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将军公孙瓒,最强大时坐拥三州地盘!为何最后却会输给袁绍?

咪加说 2025-01-21 14:32:39

公元199年3月,公孙瓒已在易京被困守了整整两年的时光,而此刻,属于他的末日终究还是降临了。

在东汉末年,公孙瓒可是极为有名的割据枭雄,势力一度极为强大,在北方堪称最强者。然而,随着袁绍的不断崛起壮大,公孙瓒的局面就急转直下了,面对袁绍的攻势,他只能是节节败退,往昔的优势全然不复存在。

之后,因袁绍步步紧逼,公孙瓒无奈只能退回到自己的老巢易京。他心中盘算着,凭借易京那牢不可破的城防,再加上城内丰富的补给资源以及数量可观的兵员,要在此地打一场典型的防守反击之仗呢。

河北雄县西北地区便是昔日的易京,其南面紧挨着易水,地理形势使其易守难攻。公孙瓒为强化防守,凭借此地的地势,在此处修筑起一座要塞。并且在战争开启之前,公孙瓒早已于城内预先储存了多达三百万斛的粮食,这些粮食足以支撑他长时间据守而不外出迎战。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公孙瓒全力坚守,可袁绍这边的进攻打得极为稳健,压根就没让公孙瓒找到反击的空子。就这般情形下,时间悄然流逝,在公孙瓒被围困了差不多近两年之后,这场易京之战,终究渐渐步入了尾声阶段。

彼时,公孙瓒所据之城内的补给正一点点耗尽,无奈之下,他只得给城外的黑山军写去书信,向其求援。可公孙瓒做梦都想不到的是,那封信才刚送出去,就被袁绍给中途截获了。

袁绍在截获那封信后,迅速依据其内容制定了一个全新的作战计划。随后,他吩咐手下的军队在夜间高举火把,营造出援兵已至的假象。果不其然,公孙瓒看到这般情形后,真的以为是援兵来了,紧接着便毫不犹豫地率领兵马出击了。

然而,当公孙瓒踏出城外的那一刻,迎接他的并非其他,正是袁绍事先精心筹备好的重重埋伏。

公孙瓒不幸中了埋伏,一番奋力拼杀后,才得以侥幸逃回易京城。此前经历过战斗,城内的士兵彼时早已遭受重创。此后,袁绍想出挖地道的办法,靠着这一手段逐渐对易京城的城墙造成破坏。没过多久,易京城便被袁绍彻底攻破了。

当目睹易京城被攻破的那一刻,公孙瓒心里便明白,一切都已无力回天了。在这绝境之中,他先是狠下心来勒死了自己的妻儿姐妹,而后又亲手放了一把大火,最终葬身火海,以自焚这样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一代白马将军公孙瓒,其最终的结局便是如此。

要是对东汉末年的历史较为熟知的话,就会明白,处于巅峰状态的公孙瓒着实极为强大!其麾下掌控着三州之地盘,并且还拥有白马义从这般超强的精锐部队呢。就连刘备,在那时也不过是公孙瓒手下一名普普通通的将领罢了。

公孙瓒实力强大,可最后却被袁绍击败,乃至自焚而死。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在这整个过程之中,公孙瓒究竟犯下了哪些过错?为何原本极为有利的大好局面,会被他一点点给断送掉呢?

我们要讲述的这个故事,得从公孙瓒败亡的八年前那场界桥之战开始说起。

公孙瓒乃是出身于幽州的一个大家族之中。在家族内部,起初他的地位并不算高。不过,公孙瓒后来还是成功地踏入仕途,并且凭借自身不懈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官场中逐渐攀升上来。

之后,黄巾起义爆发开来,幽州地界随之发生了那场广为人知的“张纯之叛”。在此次叛乱发生期间,公孙瓒率先挺身而出,他亲率麾下的一众士兵,顽强地抵御着叛军的侵袭,凭借其英勇无畏的表现,立下了极为显著的功劳。

凭借此次平叛所立下的功劳,公孙瓒得以快速晋升,渐渐在幽州成为手握实权的将领。并且,其麾下所统领的军队数量也在不断增多。

就在这一时期,东汉中央为平定幽州的混乱局面,派遣了刘虞前来全权处理幽州的地方事务。刘虞抵达之后,公孙瓒旋即投靠于他。鉴于刘虞在幽州所拥有的军队数量并不多,于是在后续的发展中,公孙瓒逐渐成为了刘虞麾下最为得力的助手,充当起类似“头号打手”的角色。

在随后的两年时光当中,公孙瓒紧紧依靠着刘虞,凭借这一有力支撑,不断开启自身的扩张之路。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步发展起来,麾下已然拥有了数万军队,俨然成了一方军阀。而恰是在这两年期间,汉灵帝离世驾崩,紧接着董卓进入京城,随后袁绍等众人纷纷起兵,展开了讨伐董卓的行动。

