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催拍电影地道战八一厂长对导演任旭东说你拍吧没剧本也能拍

南莲看过去 2024-07-03 17:40:44

民间俗称“老三战”电影之一的《地道战》,是这三部影片中完成最晚的一部,正式上映时间是1966年元旦,影片的军事顾问是著名开国少将王耀南。

王耀南将军是新中国人民军队的工兵鼻祖,红军时期就被誉为爆破大王。在抗日战争岁月,他曾奉命在冀中平原参与组织领导抗日军民开展地雷战、地道战,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由他担任影片的军事顾问,片中的军事常识和战场情景绝对无可厚非。

(在外景地合影的剧组主创:左一是王耀南将军,右二是导演任旭东,右一是摄影杨光远)

(剧组大合照)

而影片的导演任旭东也不简单,他是经历过抗日战场并参加过淮海、襄樊等战役的战斗英雄。

1963年5月,上级要求八一电影制片厂“以故事片的形式拍一个关于地道战的民兵教学片”。八一厂指令有军教片拍摄经验的任旭东担任导演。

任旭东等主创的任务,是要将抽象、概括的地道战内容,编成一部形象活泼且生动感人的军事故事影片,寓教于其中。

这题材很大,更很难写。

地道战是一种游击战术,怎么才能准确恰当表现这种战术?难度不小。

当时,任旭东也不知从何入手来写才好。

厂里原定1964年拍摄,但因剧本难产。数次易人易稿,也没达标。

时任八一厂厂长陈播也是一位资深老革命,他对任旭东说,“你拍吧,没剧本也能拍,打仗时你不是也没剧本吗?”

陈厂长要求任旭东限时完成,1965年必须开拍。

八一厂是军队的管理方式,要求就是命令。

《地道战》创作组成立后,立即来到北京顺义焦庄户、冀中平原地道战发源地等几十个村庄采访、搜集素材。

任旭东来到河北正定县高平村,他详细采访了多位参加过地道战的民兵后,决定取材于高平村抗日战争时期五次反扫荡的战斗事迹,以高平村为原型,写一个村庄利用地道战对敌开展斗争的故事,并把这个村取名“高家庄”。

有着战火硝烟经历的任旭东导演,对这部军事教学片拍摄不敢有一丝马虎,对镜头细节要求极严。虽然名曰“教学片”,实际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敌我双方主要人物。

任旭东与军事顾问王耀南将军紧密配合,坚持还原于真实的拍摄准则。要求拍摄环境真实、地道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员动作必须符合抗战那个时代特点。

参加拍摄《地道战》的演员和部队战士几乎都没有经历过抗日战争,不知道当年看见敌人时怎样隐蔽,更没有实际见过穿着大皮鞋的日本兵如何走路、打枪、搜索。

因此,任旭东在导演片场,亲自给演员一招一式地示范日军的冲锋、射击动作。告诫演员拍摄军教片不能玩假。比如趴在战壕里隐蔽,只能露出两只眼睛,与真实军事动作相符合。

任旭东甚至耐心细致地教扮演民兵队长的朱龙广如何打绑腿,如何从地道里钻出来立即用驳壳枪左右开弓毙敌···

或许正是因为军事顾问有权威、导演经历过真实战场,加上明星演员与部队文工团员的精彩演绎,才使这部影片成为历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有人说吗,就像当年在战场上指挥战斗一样,任旭东在完成了影片《地道战》的同时,也献出了他心中珍藏的抗日英雄情结。

据说,《地道战》发行拷贝8400多个,创造了世界电影历史拷贝发行之最;观看人数已逾30亿人次,也创造了中国观影人数的历史纪录。

(任旭东)

