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00年夏,直隶遍布义和团旗帜,喊杀声响彻城市街巷。他们烧教堂、杀洋人、毁铁路,凭借“刀枪不入”的信念,向一切发起挑战。
八国联军铁蹄践踏华北,战火自天津蔓延至保定。此时,满族官员廷雍登上历史舞台。他之行为,引得八国联军决意判其死刑。
【廷雍是谁?】
廷雍,1853年出生于满洲正红旗觉罗家族,该家族昔日荣耀已随清朝衰落而黯淡无光。
自幼习读,成绩普通,凭借旗籍身份在京科举中取得资格,终获贡生之名。
他无显赫背景,亦无特殊才能。但在清朝官场,察言观色、顺势而为的能力,远比任何才能都更为关键。
1900年庚子年,他谨慎升迁至直隶按察使,负责一方刑狱。此官职中等,却恰逢乱局,将他置于风口浪尖。
这一年春,直隶局势紧张如临爆点。义和团自山东席卷至直隶,声威壮阔。
他们高举“扶清灭洋”旗帜,涌入村镇,焚烧教堂,杀害教士,摧毁铁路。自恃“刀枪不入”,仅凭赤手空拳抵抗洋枪洋炮。
廷雍对山东义和团早有耳闻,但他当时认为那仅是地方民乱,难以形成大规模气候。
拳民队伍不断壮大,直隶村镇频传教堂遭焚、洋人被杀的消息,他逐渐意识到,这已非普通骚乱,事态严重。
六月某日,一群教民闯入廷雍衙门,跪诉义和团抢粮、焚屋、害命。
教民面带未干血迹,部分人手中紧抱亡儿,景象凄惨。
廷雍立于大堂,眉头紧蹙。他深知义和团获朝廷力挺,更有慈禧太后暗中许可。
这些教民多为被洋教士转化为基督徒的中国人,于拳民而言,他们被视为叛徒,称作“二毛子”。
廷雍沉默未决,先命衙役安抚教民,再安排他们离去。他深知需在教民与义和团间寻得平衡,否则自身亦将被乱局所累。
【廷雍与廷杰的矛盾】
此时,廷雍面临首个真正挑战,即来自上级直隶布政使廷杰。
两人均出身正红旗,平日关系融洽。然而,在对待义和团问题上,二人分歧日益加深。
廷杰主张镇压义和团,认为洋人虽可恶,但拳匪更难驾驭,他们四处烧杀抢掠,已成为社会动乱的根源。
廷雍摇头,认为义和团受朝廷支持,慈禧太后明暗皆扶。镇压仅可解一时之急,难以长久压制。
两人在直隶府衙书房争论激烈,终至面色涨红,最终愤怒地拍桌站起。
廷杰斥廷雍为“怯懦求生”,廷雍淡然回应:“助义和团,或可暂安;若镇拳民,你我性命难保。”
此言非廷雍妥协,实其真心。他认为,镇压义和团将导致拳民与清廷决裂,并激怒朝中大臣。
拳民虽乱,但若善用,或可成清廷抗洋之利器。
廷杰冷笑,随即拂袖离开。自此,两人关系完全破裂。
6月底,保定城局势失控,义和团队伍持续进城,他们高呼口号,于街巷间巡游,搜寻洋人与教民身影。
教堂遭焚毁,教士与教民街头被杀。全城笼罩在恐怖氛围中,异常诡异。
廷雍见状心急,即刻下令封城,阻止义和团继续入内,并增派衙役加强城内巡逻,以确保剩余教堂与教民的安全。
这些措施仅是暂时应对。拳民队伍日益壮大,公然在城隍庙外集会,称“奉天命”,欲除洋教。他们还前往廷雍府衙示威,要求交出隐匿的教民。
廷雍坚守立场,深知交出教民将导致保定惨遭屠杀,而镇压拳民则会与义和团为敌,甚至面临清廷“助洋反清”的指责。
此时,廷雍决定拖延,命人将教民隐秘保护,并派员与拳民交涉以稳情绪。他深知拖延增变数,亦明此举仅是权宜之计,难以彻底解决。
7月,保定传来震撼消息:天津已失守。
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城,直隶总督裕禄自尽。北方重镇失守,清廷陷入被动局面。廷雍闻讯,呆坐于书房。