就这样,时间来到公元191年,公孙瓒已然积攒起了足以自立的雄厚势力。不过在这当口,他对自己的老上司刘虞依旧心存忌惮。无巧不成书,彼时袁绍也正盘算着要和其上司韩馥闹掰。于是没过多久,袁绍便与公孙瓒暗中开始有了往来。

袁绍一番安排后,公孙瓒便率领其军队,慢慢踏出幽州,径直朝冀州进发。彼时冀州的一把手正是袁绍的上司韩馥,公孙瓒这一来,无疑给韩馥造成极大压力。而且袁绍还派人持续对韩馥进行洗脑劝说。最后,韩馥答应让出冀州牧之位,把冀州的控制权交到了袁绍手中。

在这一过程里,袁绍貌似收获了极大的益处。不过公孙瓒同样占据了颇为广阔的一块地盘,就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安身之所。此后,公孙瓒凭借抵御北上的青州黄巾军,仅以两万人的兵力便正面击溃了三十万人,由此一举在天下彻底声名远扬。

在那样的情形下,待袁绍成功上位且接管了冀州,此前双方所维持的盟友关系便自然而然地全然破裂了。随后,公孙瓒着手继续去攻占冀州的属地,而袁绍呢,也随即展开了反击行动。于是,双方之后便爆发了那场著名的“界桥之战”。

界桥之战时,起初公孙瓒是占有绝对优势的。然而最终结果却是形势反转,这是为何呢?原来啊,公孙瓒有些大意了,战斗一开始,他就把麾下的大部分精锐骑兵都派了出去。反观袁绍一方,早就针对公孙瓒的骑兵提前做了安排,布置下了众多弓弩手。

故而在一场大规模的战役结束之后,公孙瓒所率领的精锐骑兵队伍,也就是声名远扬的“白马义从”,遭到了袁绍手下大将麴义毁灭性的打击,最终被其全部歼灭,无一幸存。

在经历了那一场战役后,公孙瓒的实力遭受重创,其最为精锐的白马义从也不复存在了。但即便没了白马义从,公孙瓒麾下仍有诸多其他的军队,依旧能在一方称雄。而对袁绍来讲,要想彻底将公孙瓒解决掉,无疑还是个极为棘手的大难题。

就在如此这般的背景之下,公孙瓒与袁绍之间那场关于“北方霸主”之位的争夺战,已然正式拉开了帷幕。

接下来,公孙瓒的整个败亡经过是能够大致划分成四个回合的。

首回合被称作“反复拉锯”这一情况。

界桥之战落下帷幕后,袁绍心里盘算着,公孙瓒刚吃了败仗,此时正是绝佳时机,得趁势一举将其消灭干净才好。可没想到啊,等袁绍手下的将军崔巨业领着军队追过去时,形势却急转直下,反倒在巨马水那儿被公孙瓒打得大败,还被人家反杀了七八千人呢。

需明确一点,彼时的袁绍才刚刚接手冀州,在这一时期,其麾下的势力尚未发展到十分强大的程度,相较于后来在官渡之战时期的袁本初而言,实力差距甚远。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袁绍统领的军队规模不小,而这一下子就出现了七八千人的战损啊。要知道,这样的损失对于袁绍而言,那可绝非是无关痛痒的小事情,完全可以说是给他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真的是伤到了根基,让其元气大伤呢。

因此,在巨马水之战结束后,袁绍心里明白,短期内想要迅速将公孙瓒消灭掉,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儿。然而,要是不把公孙瓒这个麻烦给解决掉的话,冀州就没法完完全全被他掌控在手中。而且,在他所占据的地盘的北方区域,也会始终有一个极为巨大的威胁存在着呢。

事情发展到这般地步,袁绍与公孙瓒心里都十分清楚,摆在他们面前的,必然会是一场持续时间很长、如同拉锯一般的艰难战事了。

因此,就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上,双方竟像是事先约好了一般,都把各自的视线,转移到了旁边的青州那里。

在东汉末年之时,所说的青州,其实就是位于泰山以北的那片山东区域。彼时,公孙瓒所占据的地盘以及袁绍掌控的区域,这二者均与青州相互接壤,如此一来,他们双方都具备能够直接派遣军队进入青州的条件。

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在那个时候,青州大体上可以说是处于无主的状态。也就是说,彼时的青州差不多就是一块没有明确归属之人掌控的地方呢。

这事儿讲起来着实有些离谱。东汉末年之时,青州起初的状况还算不错。可没过多久,来了一位名叫焦和的刺史。这位刺史啊,就是个光会纸上谈兵的腐儒,并且极为迷信。要知道,他身为堂堂刺史,每次做决策之前,居然都得先让人算上一卦才行。

