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一万年以前的有虞氏创造的,从甲骨文里面就能看到一万年前的中华文明是什么样子。
上回说到甲骨文的“宫”,字形就是一万年以前有虞氏普通居民住的房子,为半地穴式建筑,房顶是倒“V”形的金字塔形状,房内分成前堂后室两个部分。

甲骨文“宫”

甲骨文“宫”字的原型半地穴式房屋
九千年前的贾湖遗址中,也有这样的有虞氏部落房子,室内分两间,标准的“宫”字形。

七千年前的半坡遗址中,有虞氏部落的房子还是一模一样的“宫”字型。

那么,“宫”只是普通居民的住宅,甲骨文里面还有一些房子是写成另外的模样。比如甲骨文“室”。

甲骨文里的“室”
从甲骨文的“室”字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屋顶和宫一样都是倒“V”形的,房顶下则是画着一根箭头朝下的箭矢。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房子呢?为什么会在房里地上插一根箭?
那么我们就要从这根箭矢来找答案了。
上回我们说到,这根箭,不是打猎用的箭,而是漏箭!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甲骨文“室”字里的这根倒立的箭,是漏箭!
甲骨文“室”字里的这根倒立的箭,是漏箭!
甲骨文“室”字里的这根倒立的箭,是漏箭!
什么是漏箭呢?
就是漏壶里面刻着计时刻度的箭矢。

漏箭示意图
相当于我们手表上的指针箭头,也是指示时间用的。
这根倒立的漏箭,实际上就是一万年以前的有虞氏用来计时的工具。
冬至和夏至这两个重要的日“至”时刻,就是用这个漏箭来计算的。
甲骨文的“室”字底下是一支漏箭,表明这是一个放着漏壶和漏箭的地方。

这个地方,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在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耆夜》中找到了答案。
《耆夜》一开篇就说:
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乃饮至于文大室。

饮至于文大室
这段记载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饮至”,一个是“大室”,都和我们要说的“室”有着很大关系。
先来说说什么是“大室”,这个地方在《尚书》里面也出现过。
马融注《尚书·洛诰》云:
大室,庙中之夹室。
孙星衍疏:
大室者,明堂中央室,亦曰大庙。”
可见大室就是大庙,又可称太室、太庙。
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字:大。
到底有多大?
考古发现了很多大房子,而且一个比一个大。
即使是半坡遗址这样的小村子,也都是有一堆小房子(宫)众星拱月似的围着一个大房子(室)。

这些大房子,毫无疑问就是大室,也就是甲骨文里面特指的“室”,而且室内一定会放着漏壶和漏箭。
在大室(太室)这个大房子里地方会举行“饮至”的仪式,这个典礼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冬至和夏至而举办的饮酒礼。
饮至的饮,毫无疑问是从装满酒的尖底瓶里用吸管咂酒。

饮至之饮
从这个尖底瓶的造型来看,我们就可以确定甲骨文的创造年代远远早于夏朝,因为用尖底瓶酿酒和喝酒的传统始于万年以前的上山文化,到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盛行,到了五千年前就已经衰落,到商朝的时候已经在中原看不到尖底瓶饮酒的传统了!
只有在一些远离中原的地方,我们至今还能看到这个遥远的习俗。




仰韶时代的冬至和夏至,毫无疑问都是值得举行饮至礼的重要时刻,这个时候,大室里面那专门为了测定冬至和夏至时刻的漏壶和漏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似乎可以想象:
一万年以前的有虞氏古人们围坐在大室里面,眼睛盯着漏壶上的漏箭。漏箭的刻度在随着水滴的流入或流出缓慢地移动。当刻度到达冬至点或者夏至点的那一刻,众人开始欢呼,围在尖底酒瓶边畅饮至日的美酒。
这场景,和今天我们在大时钟前等待新年倒计时的场景并无不同。
这间大大的大室,就是后来的太庙,也就是后世的明堂,也是后世的学校的起源。
一万年以前的大室,在考古中已经发现了。
这是上山文化发现的大房子基础。


这是大房子留下的柱洞平面图,和后来河姆渡文化的干栏式房屋一模一样:

这是上山文化大房子的复原图:


