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教主”王瑶卿

千年史诗 2024-08-01 23:38:18

王瑶卿1881年出生于北京,自幼受家庭的艺术熏陶,9岁从田宝琳(陈德霖之师)学青衣。后入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向崇富贵学武功,再从谢双寿、张芷荃、杜蝶云等习青衣和刀马旦,并得到钱金福指教了把子功。

王瑶卿、王凤卿兄弟二人与母亲

1894年王瑶卿年仅14岁便借三庆班的台,演出了剧目《祭塔》,因此崭露头角。后与裘桂仙(裘盛戎之父)、鲍吉祥、时慧宝等人同搭陈丹桂的“小鸿奎”班。名旦“万盏灯”李紫珊亦搭此班演出,李紫珊将拿手戏《虹霓关》传授了王瑶卿,王也因此戏而唱红,有了小名气。“同光十三绝”的时小福非常器重他,主动为其改正唱腔、纠正身段,并把自己的杰作《汾河湾》传授于他。

王瑶卿

王瑶卿16岁进入“福寿班”,17岁因“倒仓”辍演,18岁嗓音复原,二次进入“福寿班”,在班中陈德霖为了提携后进,常把自己的主角戏让给他演,并陪其演配角。

王瑶卿21岁三进“福寿班”,兼演青衣、刀马旦之戏,并对《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等本戏,大胆地进行了革新尝试。

王瑶卿《十三妹》

1902年王瑶卿经陈德霖、余玉琴介绍,进宫补去世的时小福之差,当了供奉。从此常与谭鑫培、杨小楼、汪笑侬等合作演出。

1905年王瑶卿入“同庆班”与谭鑫培长期合作,常演剧目有:《南天门》《汾河湾》《桑园寄子》《宝莲灯》《御碑亭》《四郎探母》《法门寺》《珠帘寨》等戏。

王瑶卿剧照

王瑶卿剧照

1909年王瑶卿自己挑班,演出于东安市场的“丹桂园”,改变了以往生行领衔的局面,王瑶卿在此期间,上演了经他整理重排的《五彩舆》《庚娘》等剧。

王瑶卿剧照

王瑶卿剧照

1911年辛亥革命,王瑶卿与二弟王凤卿演出于“中和园”,在此期间,因嗓音渐退,王瑶卿多侧重于演刀马旦和花旦戏,整理和新编的《雁门关》《金猛关》《樊江关》《得意缘》《万里缘》《马上缘》《琵琶缘》《荀灌娘》《木兰从军》《天香庆节》《江南捷》《穆柯寨》《棋盘山》《天河配》《乾坤福寿镜》《十三妹》等展献给观众。

王瑶卿《雁门关》饰萧太后

王瑶卿与弟弟王凤卿演出《四郎探母》

王瑶卿(左)与梅兰芳

1926年王瑶卿最后一次到上海演出。

王瑶卿由于过分的劳累,嗓子过早地毁了,此后因嗓音关系,不便再继续登台,便立意潜心传艺。

王瑶卿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教学

王瑶卿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教

王瑶卿

王瑶卿与程研秋(前左)以及弟子王吟秋

1949年王瑶卿被任命为戏曲改进委员会委员、戏曲实验学校教授,1951年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

1954年王瑶卿因患脑溢血症病逝。文化部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

王瑶卿为京剧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他打破不收女弟子的陈规。另外,四大名旦也都曾在他的门下受业。王瑶卿不仅青衣、刀马旦兼演,而且文武昆乱不挡,艺术上博大精深,他所创造的“王派”,是京剧旦角艺术的基本流派。王瑶卿首先突破了京剧界多年来的陈规旧念,把青衣、花旦、刀马旦的唱、念、做、打、舞的特点融汇起来,创出“花衫”这一行当,给京剧中的旦角开辟了广阔的新道路,同时也促进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的发展。

由于王瑶卿先生的弟子及传人在梨园行中众多且分布广泛,因此得到了“通天教主”的美誉。

王瑶卿门徒极众,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之外,在王门女弟子中,是新艳秋、王玉蓉、谢锐青等。继承王瑶卿艺术最全面的有赵桐珊、刘秀荣,嗣子幼卿、女铁瑛,皆能继承王派艺术。晚辈请教的还有徐碧云、赵桐珊(芙蓉草)、朱琴心、王吟秋等人。

王瑶卿与程玉菁、王玉蓉

王瑶卿对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不但根据其四人发音、表演、特长的不同而分别培养成为各自的流派创始者,而且据其特点传其剧目,使之成其为代表剧目。就是“一花(筱翠花)一草(芙蓉草)”、四小名旦中的一文(张君秋)一武(宋德珠),能得到剧坛内外一致赞誉,也同样是受到王瑶卿精心培育、因材施教的结果。

四大名旦

0 阅读:1

千年史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