这部风靡全国的老电影,使“高家庄、赵庄、马家河子”出了名。

实际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名字叫高家庄、赵庄、马家河子的村庄一定不少。

但在抗日战争中使用过地道战御敌的同名村庄,估计不一定有许多。

找寻老电影《地道战》的幕后故事,可以了解到,当年在华北平原对日寇开展地道战最出名的村庄,应该是北京顺义的焦户庄、河北清苑的冉庄。

事实上,除了焦户庄、冉庄,冀中平原上开展过地道战的村庄还有许许多多,不然,影片歌曲中也不会唱出“千里大平原,展开了地道战”。

据了解,抗战期间在冀中平原上,各式地道总长度达到一万多公里,分散分布于8000多个村庄,只是随着岁月流逝,原来的地道完好保存下来的已经太少了。

也有史料介绍,目前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巷道最长的地道既不在冉庄,也不在焦户庄,而是在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的义井镇山底村。

不过,当年冀中平原用地道战抗击日本侵略最出色的村庄,当属河北正定的高平村。

他们处在鬼子炮楼的层层包围之下,却从未被占领。而且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反击了日伪军五次扫荡,令敌人次次失败而归。

特别是最后一次,日寇和伪军出动2000多人打了整整一天,最后丢下五十多具尸体大败而逃。

高平村当年还有一个杀敌英勇的民兵队长刘傻子,获得了晋察冀军区授予的“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任旭东把高平村这些真实感人的抗敌事迹,都编进了《地道战》剧本。

任旭东认为,电影《地道战》是一部艺术作品。因此,影片中的高家庄原型虽然是高平村,但并不等于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高平村。电影艺术地概括了冀中平原所有进行过地道战的村庄,高家庄应是整个冀中平原地道战的一个缩影。

剧本有了,拍摄还缺欠的就是当年地道的设施实景了。

按照高平村村民回忆,当年的地道不管是地窨子还是红薯窖,都有经过伪装的隐蔽口。但保留下来不多的地道,解放后基本都砌上了水泥加固,早已没了当年的模样。

任旭东无法想象出当年那些神秘的隐蔽地道口到底是什么样。在冉庄、焦庄户采访时,也没有见到,不免有些着急。

关键时刻,杨成武将军送来了他审定的一份有关冀中平原抗日军民开展地道战的《总结》材料。文中不仅介绍了地道战产生、发展过程,而且还描述了当年冀中平原地道的具体设施,如驴槽口、锅灶口、碾子座什么的等等,

这份材料如雪中送碳,让任旭东兴奋不已。

他感到这些地道设施既真实又形象,也是《地道战》剧本急缺的丰富的素材。

后来影片把它们都形象地展现了出来。让观众在银幕上看到了地道中的陷阱、封闭板,转弯处的枪眼,能防抓的出口,墙壁炕上的隐蔽口,各种方向的翻口等等。

片中,高家庄村头老那棵老槐树上的大钟,也是剧组临时添加的一个醒目道具。

开拍前的一个月,任旭东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直接写出了分镜头剧本,审查后边拍边改,在1965年5月20日正式开机拍摄,9月底基本拍完,12月30日生产出拷贝。

高平村因地道等设施变迁因素无法拍外景,剧组外景地选在了河北清苑冉庄、李庄和唐庄等地拍摄。

因影片中的故事主要发生在正定高平村,而外景拍摄则是另外的地方,于是编导们艺术虚构了“高家庄、赵庄、马家河子”以及黑风口鬼子据点等主要地名。

而这三个村名之首定为为“高家庄”,应该也是对故事原型地“高平村”的尊重。

根据诸多史料介绍,当初为了能将冀中平原地道战的真实场景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任旭东导演和剧组全体人员使出了浑身解数,做足了功课。

他们根据杨成武将军《关于冀中平原地道战总结》中提供的素材,特意在冉庄搭建了碾盘地堡等模型。

为了达到军教片像教科书一样能将地道各种设施讲得透、说得清,任旭东导演与王耀南将军商议,决定在八一厂摄影棚内搭建地道剖面景观,立体展示地道结构、上翻口、下翻口、地道内陷阱、陷坑、展望孔、射击孔、深井地道口细节及使用原理。

