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身上,有一种傲气。
原著第五回,薛宝钗住进荣国府,曹雪芹借机对比两人性格: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第五回
在曹公的设计里,林黛玉的世俗评价是不如薛宝钗的。
林黛玉进贾府
从外貌而言,黛玉自小多病,行动似弱柳扶风,薛宝钗则容貌丰美,微胖丰满的身材,外加姣好的面容,有一种健康美,所以才有“人多谓黛玉所不及”的评价。
除了容貌,黛玉性格中的傲气,是让她不得下人之心的直接原因,曹雪芹用八个字对这股傲气进行二次阐释,那就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
如何解释这八个字,不红君私认为,林黛玉的“清高自许”,是对自己才华的自信,“目无下尘”是对俗人的不屑,从这一点来看,黛玉和妙玉确实非常相似,无怪坊间认为黛玉妙玉是影子分身关系。
送宫花黛玉耍小性
针对林黛玉的傲气,曹雪芹安排了不少情节来展示。
第七回“送宫花风波”,林黛玉当面讥讽周瑞家的;第八回“做客梨香院”,林黛玉当众怒怼贾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还让宝玉“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敢这么跟奶妈对着干,林黛玉恐怕是头一份儿。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最经典的例子还是第二十二回“戏子风波”,宴席上有个戏子长得像林黛玉,王熙凤为了讨好贾母,当众询问谁能看出来长得像谁,这话一出口,现场大家的反应很有意思:
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象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第二十二回
曹雪芹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记录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理反应,他只写了三个人。
第一位是薛宝钗,她看出来长得像林黛玉,但“不肯说”,不肯是因为不想惹麻烦;
第二位是贾宝玉,他也看出来,但“不敢说”,不敢是因为害怕林黛玉生气;
第三位是史湘云,脂砚斋评价她是“事无不可对人言”,说话毫无顾忌,所以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完全不考虑它带来的后果。
宝黛共看会真记
宝钗和宝玉,几乎代表了现场大部分人的心理状态,王熙凤的这个玩笑是火中取栗,众人基于对黛玉性格的了解,或不想惹麻烦,或不敢惹这个麻烦,都沉默不语,直到史湘云主动说出答案。
通过这个情节,就能看出贾家大部分人对林黛玉,多多少少有些惧怕,这种惧怕跟林黛玉的傲气,是有直接关系的。
傲气是一种很危险的品质,当事人很容易毁于自己的优越感,反面例子就是夏金桂,可这种情况没有发生在林黛玉的身上,几百年过去了,读者对黛玉的喜爱仍如火如荼。
林黛玉身上有一个优点,这个优点经由她的傲气,显得更加弥足珍贵,那就是知错就改的坦然。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现实生活中,不乏心怀傲气之人,但这类人往往颐指气使,只相信自己的嘴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也从不会承认自己有错,因为承认错误有损他们的傲气。
可林黛玉却不是这样的人,试举两个例子。
林黛玉爱吃醋,看见薛宝钗的金锁,就嘲讽宝玉有“金玉良缘”的意向,第二十九回,张道士送了宝玉一块金麒麟,林黛玉知道史湘云也有个金麒麟,醋意再次发作,又拿金麒麟调侃宝玉和湘云。
清虚观打醮
到了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黛玉一时失口,又犯了吃醋的毛病,就引发了如下情节:
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第三十二回
用今天的话说,林黛玉是个“玩得起”的人,错了就是错了,不会给自己找借口。
黛玉之前和宝玉就着“金玉”的事,已经把话说开了,可今天林黛玉又开始“秋后算账”,引得宝玉十分烦躁,就有了上述情节。
林黛玉能在第一时间承认自己的错误,单是这一点,就足以压倒天下孤高自诩之人,这些人未必能有黛玉知错就改的勇气,他们只会错上加错,顾左右而言他为自己找回面子。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还有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宴席上,大家玩酒令游戏,林黛玉无意中说出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些句子都来自才子佳人小说,这类小说容易诱人性情,被视为禁书。薛宝钗发觉黛玉酒令逾矩,就开始规劝黛玉。
黛玉一向对宝钗怀有敌意,她应该对宝钗的建议存有天然的反抗情绪才对,可黛玉心中想的,和我们读者猜测的截然相反。
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黛玉终于对宝钗说出了心里话:
黛玉叹道:“从前日你(宝钗)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我们可以批评黛玉的高傲,但也不得不佩服她的精神境界,她对人对事不是凭借自我好恶,而是理性逻辑,这是十分难得的。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看杂书移了性情还是其次,如果林黛玉在以后的会客中,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还是将那些禁书语句脱口而出,总有一天会露馅儿,别的达官贵族会如何评价,名声又会如何受损,这些都是黛玉一时没想到的。
所以宝钗的劝说,真真是金玉良言,林黛玉没有困于昔日对宝钗的敌意,就忽略这种好话的价值。
同时,林黛玉擅长自我反思,她告诉宝钗:如果是宝钗说了那些禁语,她一定不会轻易放过宝钗,可能还要嘲笑她几个月,可人家宝钗并没这么干,可见是自己心胸狭隘了。
承认自己错了,对林黛玉这样傲气的人而言,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目下读者看待林黛玉其人,往往只观其优点,不愿承认黛玉有说话刻薄、行事高傲的缺点,殊不知正是因为这些缺点,才让黛玉的精神品质登上了新的高度,黛玉的形象能屹立于世界文学人物之中,跟这种精神上的高度是脱不了干系的。
本文乃“不红居士”独家首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