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至:民国时期的一位“新知识、旧道德”典范

司马懿谈历史 2023-06-11 02:05:09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之风盛行,东、西方文化观念发生了剧烈碰撞,人作为文化的活动载体,受到影响尤为明显,但人是复杂的,接受新知识观念的同时,又仍然受到当时社会事实的影响,张学良原配于凤至便是这么一位。

于家的才女

旧时的婚姻,绝大多数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模式,张学良与于凤至的结合亦是如此。当年土匪出身的张作霖摇身一变成为保境安民的正规军,驻守在郑家屯,一次被土匪包围,几近弹尽粮绝。

关键时刻,于文斗亲往说服与张作霖有矛盾的统领吴俊升,令到张反败为胜,凯旋之日张作霖便与于文斗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两家走动得更加频繁,一次偶然造访,碰到于文斗请人正为孩子们算八字。

当得知于家大小姐于凤至为“凤命”时,张作霖眼前一亮,时值犬子到了婚配的年纪,以“凤命”嫁给儿子,张学良将来不得是皇帝啊?正好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加之于凤至知书明理,能够识大体,还可以帮助料理这一大家子事。

话说于凤至确实不是等闲之辈,自幼天资聪颖,7岁时便跟从于文斗聘请的前清举人董天恩学习,又受到母亲钱氏的影响,至10岁时不仅通晓了四书五经,而且琴、棋、书、画亦不在话下。

年仅13岁的于凤至此后更是在宣统元年的当地元宵节一鸣惊人,猜出了无人能猜的灯谜,为此,当地策划灯谜活动的洮昌道尹贺至璋,专门给于家送了一块“僻壤奇伶”的匾额,一时间于凤至成为了郑家屯远近闻名的才女。

于凤至

乱点鸳鸯谱

打定主意要与兄弟于文斗亲上加亲,结成亲家的张作霖,旋而让吴俊升充当媒人,从中撮合,而于文斗也乐意,双方家长是一拍即合。

但接受过新学的张学良不乐意,很排斥父亲封建包办婚姻,再说了其见识过多了省城的大家闺秀,压根看不上偏僻小镇的“村姑”,眼见自己一再施压无效后,张作霖直接放“大招”:

你如果不同意旧式婚姻,你和于家女儿成亲后,在外面再找女人,我可以不管。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张学良只得前往郑家屯相亲,住进了吴俊升的公馆。

出于极力讨好张作霖的原因,吴俊升在少帅面前没少说好话,将于凤至吹得天上有地下无,这样让本就不情愿的张学良内心更是厌恶,在吴公馆“蜗居”了数天后,实在忍受不了,竟然不辞而别,将老于家晾在一边。

与张学良一样,于凤至也反对这桩婚事,此时张作霖已经迅速做大,父亲是攀附权贵,认为门不当户不对,也是在父亲的施压之下,勉强答应相亲,这次张家的轻慢正好遂了愿,事后数次提出要悔婚,均遭到于文斗的否决。

张作霖

张、于店铺交锋

事情直到1915年才有了转机,吴俊升急匆匆赶来,告知了于家来到奉天的消息,原来于文斗到省城进货,而于凤至则是访友,顺带着采购一些文房四宝以及字画;张作霖可高兴坏了,立即让张学良亲自到“天益堂”去见于凤至。

这样相见,岂不是很尴尬?张学良只得硬着头皮见。为了缓解相见的尴尬,吴俊升提出自己会陪同于凤至前往,而张学良不亮明身份,以掌柜的身份出现。

乍见之下,于凤至顿生疑窦,眼前的这位掌柜,无论装束还是年纪都不像个掌柜,倒是显露出军人的英气,交谈之下,又发觉这位掌柜的业务很水,竟然对拿出的郑板桥的《竹兰图》是赝品都浑然不知,一旁“僚机”吴俊升赶忙帮腔,便猜到个八九不离十。

好你个张学良,既然你不仁,那就休怪我不义。多少憋了口气的于凤至接着又在店铺的其他书画上接连发难,而张学良这边,一看见被自己拒见的于凤至,其温文尔雅、举止矜持得体的形象已让内心泛起了涟漪,面对于凤至的发难更是乱了分寸,竟一时下不来台。

吴俊升

有情人终成眷属

本以为是个青铜,没想到是个王者,于凤至渊博的学识令到张学良自愧不如,这个女人也就走进了少帅的心里,张学良旋而展开了“爱情”攻势,写下一首《临江仙》,表达了对于凤至的爱慕之情:

古镇相亲结奇缘,秋波一转销魂。千花百卉不是春,厌倦粉黛群,无意觅佳人。芳幽兰挺独一枝,见面方知是真。平生难得一知音,愿从今日始,与姊结秦晋。

于凤至也回了首《临江仙》:

古镇亲赴为联姻,难怪满腹惊魂。千枝百朵处处春,卑亢怎成群,目中无丽人,山盟海誓心轻许,谁知此言伪真?门第悬殊难知音,劝君休孟浪,三思订秦晋。

回顾相亲的整个过程,于凤至冰冷的心开始慢慢消融,但与这位花花公子的结合仍然心存疑虑,希望对方对这门亲事要慎重考虑。最终,张学良和于凤至这对不“打”不相识的包办情侣,在各方的极力撮合下,于1916年完婚。