等到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之际,焦和虽说并非十八路诸侯当中的一员,可后来他同样是率领着军队前往支援了一番。只是有一点和其他人不同,那便是在当时,焦和做出的选择是把青州所有的精锐部队,一股脑儿全都给带走了。

如此情形之下,青州内部的局势便失控了。诸多小股黄巾军顺势迅猛发展,在这之后不断扩充,渐渐汇聚成了一支规模达数十万人的“青州黄巾军”。待焦和有所发觉时,这支黄巾军已然发展壮大到难以遏制的地步。而后,焦和因病离世,只余青州那一大摊子烂事,压根就没人能去收拾。

大约是在袁绍与公孙瓒结盟之时,青州的黄巾军一度打算北上,欲与冀州的黑山军携手联合。可巧的是,他们行军的必由之路恰处于公孙瓒的势力范围之内。随后,公孙瓒亲率两万精锐之师,一举正面击溃了三十万青州黄巾军,此役便是著名的“东光之战”。

接下来,那被公孙瓒击退的黄巾军没了去路,只能去寻思别的出路了。随后,他们朝着兖州的方向行进,等进入兖州地界后,竟然把兖州刺史刘岱给干掉了。但没成想,在这之后,他们又碰到了极为能征善战的曹操,彼时曹操正担任太守一职呢。

最终,青州的黄巾军与曹操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激战,结果在这场战斗中,黄巾军被曹操彻底击败,毫无还手之力。打这之后,曹操便将这些黄巾军收归己有,并把他们重新整编,就此组建起了那赫赫有名的“青州兵”。

自然,这些都属于后面才发生的情况啦。

总而言之,当公孙瓒与袁绍刚开始展开交战之际,青州这片区域,大体上属于无主之地的状态。很明显,对于袁绍和公孙瓒两方而言,哪一方能够掌控住青州,哪一方便能够占据绝对有利的形势。

接下来的情况是,双方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往青州派出了各自的人手。公孙瓒这边安排了田楷前往,让其出任青州刺史一职。而袁绍那头呢,则是委派了臧洪,让臧洪去担任荆州刺史。不过需注意,此处应为笔误,按前文逻辑应是青州刺史,而非荆州刺史。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光当中,田楷与臧洪于青州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式战斗。双方势均力敌,谁都没办法把对方给怎么样。而这场持续许久的战斗,无疑给青州带来了极为惨重的破坏。据史籍所记,那两年里,田楷和臧洪为了取胜,交替着对百姓进行搜刮,致使整个青州近乎荒芜,都快到了寸草不生的地步啦。

另外,彼时公孙瓒一心想要夺取幽州,为此多次给田楷增添兵力。就在这一阶段,公孙瓒把自己的老同学刘备安排到了田楷身旁,让其协助田楷作战。由于刘备此前未曾接触过骑兵,在管理方面没什么经验。于是,公孙瓒又特地派遣部下赵云前去,帮刘备打理骑兵事务。

说不定,这便是人们常说的那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况啦。

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公孙瓒与袁绍之间展开了一场拉锯式的争斗。双方你来我往,各种计谋不断抛出,期间更是多次交手过招。然而这场较量的最终结果是,公孙瓒渐渐处于劣势,不敌袁绍,最终只能被袁绍击退,狼狈地退回了幽州之地。

时间推移,一晃两年过去,来到了公元193年之际。彼时,袁绍与公孙瓒之间的争斗已持续许久,双方皆疲惫不堪,而且粮草也都被消耗得一干二净。就在这样的一个节点上,从长安那边传来消息,东汉中央派遣了太仆赵岐前来,对袁绍和公孙瓒进行劝说,希望他们能够罢战休兵。

彼时的东汉中央局势可不安稳呐。就在这个当口,董卓已然身首异处了,可他昔日的部下李傕与郭汜却又杀回了长安,进而再度把控住朝政大权。如此一来,这时的东汉中央实际上已然是有名无实,徒留个空架子罢了。

不管怎样来讲,赵岐的到来总归是代表着东汉皇帝的。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这仗都持续打了两年啦,袁绍和公孙瓒双方均已疲惫不堪,此刻都迫切需要暂时停战,好去各自补充所需的物资等补给。

于是乎,在赵岐现身之后,对峙的双方便都给赵岐留了几分情面,就此停止了兵戈相向的局面,正式宣告罢兵休战,不再继续争斗下去了。

到此为止,公孙瓒败亡的首个回合宣告结束。在这第一个回合里,公孙瓒原本的版图横跨幽州、冀州、青州这三州之地,然而经过一系列情况后,他最终只能从原有广阔的地盘退回北方的幽州了。

就青州而言,在公孙瓒往后撤兵之后,此地便渐渐被袁绍收入囊中了。那青州刺史田楷呢,在公孙瓒撤离后还坚持抗争了数年。可待刘备一走,他也是迅速地连连败退。最终在公孙瓒败亡之际,田楷也丧生于袁绍之子袁谭之手。