影片中地道战的技术部分摄制,绝大部分都是在影棚内完成的。

这些场景,既生动的强化了军事教学的目的和效果,也充分展示了利用地道作战灵活机动的功能。

《地道战》剧组成立后,除了王孝忠、张勇手、刘江、谢万和四人是八一厂专业演员之外,其余角色全部调用工程兵文工团的演员,包括主演朱龙广、刘秀杰等。

工程兵部队不仅派出时任副参谋长王耀南将军当拍摄军事顾问,派出了文工团演员助阵,还投进了相当一部分资金,为影片的顺利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些来自工程兵部队文工团的演员,虽名不见经传,且都是第一次接触拍电影,但饰演的角色并不逊色专业演员。

饰演男主角高传宝的演员原定扮演者是八一厂的张勇手。后来,导演任旭东经过斟酌,最终还是将这个男一号给了身材高大魁梧的工程兵文工团青年演员朱龙广。

朱龙广也不负众望,凭借着自己的出色表演“一炮走红”,使让全国人民都认识了他。

晚年朱龙广还有一个荧屏形象很出名----《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

有人说,电影中民兵队长高传宝的人物原型,是邯郸山底村民兵队长刘玉宝。但任旭东导演确认,高传宝的人物原型更多是正定高平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刘傻子。

而且,刘傻子还是《地道战》中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这两个人物的原型。

电影中,高老忠最后鸣钟向乡亲们报警并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而真实生活中,刘傻子也在抗战胜利前夕壮烈牺牲。

河北正定县高平村紧邻灵寿县,扼守连接正定和灵寿的大道(今201省道)。这条路也是当年晋察冀军区自平原向山区运物资的要道。

高平村很早就建立了中共党组织,成立了民兵小组(后为中队),队长就是刘傻子。

河北民间一些地方过去比较讲求“孬名好养活”。许多人以为“傻子”是这位刘英雄的小名,实际他的名字就叫刘傻子。名曰“傻子”,实则聪明机警。河北老百姓正话反说,“傻子”一名,带着乡间趣味,也是大家对他的赞誉。

抗战中后期,高平村的地道网纵横交错,进犯之敌来此如入迷宫,他们自始至终没能奈何高平村的民兵。

1942年,刘傻子带领民兵和众乡亲们,陆续挖成了有5条主干道、若干支线,长达数十里并与各户相连的地下长城。他指挥民兵中队以村落战、地道战痛击来犯的日伪军,使高平村屹立成一道铜墙铁壁。

“埋好了地,,端好枪,你钻地道,我上房。制高点,堵街墙,构成一片火力网,别看我们是庄稼汉,打得鬼子不敢再进庄。”

这是当年高平民兵自编的一首民歌,也是他们英勇抗敌的真实写照。高平村曾被评为“抗日模范村”,领头人刘傻子在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大会上获得过一支枪和一头毛驴奖励。

(英雄刘傻子画像)

1945年5月的一天凌晨,日军纠集正定、灵寿、行唐、新乐等处日伪军共1000多人,携带轻重机枪、迫击炮、毒瓦斯和燃烧弹等武器,在汉奸周小三带领下,兵分五路要血洗高平村。高平村以民兵为主,实行全民皆兵,人人参战。他们划分5个作战区,依靠地道与敌展开激战。在邻村民兵配合下,敌人腹背受击。双方激战半天,敌军伤亡59人,狼狈撤退。

战斗结束,刘傻子带人去打扫战场,结果被敌人打了“回头炮”。

据当事人回忆,进犯高平村的敌人出村后不甘心失败,又架起迫击炮向村里轰击,村里不少房屋着了火。

刘傻子急忙组织大家救火,抢救伤员,不料一发炮弹突然在他身边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肚子。

民兵战友抬着重伤的刘傻子往行唐的后方医院赶,半路上他终因失血过多而牺牲,年仅29岁。

事后,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饬令表扬刘傻子等在战斗中伤亡的民兵英雄。

为了给牺牲了的民兵英雄刘傻子等人报仇雪恨,这年7月8日,中共正定县委发动3000多民兵,在东起正定车站,西至灵寿城,长达50华里的公路上开展破击战,彻底瘫痪了日伪军的交通线。

