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图片可购买二泉吟泡茶水
三月的春雨季伴着微寒,我们到了宁德柘荣白茶产区,见到埜白空间主理人吴承慈老师和埜白团队成员。
工科科班出身的吴承慈在大学毕业就选择回到家乡继承家里的农场和几十亩茶山。现在在厦大环境和生态学院里的生态农业研究组继续学习并工作。我们见他时的状态自如自在,言谈间时不时的哲理金句精辟又犀利,偶尔赤子般纯净的微笑温暖又放松。

*山场主人吴承慈
从工学到农业的跨度,让吴承慈比别人具有更加敏锐的理性视角来看待茶叶这件事。性情中感性的部分让他对脚下的土地带着自然朴实的爱意。
行业的跨界带来的抽离同时也让人看待茶行业多了很多的域面。在吴承慈眼里,茶叶只不过是多种农业形态中的一种,它受限于自然天时,但也有很多人为能控制的部分。

*山场主人吴玉铃
从2015年吴承慈与姐姐吴玉铃与林华一起打理茶园,组建埜白团队,介入茶园土壤管理,摸索做茶工艺,三个人的核心团队分工不同,吴承慈主要负责茶园管理,林华主要负责生产,吴玉铃运营埜白品牌。

*山场主人林华
01
三人的行茶之路
埜,同野,属野的古体。林下有土,是对自然山林最好的注解。埜白团队在最初接管父辈留下的几十亩茶园时,先后受台湾茶界泰斗周渝先生的自然生态茶的影响,而后接触到自然农法,之后走上有机茶园土壤管理的道路上来。

*埜白三人组
近十年在茶叶中的专注探索,吴承慈已然成为茶园土壤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士。负责多家不同茶类,不同地域的知名茶叶企业的高级茶园土壤管理顾问工作。茶园土壤管理细节又复杂,其中涉及到自然生活中层面的多个领域,比如气象,地质,化学,生物等。

*埜白荒野茶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个长相颇似明道的大男孩在说起土地时深情而又理性。对自然与茶的关系的理解,也更深入和多面。吴承慈的日常也多是围绕茶展开。关注并记录当地气象,预测气候对茶园的影响而早做预防措施,茶园土壤层养分测量,巡山观察茶树生长状态。有时也会与气象局合作参与一些气候对茶鲜叶中金属元素影响的研究项目。

姐姐吴玉铃与林华负责茶叶制作工艺上吸收了武夷山福鼎等的制茶工艺,最后都慢慢形成自己的工艺理解。当谈起白茶的“熟”和“透”时,吴玉铃说:“在真正制茶时,不同茶类工艺之间都是有共通之处的,比如在喝岩茶或者白茶时,你在找一些问题时,反映在相对应的点上都是一样,要么就是萎凋没有到位,做青没到位都是类似,最好是各种工序都要到位”。
02
自给自足的茶生活
在埜白茶园里有1958年的混种福鼎大白,福鼎大毫等的知青茶林,也有野放老茶园,更有在2019年埜白团队彼此合作共赢的有机茶园管理认证。
负责生产的林华说,在早期受野放茶的影响,也会将部分茶园抛荒处理,而后后来白茶市场对荒野茶概念的追求让“荒野”和“匠心”这个词一样没有差异化,并且很难形成有标准有品质的保障,不如将关注点转向健康有机,毕竟茶作为食品是要入口的。茶叶是食品,是健康食品,生态健康无农残是最基本的保障,在有机管理的基础上恢复茶园的生态。

*日光萎凋中的埜白白茶/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现在新农人与过去以农耕文明的农人不同,农业不再是生存的唯一经济来源。茶更多作为自然疗愈者的角色融入生活中。茶季结束后,吴承慈在各个茶区之间奔走,为很多企业提供茶园土壤管理咨询,吴玉铃林华都是美院毕业,在结束繁忙的春茶和春耕后,会开始从事传统的漆艺手工艺制作以及器物修复,漆生活漆器品牌是她们在自己专业领域里的另一种状态。

*漆生活品牌的漆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姐姐吴玉铃常常组织埜白茶会让自己在茶与人之间找到最舒适的生活状态,看她泡茶仿佛进入一段静水深流的恬静空间,沉静的气场包裹着我们进入她的行茶节奏,让心跟着慢下来进入茶的国度。

*茶会中的吴玉铃自如喜乐/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茶在他们的生活中重要但不主要,毕竟用他们的话说,茶山就在那里每年都有,自己也有工艺,做多做少没有太在意,不刻意也不需要去追求所谓产量或者规模,回归到茶本身反而更重要。这种不激进也不功利的清流般的理念多少沾点90后的清醒与理性。

*山场主人吴玉铃/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吴承慈在柘荣乍洋乡宝鉴宅有一处农场,与其说是农场不如说是自给自足生活的理想园,让没有土地的我们直呼,这不是《种地吧!》现实版吧?
在这片理想园里,有茶,有爱吃的果树,喜欢的植物和生活所需的农作物,在采访当天,我们的午餐食材就是春日土地上的紫云英嫩芽,鼠曲草饼,还有自家种的萝卜等时令蔬菜。