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仍然有这种干栏式的大房子,面积达到180个平方!
整个部落的人在这样的大室里面“饮至”,真可谓其乐融融!
可以肯定的是甲骨文绝对不是商朝才发明的,因为到商朝的时候甲骨文已经非常成熟了,这么成熟的一种发明在那个年代绝对不是那么两三百年就能完成的,文字出现了,还会用来组成句子等等,有那么容易吗?
汉字反映了,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
终于知道。尖底瓶是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喝酒的。因为他们喝酒的方式居然是用麦管。尖底瓶会把最后的酒集中在底部。所以能喝的很干净。
第一句“甲骨文是虞氏发明的”就没法证实,人类文明使用的任何一种文字,几乎都不是某一个个人单独的发明创造,而是人类族群整体的智慧结晶,在使用过程中还会有变化
中华文明万万年![点赞]
盘古开天 女娲造人 燧人取火 伏羲演八卦 仓颉造字 神农尝百草 黄帝战蚩尤 刑天伐天帝 大羿射日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奚仲造车 杜康酿酒 颛顼绝天地通 大禹治水 这些都是自古口口相传下来的
史前一万年(大洪水之后人类的残存文明),山海经是大洪水之前
中华文明是有分支,有混合,有融合,有合并,有吸收,有发展,北漠诸部,西域诸部,中蚩尤诸部,东夷及南百越部。共同促进和演化以炎黄为中心的汉语言文字文明。从人类文明,从语言,语法结构(古汉语,现汉语),词汇。神话传说。皆可证明。比如,乾隆皇帝,孙文总统,乾隆之子,孙文之兄,乾隆之脚,孙文之眼,这几个词在夏朝之前,,汉语文是这样表达的,如下,皇帝乾隆,总统孙文,子乾隆,兄孙文,脚乾隆,眼孙文。这种语法现在还用,就在百越诸语中,布依语。
非洲论有得忙了
西方马上又会冒出上周的了。
总感觉中华文明是最早的文明
其实现在考古有很多进度发不出来,比如三星堆青铜器来源,都说是古蜀文明,其实就是参与灭商拖回来的战利品,挖个坑献祭了[得瑟],但是发出来会对那些博物馆造成影响
按照欧洲俄罗斯语言学家的巴别塔计划研究,人类现有主要语言的源头是蓝田华胥氏语。华胥氏语分化为汉高加索、苏美尔、布鲁基夏等语系。苏美尔和布鲁基夏语族群离开黄河流域较早,分别成为中亚北非闪含系文明和印第安文明源头。汉羌和高加索分离较晚,因此亲缘关系很近。现代汉语和英语跟自然有关的单词词根基本相同,英语好的朋友可以对比下。
首先 光以字来译字就有问题 这里说的不是不能用文字翻译 而是我们现在所用的文字描述是以现在的环境来形成的 有些概念当时有但是现在文明可能都没了 这种怎么可能以现在的文字直接翻译 就像图1 为什么一定就要以现代的字去硬译为宫字 译法不同 理解出来的可就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五千年绝对不止
这些都不是华夏,而是被华夏先民消灭的蛮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类。[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酒那个时代就有吗,杜康比他们晚多了
周代商。。。是落后的野蛮文明取代先进文明。。。所以。。文化就断代了。
站在周朝,前面也是有五千年历史!!!
室里面为啥一定解读成箭矢,不能是大的枯树干?围着这树干搭蓬不香?
宫,明显是上下两层啊!半地穴建筑?!这得是多么清奇的脑回路[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源远流长!
三万多年百越族人已经在南方种植水稻了,北方的汉人恐怕还在过茹毛饮血的生活吧![呲牙笑]
中国的古文化都是在不停的动态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而西方的一切基本都是突然出现的,正常吗?
六十七十年代,胜利油田职工还是住地窝子,冬暖夏凉,别他妈计较远古时代了。
这个文章很好
5000年前的夏朝都没搞明白,又出现10000年前的了
纯属扯淡!一万两千年前,还是冰河时代。人类首要问题是安全。这类房子,必定在高处城墙围挡之内,否则,洪水猛兽,就会把人废了!
[点赞][点赞]源远流长
很想看到一万年前的中华文明是什么样子?
文字的出现才是进入文明的标志
感慨五千年上下…[点赞]
中华文化龙脉!
欧洲人又要跳出来说我们也发现了15000年前的文物了。
如果甲骨文是远早于夏朝时期发明的,那为什么至今没有找到早于商朝的甲骨文呢?
搞了半天,原来埃及是我华夏的旁支,小老婆生的
清华楚简为什么记载夏虞
清华都能信?
室,是居住点娱乐活动点!宇,才是观测祭祀天的地方。
一看写什么倒V字就上火,为什么要用这个英文字母而且是那么的不靠谱,不能写介字型吗?不能写宝盖头吗?
一切以官方公布结果为准行不,
咱且不说一万年以前是不是存在虞氏,也不说这房子是不是一万年以前的,就单说这一万年以前的房子,与甲骨文的发明,有任何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