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通期:先是皇帝的嫔妃,后是大臣的外室,怎么越混越差

苏瑶说事历史 2025-03-30 11:32:08
从平民少女到皇帝枕边人

东汉永建三年(公元128年),洛阳城的街头巷尾都在议论一件事:新入宫的采女友通期,一夜之间成了汉顺帝刘保的宠妃。这个出身寒微的少女,因容貌出众被选入掖庭,命运似乎就此改写。然而,谁也没想到,这段看似风光的开端,竟是她人生跌落的起点。

汉代选妃制度严格,平民女子若想入宫,需通过层层筛选。友通期年仅十四岁,却因“姿容端丽,举止有度”被地方官推荐。她的美貌像一把双刃剑,既让她脱颖而出,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伏笔。据《后汉书·皇后纪》记载,汉顺帝初见友通期时“悦其颜色”,当即封为“采女”——这是后宫等级中最低的一阶,但对平民家庭而言,已是天大的荣耀。

得宠与失宠:后宫漩涡中的浮沉

友通期得宠的日子持续了不到两年。后宫从来都是“新人笑,旧人哭”的战场。汉顺帝虽对她宠爱有加,但前朝与后宫的权力博弈从未停歇。当时,外戚梁氏与宦官集团争斗激烈,后宫女子往往沦为棋子。友通期既无家族背景,又无子嗣傍身,很快成了这场暗战的牺牲品。

永建五年(公元130年),友通期因“触犯宫规”被贬为庶人。史书对此语焉不详,但野史透露了一个关键细节:她曾拒绝与宦官孙程合作,向皇帝进言打压外戚梁商。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宦官集团。不久,宫中便传出她“私藏巫蛊之物”的谣言。尽管证据不足,汉顺帝仍迫于压力将她逐出宫门。

赐婚大臣:从废妃到权臣外室

被赶出皇宫的友通期,并未回到家乡。按照汉代惯例,废妃常被赏赐给功臣为妾。当时的权臣孙程——正是曾与她结怨的宦官——向皇帝提议:“友氏虽有过,其才貌堪为臣属之幸。”这句话背后的羞辱意味再明显不过:昔日的皇帝宠妃,如今要沦为宦官的家妓。

然而,友通期的厄运远未结束。孙程死后,她竟被转赠给另一位权臣梁冀。梁冀何许人也?他是汉顺帝岳父梁商的儿子,当朝最跋扈的外戚。《后汉书·梁冀传》记载,梁冀“好色无度,私宅蓄美妾数十”。他将友通期安置在城郊别院,既不敢公然纳为妾室(因她曾是皇帝女人),又不愿放手,于是她成了史书中“无名无分的外室”。

外室生涯:被权力反复践踏的尊严

成为梁冀外室的友通期,彻底跌入社会底层。在汉代,外室的地位比妾更低——妾尚有家谱记载的可能,外室却连家族祭祀的资格都没有。更残酷的是,梁冀的妻子孙寿(汉桓帝乳母之女)以善妒闻名。据《太平御览》引《三辅决录》记载,孙寿曾带人冲入别院,“截其发,毁其容”,友通期从此闭门不出。

这段经历暴露了汉代女性的终极困境:她们的价值完全依附于男性权力。友通期从皇帝的女人变成大臣的玩物,本质是因为她失去了“主人”的庇护。当梁冀在延熹二年(公元159年)被汉桓帝诛杀时,她的名字甚至未出现在罪臣家眷名单中——一个被遗忘的外室,连被清算的资格都没有。

终局

史书对友通期的结局没有记载。梁冀倒台后,其家产被抄没,女眷或充官婢,或流放边疆。但翻阅东汉史料,始终找不到她的下落。或许她已死于孙寿的虐待,或许在乱局中隐姓埋名。这个曾经惊艳洛阳的女子,最终连死亡都成了一场静默。

回看友通期的一生,她的跌落绝非偶然:

缺乏政治根基:后宫女子若无家族支撑,荣宠注定短暂;

卷入权力斗争:拒绝与宦官合作,又遭外戚践踏;

性别与制度的压迫:汉代律法将女性视为财产,改嫁、转赠皆为常态。

为何她的故事值得被记住?

友通期的遭遇,是东汉中期政治腐败的缩影。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皇权衰微,女性成为权力游戏的消耗品。她的故事之所以触目惊心,恰恰在于这种“合理”的残酷——从嫔妃到外室的身份转换,在当时竟符合礼法!

更值得深思的是,千年后的我们仍在追问:为什么友通期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当美貌、才情遇上森严的等级制度,个体反抗的空间何其渺茫。她的跌落,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病症。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