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冬,北京寒风呼啸,路上行人稀疏。然而,窗外树梢已悄然冒出令人振奋的嫩枝,预示着生机。
这天,陈锡联与李先念共赴医院探望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已病重至生命末期,仍忍痛坐于沙发,与两位老战友握手交谈。
他断断续续叙述:“我这辈子有两事不心安,一是陈锡联同志,已过难关;二是温玉成,关他非我本意。”
温玉成是开国中将,名气在开国将领中相对较小,与彭德怀、粟裕等相比显得默默无闻。但他也有自己人生的辉煌时刻。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爆发后,温玉成率志愿军第40军首批入朝,并指挥部队打响首战,赢得胜利。
在朝鲜战场,温玉成功勋卓著。回国后,他获得党组织重用与信任,并逐渐受到毛主席的。
回国后,温玉成在广州军区任职,与四野战友黄永胜共事。黄永胜性格霸道,作风蛮横,导致两人在工作中逐渐产生了深刻的隔阂。
1968年,温玉成被调至北京,出任副总参谋长,这既是他的晋升,也是考验,因为当时的北京局势动荡不安。
毛主席知晓温玉成为抗美援朝名将,随着特定事件频发,温玉成在毛主席心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1968年3月某日,温玉成突接通知赴人民大会堂参会。令他意外的是,未到会议时间,毛主席已提前召见了他。
见毛主席神色不悦,他径直询问:“你打算独自前往?”
温玉成尚不知情,毛主席深吸一口烟,沉稳地说:“你去卫戍区担任司令员。”
北京卫戍区乃京畿要害,温玉成未曾料到,自己竟一跃成为京城中的风云人物。
机遇伴风险,温玉成升官入中央,却陷更大困境。他需万分谨慎,否则稍有差池,便可能遭遇毁灭性打击。
温玉成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时,协助周恩来工作,展现出色能力,获其赞赏。但遗憾的是,他在北京任职的时间相对较短。
1970年6月,林彪会晤了温玉成。温玉成作为四野老将,对林彪颇为熟悉。按常理,作为温玉成的旧上司,两人交谈应显轻松。
实际情形与之相悖。
林彪未做寒暄,径直告知温玉成,将调其至成都军区,担任第一副司令员一职。
从副总参谋长调至大军区副司令员,实为职务调整。温玉成虽心存疑惑,但作为军人,他坚决执行了上级的决定。
温玉成未至成都,已接电告,成都军区主要领导不让他主管要务。身为第一副司令员,却变“闲职”,温玉成心中疑惑更甚。
然而,他只能顺应环境,随遇而安。
九一三事件次日,温玉成接军区政委张国华电话,令其独自参会。温玉成依命前往,见四周无人,遂问:“其他同志尚未至?”
张国华苦笑,对老温直言:“这场会议仅你我二人,刚接通知,你需隔离审查。”
温玉成一脸难以置信地问:“我究竟犯了何错?”
张国华言道:“指控你为林彪的忠实追随者……”
温玉成听后惊愕不已,他本是北京调至成都,且为林彪所令,怎会转瞬之间,自己就被视为林彪的死忠?
温玉成无法理解,却无从辩解,随后被悄然安置于一“房子”中,过上了模糊不清的“监禁”日子。
五年间,温玉成仿佛消失。周恩来总理忙于政务,未能探寻其踪迹。直至1975年,陈锡联与李先念来访,周恩来终提及温玉成,心中一直挂念着他。
周恩来嘱咐后,效果显著。陈锡联与李先念探知温玉成在成都邓家花园,随即告知周恩来,周以总理办公室名义将其释放。
温玉成获释后,生活与待遇均复原,但他更在意的组织结论却被搁置未决。
在此期间,温玉成前往总参谋部及成都军区,然而无论何处,面对他的问题,众人皆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
解放战争时期,黄克诚在东北颇受重视,他了解温玉成并因其兼任中纪委常务书记之职,破例要求温玉成赴京处理事务。
组织最终定论温玉成:曾犯错言行,但不予处分,恢复其大军区副职待遇。
温玉成对结论有所不满,因按规定,开国中将通常享受大军区正职待遇,而他却是副职,对此他心存疑惑。
晚年,温玉成选择在南京生活,面对不解之事他选择放下。南京军区对他关怀备至,确保了他的晚年生活相对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