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是大蛋糕,但要分一杯也不易。
3月4日,此前选择在春节撤档的《红毯先生》宣布本月15日重新定档。
故事有点老套是吧?
跟去年的《中国乒乓》的走向一模一样,只是后者的“以退为进”没有成功拯救票房颓势。
宁浩的《红毯先生》会不会再次步后尘呢?
属于国产电影的奇迹太多,我当然不能笃定它再战再败,但能说的是“挑战者”向来难当。
我猜这次再出发,电影团队也是明知山有虎了。
错先说点主观评价;上映的时候看过,称不上烂片。
但说想要争票房,也不像有那份野心。
今年的春节档相比往年,根本不算“群雄争霸”。
输的彻底,自己身上的原罪肯定有的。
《红毯先生》比《热辣滚烫》更像一部“拍自己”的电影;
风格太「宁浩」,远离了观众预期的「喜剧」,以至于不少人都把它归在文艺片范畴。
这也是很多电影在艺术性和商业性失衡的结果,站着赚钱是难事,而且是很难很难的事。
一件商品和消费者产生距离时,再优秀的卖点都会被抹杀。
然后说说电影宣发的配合问题。
不是说宣发不好,是宣发太精了。
宣发切片太懂互联网想看什么了,年味喜剧扑面而来,美丽的误会也因此而诞生;
大家想看的是“星在囧途”,结果变成解构娱乐圈的人文畅想。
春节喜庆的氛围下,如果剧情足够“简单”:一个大明星闯乡村遭遇各种倒霉趣事...
票房高点不是难度,甚至还能救救刘德华的票房毒药。
市场颓势往往只需要小问题的出错,而不是一款烂片的标签,很多时候市场反馈和成品质量是不挂钩的。
一步错,步步错。
落大落往往不用大起,毕竟事在人为。
《红毯先生》在观众里它像个不够好笑的普通故事,但在主创团队里它又成了黑色幽默的人文寓言;
披着“讲大明星的故事”的框架看似在向商业的妥协,但结构叙事又努力往输出价值靠拢,拧巴的状态也成了电影大落的伏笔。
它有点像学院派的宿命,电影节里拥有掌声和簇拥,电影院却是零散和哈欠。
口碑分化的重要原因往往是:觉得好看与觉得难看的无法共情,同一剧情这头看到对纷争的结构,那头看到无趣的段落。
尤其不少电影都开始玩“场外因素”的环境里,你失去了讨论的势头,泯然众人矣也是迟早的事。
宁浩终究是无法复刻姜文,甚至也没让影迷和投资方中的一位满意。
3月开始后,春节档的几位老大哥都已是强弩之末,在这时候选择打扫战场看似取巧,但一样有落入陷阱的风险。
先不说春节档的消费热情,这段时间本身就外来片首选档期,竞争这点就不会风平浪静;
《周处除三害》、《蜘蛛夫人》,即将上映的《沙丘2》、《功夫熊猫4》等,更别提一起撤档的摇太阳,似乎哪个都有打败你的本钱。
加上春节档在映期间已经消费掉不少影迷,乐观这词已不属于这部电影了。
别《红毯先生》的情况让我想起前几年另一部电影《人潮汹涌》;
同样是春节档,同样是票房遇冷,甚至连主演都是刘德华...
不过好消息是人家最后还能有个7亿票房,也不妨为《红毯先生》画了个“回本”的大饼。
红毯全片都在围绕一个主题——差距。
人与人阶级的差距、沟通理解的差距、立场的差距,甚至猪都有差距。
电影的隐喻不如现实直观,戏外的差距更能让人深刻。
根据《红毯先生》的主出品方欢喜传媒曾披露的数据,《红毯先生》的摄制成本约2.6亿元,据媒体猜测回本需要票房达到7.5亿元。
什么难度呢?按已有的近亿票房,也还差6个亿。
不考虑排片率的情况下,一部新片这个月份狂捞6亿也是难度极大的,更何况一部非大众向的旧电影呢?
风生不才,只能劝宁导在宣发发力,还要是那种很新很新的营销才行。
毕竟前期为了春节档票房时,很多营销手段都用过了,重来一遍应该也不好使;
我的建议是干脆用点盘外招,刘德华的从业生涯、宁浩的电影联动、娱乐圈十年秘闻....
都是有关联又有噱头的营销点,大家都在用也没啥丢脸的事。
片子本身质量不算差,有大明星,有好导演,也能让营销号万字解读,几乎有爆款的一切潜质。
所以啊,只要在重新上映兜住第一波影评,利用好舆论转化。
说回本格局小了,冲击影史也能幻想!
又或者不再考虑票房的事。
宁浩只是单纯想跟刘德华合作电影,荒诞电影的失败才是对现象最好的嘲讽。
别样花开,一样精彩。
周处除三害 好看!
票房不好怪春节档排片不高,这次假如票房还不好?怪谁?
只要排片不要太低,回本没问题,春节完全是因为没排片,午夜鬼场咋看
我觉得也不是刘德华演技不好,也不是支持人小,就这个戏,太文艺了,不适合大部分人口味,加上春节看戏人群不同,又被资本打压,现在重上,再拿个一二亿无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