*林华与吴玉铃在采摘紫云英嫩芽
在土地资源的产出,除了茶还有其他的农作物产品,如自家制作的酱油,醋,大米,酒酿,蜂蜜等等。真真实名羡慕了,吃的健康不过如此了吧!他们将这种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分享给埜白的客户群里让他们也有享受到纯天然的馈赠。在这种分享下,很多埜白白茶精品处于未曾上市就被内部消化的态势。

*吴承慈在自己的庄园里自给自足,自种果树和自养蜂蜜
与现代快餐式生活氛围的反衬下,这种生活方式显得理性而可贵。
03
茶园土壤
管理中的“无为”和“有为”
在与吴承慈的交谈中,无不透着对茶的深刻解读,而在他的茶园土壤管理理念中也处处藏着深意和智慧。很多人觉得自然农法的管理方式是不是就会带来茶叶产量的降低?然而并不会。好的茶园土壤管理是让茶与生态之间互生互利,能量均衡交换,让茶树与环境之间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

*山场主人吴承慈
让一处风烛残年的百年乌龙重焕生机是吴承慈手上最为经典的例子。在2020年,受友人聆泉饮石王克群所托管理一处位于马头岩山场的近乎干枯的百年乌龙。由于树龄太老,管理粗放,茶园已然处于衰败景象。

吴承慈通过去除青苔,在土壤深层加入菌粉,并在土壤浅层散播蚯蚓粪改善土壤活度和疏松性,从而从整体上改善茶园土壤环境。现在这片百年乌龙的产量不降反增,树势呈现逆龄般生长状态。

想要知道更多埜白对于茶园土壤管理的智慧,还得上春山,看茶园。埜白团队带着我们来到柘荣乍洋乡远里的一处十五亩的茶园,远里这里在地图上看与福鼎管阳直线距离比到柘荣县城还近,而在历史上,乍洋乡人民公社在1970年也曾一度被划为福鼎隶属乡镇。

*埜白在柘荣乍洋乡远里茶园地图
去茶园的路上雨后的潮湿浸润着植被散发着清新,路边的柃树花用蜜甜的沁香引得路人的细嗅,到了海拔827米的茶园。

*柃树,蜜源植物
这片茶园原属30多年的老丛茶地,后在茶叶未兴之时被部分改种蓝莓,茶园中还保留着部分老茶树,但大部分都是近十多年补种的福鼎大毫。

*茶园中保留的蓝莓树可与茶树进行有效的营养互换
吴承慈进山都会在腰间跨一个工具包,包里都是进茶园可能会用的工具。有修剪枝条用的剪刀,观测土壤内部生物的显微镜,叶绿素与氮素的测定仪来看茶叶叶面营养值等等。

这片茶园属独立山头,但却被周围更高海拔的山峰隔断式包裹,似无“靠”但有“靠”。不远处的山峰半腰处奔流不息的瀑布,与安静的茶园交相辉映,扑面而来的水汽清凉湿润。

在吴承慈看来,这片山场有山风,水势,达到很好的微域气候调控,又有周围生态林调控温度,有霜冻但不会有大冻,高海拔的位置让这里的茶树病并不多。所以在日常的管理中,茶叶采摘完之后基本就放任不管。

*山场主人吴承慈背后茶园中清晰可见的厚厚水苔
在吴承慈的理念里,不管是茶树还是土壤,都要尽量少的扰动它,翻动越多,茶树抗性越弱,没有大爆发的病虫害或者荒草就不要去动,农药与除草剂更别谈了。

*蚯蚓粪中氮磷钾的比例为1:1:1是茶园营养的指向标志
观察茶园时,可以看到茶园丰富又生机盎然的地面水苔,这些水苔里有多种植被地衣组成。

*茶园土壤层
有紫云英,油菜,白桑叶,毛笤子,紫花苕,这些植被的存在为茶园保水,又在冬季缓解了茶园的冻害,而在夏秋季根系比较的发达的长尾草等植被枯老死亡时,又为土壤增加了疏水路径。

当一些地衣,地钱等空气指向性生物出现状况时,就需要对土壤因素进行调控。吴承慈会通过换算茶青产量来配比绿肥面积来调控生态平衡,营养过剩或者营养不足都不利于茶树生长。

*茶园中菌菇类植物
这种茶园管理中的“无为”和“有为”是吴承慈对于自然风土最真的敬畏,在与茶与自然的链接中找寻一种最舒服的相处方式,相互滋养与共生,相信在此之下的埜白也必然有着不同于主流的独特之味。

*吴承慈的野放茶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晚九点将于大家分享来自柘荣高山茶区的埜白三泡茶,分别是2022年安处林野·白毫银针(高山有机茶园),2022年安处林野·贡眉(高山有机茶园),2023年流云出处·野小白(高山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