些老年人,也可以适当的用一些通便药物来帮助解决问题。

同时,早晨起来不要急着晨练。冬季一般天都亮的晚,很多人还保持着一贯的六七点钟晨练的习惯。但此时温度较低,运动本身就会使血管收缩,再叠加低温极易诱发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血管疾病事件。

建议最好在十一点之后,或是下午三四点钟,温度适中的时候进行适当的运动,更有益于增强心肺功能。

比如每周至少五次,不易过于剧烈且在半个小时左右的中低强度运动(如散步、游泳等)。切记不要突然的做一些剧烈的运动,或是在没准备好的时候做高强度运动,时刻监测自己的心率,保证最大的心率不超过(220—年龄)的80%。

再有就是,早晨起来不要立即去洗澡。不仅是早晨,冬天由于整体气温比较低,全天洗澡的时候都应该特别注意,水温最好设置在40℃左右,不要太高。

温度骤然升高,全身的血管都会扩张,两个温度对冲极易出现急性的缺氧、缺血症状。而且在冬天洗澡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以内,不易过长。

总而言之,作为我们重要的五官之一,耳朵上反应着全身健康问题,尤其与心血管疾病息息相关。

一旦耳垂上出现了明显斜沟壑,或是不明原因的耳鸣、耳痛、听力下降等耳部异常问题,切勿掉以轻心,要警惕是否是心肌梗死的前兆,建议及时就医查明原因。

同时,一旦出现了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如胸疼、呼吸困难等,一定要及时拨打120。

切记不要紧张,情绪激动,应立刻选择躺下。

如果旁边有可帮助的人,可以电话联系医生,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服用一些可以增加心肌供血的救急药物。

在等待120期间不要喝水或是吃东西,以免在后续抢救过程中引起呕吐窒息。

到医院后,家属要绝对配合医务人员给出的治疗方案,不要有侥幸心理,此类疾病的救治就如同在与时间赛跑,中间任何的犹豫都有可能错失生命。

参考文献:

[1]王盼.心脏的"隐秘角落"与脑卒中风险[J].人人健康, 2024(30).

[2]郭宇超.耳垂皱褶征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 2017, 32(3):3.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7.03.021.

[3]任爽.常耳鸣警惕冠心病发作[J].保健与生活, 2013(11):1.

[4]REN Dan-dan,任丹丹.老年人听力障碍与"三高"疾病的关系探讨[C]//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2015.

3 阅读: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