他深知天津沦陷的后果:联军或将直指保定,成为其下一目标。
廷雍此时接获朝廷旨意,因裕禄逝世,直隶总督之位空缺,朝廷暂无京官可派,遂命其为“护理直隶总督”,暂行接管直隶防务与政务。
手捧圣旨,他微微颤抖。深知此非荣耀,实乃毙命之任。
【大厦将倾】
10月初,保定城沉浸在沉重氛围中。每晚,义和团成员点燃火把,照亮街道,高呼口号,同时锣鼓齐鸣。
外城百姓紧闭门户,窗缝亦以木板封严。城中寂静无声,无人敢言语,更无人敢反抗。
廷雍立于府衙,审阅急报:八国联军已占北京,自天津持续南进,日益接近保定。
朝廷无援军且无进一步指示,他屡次派人上书,但信差难以出城,更无法将书信送达皇帝与太后手中。
他深知此城难保。义和团刀枪与清军弓箭,在洋枪洋炮之下,不堪一击,脆弱无比。
即便无法守住,他也不愿百姓遇难,更不许八国联军在保定烧杀抢掠。因此,他下达最后命令:封闭城门,全城进入戒严状态。
无其命令,保定禁入禁出。以此墙争取最后时机。
10月16日,联军抵达保定城外,发通牒令廷雍开城,交出义和团领袖及教民,否则保定城将面临屠城之灾。
廷雍紧握通牒,手指轻颤。整个下午,他默坐书房,一语不发。
此时,义和团领袖聚于府衙,情绪激动,要求廷雍拒降,坚信天命庇佑,“洋炮无法伤及我们分毫”。
他们携带一把刀前来,声称要将其“赠予外国人”。
廷雍冷漠注视众人,不信其刀枪不入之说,却未点破。拳民已杀心大起,他深知稍有退让,即刻自身难保。
他抉择不回联军通牒,意图拖延。义和团令他陷入绝境:杀洋人则为战犯,护洋人则为叛臣,左右为难。
数日后,联军发起了全面进攻。
保定城墙本不坚固,洋人火炮攻击之下,迅速被轰塌出一大缺口。
联军士兵破城而入,义和团不敌。其刀枪难以抵御洋人子弹,败势显现。
廷雍立于府衙后院,耳畔传来阵阵喊杀声,面容冷漠,毫无情绪波动。
亲信劝他更衣,由城墙密道撤离。他拒绝道:“我的命运,早已与此地紧密相连。”
10月23日,保定城失守,联军士兵大量涌入,他们在城内展开全面搜捕,目标直指义和团拳民及清朝官吏。
廷雍遭擒,未做抵抗,亦无自尽之举,仅平静言道:“吾当负之责,必承之。”
【命运的终局】
廷雍被押至联军在保定设的临时指挥部——一座教堂,与其他清朝被俘官员共同接受联军审讯。
审判未持续太久,廷雍迅速成为焦点。作为直隶最高长官,他被联军视为需为义和团暴行负责之人。
联军指控明确:保定城内洋教士遭杀害,义和团骚扰乡村,廷雍对此负有不可推卸责任。
他辩解称,保定确有洋人被杀事件,但义和团非他管辖,且他无力控制。
联军无视请求,坚持索要清朝高官人头作为交代,最终廷雍成为了牺牲品。
11月6日,他被判死刑,执行地点定为保定城外的凤凰台,此台高耸,可眺望全城。
廷雍遭押解上台,街道已人满为患,观众多为看热闹者,然亦不乏拳民跪地,暗自垂泪。
他立于台上,面容冷漠,手脚被缚仍挺立不倒。瞥了一眼身后的士兵,低声命令:“开始吧。”
行刑迅速终结,刽子手挥刀,头颅落地。观众反应各异,有人尖叫,有人垂泪,亦有人默然离去。
他逝世后,妾燕佳氏闻讯服毒身亡,未留遗言。廷雍遗体运回北京,家人举行了简约葬礼。
传说中,其坟墓内置有银制人头,此乃家人请人特制,以替代其真头。
保定城隍庙为他特设牌位,因他虽丧命于联军,但旨在守护保定百姓,故被部分当地人视为英雄,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