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现状:档期已死,革新当立

风生 2024-05-16 11:12:34

经历过调休的都知道,“长假”一年有三次:春节、五一、国庆。

同时,这些长假也是电影大乱斗的旺季。

毕竟整个社会都引导你消费,有假有人有氛围,自然也是电影档期的热门选择。

只是,这次“票房灵药”在这个五一档似乎不再创造奇迹。

有撤档有亏钱,有漫改有主旋律,看似百花齐放,唯独没有“话题”。

早在4月底就不少人预测五一档会拉,要知道3、4月的电影市场还一片蓬勃生机景象,怎么突然间大家都不看好档期了呢?

扎堆

一家独大的梦是美,但没有同行完善这个行业,也不会有发展可能。

多部佳片同档期未必就影响收入,可能还会创造多个票房纪录,反过来也一样。

这个五一档算不上无片可上,热门明星也不少,只是扎堆的各位似乎没有想遥遥领先的心,间接也导致整个档期不上不下的窘境。

《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七天不满意撤档,口碑风波,匆忙网播。

《维和防暴队》军迷受众不满意,爱国情怀太生硬,粉丝经济做不大,难以复刻“战狼梦”。

《穿过月亮的旅行》甜度有限,差异化不强,没破圈难卖票,亏钱已成定局。

《九龙城寨之围城》漫画风明显,打斗爽片,剧情谈不上优秀,高票房的原因:全靠同行衬托。

《末路狂花钱》名字在蹭的,内容是流水的,宣发是舍得的,笑点是零星的,票房是第一的。

反而三部动画电影各有市场,分割各自目标影迷。

观点是私人的,但如果说其中有不看后悔就有夸大成分了。

大家都是淌水赚钱,就不要标榜自己是艺术梦想。

票房是一方面,口碑也是一方面

宫崎骏20年前的作品复播都能揽下一亿多票房,到底是五一没人去电影院,还是大家水平真不行,市场也在给各位答案。

前有商业大片不愿把宝压在五一档,后有优秀的匹配机制没能一荣俱荣,平庸的表现推导出平淡黄金周电影舆论。

割裂

前面说得五一档像半截入土,但根据机构的数据:五天票房总成绩15.27亿元,甚至破了纪录。

只是票房整体趋势呈现高开低走的局面,也侧面说明观感体验上有所欠佳。

那么大卖的幕前下,安静的幕后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大哥们”撑不住场子啊。

《末路狂花钱》、《九龙城寨之围城》、《维和防暴队》成绩优异,虽没有一家独大,但三国鼎立也分了票房大头。

动作和喜剧高票房也符合市场规则,三部电影之间票房差距也并不算大。

但除了九龙城寨,其余两部豆瓣评分都在“合格徘徊”,这自然形成戏內票房亮眼,但戏外话题延伸低的局面。

配上零星的进口片,剩余作品的市场份额也就一缩再缩,他们既没有商业优势,又无力口碑逆跌。

五一票房能赚钱是注定的,但今年大家买完票进场怎么连骂的声音都少了?

领头的热度顶不上去,底下的更没生气。

成不了谈资的各位,也在快速挥发掉自己高票房带来的连锁反应。

电影没能占领话题高地,也让五一档营造出一种“奇怪的冷淡”氛围。

这种情况去年也有类似,只是今年的plus版本正在加剧这份“死气沉沉”的印象。

相比下一个更为激烈的“暑期档”,五一档的颓势正在加深它的迷茫地位:竞品平庸,票房稳定。

说句实话,如果多放几部进口商业大作进来,那又轮到谁守国门呢?

旧路

虽然我强调了很多次电影要把商业回报放在重点位置,但在实现收益之后呢?

现在主流答案都是「再接再厉,继续捞钱」。

这几年因为外部因素的变化,电影票房呈现此起彼伏的状态,亏钱撤档还是以小博大在同步发生,但不可否认的是国产对商业化的进步也是显着的。

不管是演员对票房影响,题材元素的尝试,还是成本与投资的把控上都能感受到明显的变化。

很多电影上一部亏钱了,但下一部依然再接再厉,可能不是因为人家坚持自我,而是他们知道赚钱的途径:人家这样那么烂都赚钱,这次把上一部亏的也捞回来。

但市场变化是冲动的,尤其是在电影这种感性领域里,细糠如果不时不时穿插一下,就会诱发新一番人人喊打。

电影百年史,国产电影也是经历过“赚快钱”的时代的,赶上快车的是捞了一笔,但赶慢了的如今还在耻辱柱上。

现在何尝不是再走旧路,只是换了ip、探索新风格的外壳;

看似新浪潮,实际在把电影降格成段子和远离生活间摆动,只会把自己和同行推进沼泽里慢慢沦陷。

我们在站稳商业后,讲个好故事才是下一步,而不是换个名号重走第一步。

0 阅读:117
评论列表

风生

简介:随风而生,随心而说。一个不太合群的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