贤惠的张家长媳

张作霖果然没有看错人,张学良成为父亲左膀右臂后,经常南征北战,于凤至则坐镇后方,以长媳的身份留守,众所周知,婆媳关系可是不容易相处的,但有涵养,待人宽厚的于凤至,处理起来却游刃有余,很好地协调张作霖几位夫人之间的关系。

而对于小姑子、小叔子也是爱护有加,同时还能以温和的态度对待下人,从而协助二夫人将大帅府料理得井井有条,赢得了张家上下的尊敬。

赢得尊敬还远不止于此,有两件事使得于凤至在张家获得了更高的威信,一是于凤至与自己父亲以及大哥讲明,不能因裙带关系接受公公的邀约,主持奉天“富裕银行”一事。

另一件则发生在于凤至回家省亲时,看到家乡没有学校,便动员父亲、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张学良捐地捐钱,建成第二新民小学,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

此外,于凤至也乐于接受新学,向张作霖提出希望能到大学听课,后以旁听生的身份进入东北大学学习,并最终顺利结业,拿到大学文凭。

接受民主思想的于凤至,此后经常陪同张学良到东北各地发表演讲,并为一些军政事务出谋划策,尤其是张作霖命丧皇姑屯后,其与寿夫人一道隐忍悲痛,秘不发丧,与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巧妙周旋,制造出大帅安然无恙的“假象”,为张学良回到奉天掌权赢得了时间,成为少帅的好帮手和贤内助。

张学良手令

夫妻天各一方

“西安事变”发生之时,于凤至身在英国,当得知张学良被囚禁于宋子文公馆,便强忍泪水与肝肠欲断,仓促安顿好几个子女后回国,利用宋家儿女亲家这层关系,找到宋美龄斡旋,眼见夫君恢复自由之身无望,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来到奉化溪口,陪伴在张学良身边。

随着战事的发展,于凤至辗转于江西萍乡、安徽黄山、湖南郴州、沅陵和贵州息烽等地,其中张学良在郴州时,特地题诗一首,以此感谢患难之际陪伴在侧的爱妻。

卿名凤至不一般,凤至落到凤凰山。

深山古刹多梵语,别有天地非人间。

颠沛流离还是其次,于凤至忍受了太多的屈辱忧愤、孤寂冷落之苦,积郁成疾患上了乳腺癌。这样一来,不离开有性命之虞,若是离开,可以想象孤苦伶仃的夫君将更加艰难,只怕“无处话凄凉”,为此便与张学良商量,以赵一荻前来置换陪伴,自己则获准前往美国就医,自此与夫君天各一方。

等待终成空

于凤至赴美就医,经历九死一生,所幸在女儿张闾瑛以及女婿的精心照料下,身体逐渐恢复。出院后,于凤至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开源,骨子里透着倔强的她,拒绝友人的资助,凭借过人的胆识,在股市上赚得可观的财富。

未雨绸缪,于凤至于是购得两处别墅,按照北京家中的样式布置起来,以供未来张学良来美居住。恰在这时,报刊刊登出张学良撰写的《忏悔录》,被于凤至认为是有人向丈夫身上泼脏水,损坏张学良的名誉。

旋而于凤至在美奔走相告,发动各方力量向台当局施压,以达到释放张学良的目的,而另一边正值老蒋正在叫嚣反攻之际,蒋介石怎能不大为恼火,生怕张学良冲破牢笼,导致后院起火。

张闾瑛

怎么办呢?蒋宋夫妇另辟蹊径,以基督宗教(基督教需遵守一夫一妻)作为幌子,逼迫张学良离婚,赵一荻是不同意的,认为这会伤了于凤至,婚姻只是个形式而已;但宋美龄愣是说:“名不正,言不顺。”寄人篱下的张学良反复琢磨,含泪挥笔。

信件经回台省亲的张闾瑛之手到了于凤至手中,于凤至岂能不知宋美龄只是充当政治打手,全是蒋介石的诡计。女儿问及原因,于凤至深刻地指出:

如果你父亲不作出这个选择,他们就会怀疑你父亲有其他野心。孩子,你可知道,你的父亲在作出牺牲夫妻亲情这个决定前,他是多痛苦!

出于换取丈夫更好的生存状况,于凤至平静地签下了字,因为其知道张学良心中是有她的。此后经历二十余年相思之苦,张学良终于恢复自由,大喜过望的于凤至辗转去了一封信,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张学良的一封“平平淡淡”的问候:

凤至姐:

谢谢你的来信。感谢上帝,我的一切都很好。更感谢主,领导我在他里面有喜乐平安。愿上帝祝福你,愿你在他里面有恩惠平安。

心中充满了错愕、惊讶不解,继而是愤怒失望,过后是悲伤,实在难以相信夫妻情分已尽,即便这样,郁郁而终的于凤至还是在洛杉矶玫瑰园公墓中,自己的墓穴旁留了一个空穴,等待张学良。

张学良与于凤至书

纵观于凤至的一生,虽受到新学的影响,有所抗争,但受到封建“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束缚,秉承“在家父亲是天,出嫁丈夫是天”,尤其成为少帅背后那个女儿之后,默默为张家,为张学良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用一生去爱一个男人,至死不渝。

0 阅读:6

司马懿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