刘傻子牺牲后,家人受到了烈属待遇,他的儿子刘玉林,女儿刘玉香在参加工作后先后入党,决心继承先烈的遗志。

1948年,高平村民在村中建起“革命烈士纪念塔”以示怀念。

1997年,高平地道战遗址被命名为“石家庄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村中已经复原了600多延长米地道,还在地面复建了民兵中队指挥部和昔日民兵用于瞭望的“南天门”。

2002年、2004年,电影《地道战》导演任旭东及制作人员两次重游高平村,引起很大的轰动效应。

在影片《地雷战》中饰演反派人物的刘江和王孝忠两位专业演员,本来是被任旭东拉来助阵帮忙的,没想到两人分别在片中塑造的汤司令和鬼子山田队长,竟使他们名声大震。

尤其是刘江饰演的伪军汤司令临场发挥的那句“高,实在是高!”的台词,风靡至今。

王孝忠因拍片时两处炸点不慎提前爆炸,让他付出了右耳长期失聪的代价。但他扮演的日寇山田队长真实而不虚假,他那句自编的“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已成为民间调侃用语。

史实中,类似山田的日军队长当时在鬼子据点比较常见。而汤丙会一类的汉奸司令,也不在少数。

《地道战》影片中设计的剧情:山田多次率队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终在黑风口据点被高家庄民兵生擒。

汤丙会在影片中是华北汉奸治安军司令,是为虎作伥的重要反派。他跟随山田四处扫荡抗日根据地,最后被高家庄的民兵在黑风口据点破砖窑中击毙。

任旭东导演生前曾说,当年《地道站》外景选在河北清苑县冉庄、李庄、唐庄等处拍摄,如今这些地方都建立了地道战纪念馆,还恢复了一些当时的战斗设施。当年电影中高老忠敲响警钟的老槐树死了,据说是由于当年挖地道时伤了树根。现今,人们已经用水泥砌了个杆子,挂上后铸的大钟以示纪念。

王耀南将军回忆拍摄《地道战》的往事则表现得十分谦虚。他说:“地道战和地雷战并非我首创,我只是用自己二十多年的经验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看法罢了。”

王耀南说,当年拍摄电影的环境可比现如今恶劣多了。拍摄《地道战》的一些画面时正值盛夏,天气本来就很热,编导还要经常下到地道里指导拍摄,别说有多辛苦了。

老将军诙谐地形容:“除了没有真正的敌军外,那环境也和打仗的时候没太多区别···”。

1966年初电影《地道战》公映后,任旭东导演以“江舟”为笔名,在工人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漂亮一仗》的文章。

他在文中写道:“高平村人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坚持‘村自为战,人自为战’,创造了地道和地道战。”

2015年8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电影〈地道战〉原型村——河北正定高平村 庄稼汉打退日军5次围剿》的文章,详细介绍了高平村当年开展地道战的感人事迹。

岁月流逝,电影《地道战》面世已经整整过去58年了。

片中的民兵队长高传宝扮演者朱龙广和区长赵平原扮演者张勇手,还有扮演鬼子翻译官的李三义、扮演民兵牛娃的胡自和,如今都已是耄耋老人;

在影片中演唱插曲《太阳出来照四方》的歌唱家邓玉华已经82岁。今年2月10号(大年初一),她还参加了《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24春节大联欢》,现场演唱了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给影片当军事顾问的王耀南将军于1984年11月病逝;

导演任旭东、编剧潘云山和高老忠扮演者王炳彧、妇救会主任林霞扮演者刘秀杰以及鬼子队长山田扮演者王孝忠、伪军汤司令扮演者刘江、假武工队长扮演者谢万和都已经因病离世;

电影中还有多位优秀配角演员的精彩演出,如扮演崔连长的朱启、扮演大康的韩国栋,扮演牛娃的胡自和等。

2007年朱启去世;韩国栋和胡自如都是工程兵政治部文工团的演员,胡自如还曾担任过话剧队副队长。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