接下来的情况是,在公孙瓒完全撤回到幽州之后,第二个回合便随之开启了。

第二个阶段的情况便是攻灭刘虞这一事件。当时局势发展到这一步,各方势力相互角逐,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攻灭刘虞的这一动作走向,这便是第二个回合所呈现出来的关键情况,其核心要点就是围绕着对刘虞展开攻灭行动。

此前的两年时间当中,公孙瓒始终与袁绍处于开战状态。其最为关键的目的在于扩充地盘,他想着通过扩大地盘,来让自身的实力得以壮大,进而能够摆脱刘虞对自己的控制呢。

虽说之前公孙瓒所占的地盘颇为广大,可从名分上讲,他仍旧是隶属于刘虞的,是在其之下的,这一点可不能因为他地盘大就给忽视掉了呢。

并且,历史上真实的刘虞,和《三国演义》里呈现的形象全然不同,绝不是无能之人。实际上,刘虞堪称一位极为出色的官员。在其治理期间,此前一片混乱的幽州很快就重归稳定,经济方面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幽州地界之中,绝大部分幽州本地的豪强势力,对刘虞皆是极为喜爱的,并且更乐意追随着刘虞。与之相较而言,公孙瓒在获取民心这一方面,和刘虞相比可就差得太远啦,远远比不上刘虞受民众的拥戴。

至于刘虞这一方,其对公孙瓒的感情着实颇为复杂。数年前,刘虞初到幽州之际,差不多可以说是形单影只,身旁并没有多少可用之人。就在那时,全靠公孙瓒奋力为其征战,方才使得刘虞能够迅速将幽州平定下来。

然而在之后的发展中,刘虞与公孙瓒二人在理念方面,竟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冲突。

刘虞堪称治世的能臣典范,彼时天下已然大乱,可他全然没有争霸天下的心思。其一心只想退守至幽州,致力于保卫境内安宁,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就连先前袁绍与他联系,提出要拥立他称帝一事,他也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了。

再看公孙瓒,实乃典型的乱世枭雄无疑。其心心念念的,便是占据更多的地盘,手握更为强大的兵力。为了能维持军队的供养,公孙瓒屡屡放任手下的士兵去劫掠百姓,就连幽州本地的百姓,也都未能幸免于他手下士兵的劫掠之行。

很明显,刘虞绝对没办法容忍这样的行为。

然而,待到刘虞有所发觉之时,公孙瓒已然掌控数万的兵力,完全到了尾大不掉的地步。因而那时的刘虞,实在是难以对公孙瓒采取行动,毕竟也并无稳操胜券的把握。与之相同的是,公孙瓒也对刘虞的名望有所忌惮,所以也不敢率先发起反叛之举。

在之前的两年时间当中,公孙瓒之所以会选择主动往南进发,其原因就在于他并没有直接和刘虞彻底闹掰,进而去一同争抢幽州这块地盘。

然而,时间来到公元193年的时候,情况发生了转变。彼时公孙瓒被袁绍击败,一路被打回了幽州,经此一役,公孙瓒自身的实力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损耗,如此一来,局面便和以往大不相同了。

需明确的是,在这两年时间里,公孙瓒从一开始便痛失了最为精锐的白马义从。并且在长达两年的拉锯作战过程中,其麾下众多精锐部队也遭受了惨重损失。就拿刘备和赵云来说,他们此后便一直留驻在青州,而后又转赴徐州,完全从公孙瓒阵营脱离出来了。

更为糟糕的是,公孙瓒是被打回幽州的,鉴于此,为防范袁绍来袭,他只能将众多的军队以及部曲一股脑儿地部署在自己的南线,以此来抵御袁绍。并且,由于公孙瓒声誉欠佳,还时常劫掠百姓,如此一来,他就非得把大量部曲均匀分配到各个地方,方可勉强掌控住自己的地盘。

如此一来,公孙瓒的老巢这里,能长期驻守的军队数量,自然而然就变得很少啦。

恰是瞅准了这样的时机,在公元193年的冬天,刘虞率先采取了行动。彼时,刘虞将十万大军召集起来,随后,这支阵容庞大的军队便气势汹汹地朝着公孙瓒的老巢进发,一路浩浩荡荡,大有一举攻克之势。

当得知刘虞要来时,公孙瓒内心着实惧怕不已。起初,公孙瓒已然抱定了必死的念头,准备豁出去与之一战。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待刘虞真的到来之后,公孙瓒反倒没了之前那般紧张,整个人松弛了下来。

公孙瓒没过多久就察觉到一个情况,那就是刘虞在打仗这件事上,其能力水平着实不怎么样。

刘虞性格颇为仁厚,在开战前夕,就特意明确下达了命令。他严令麾下的军队,绝对不允许去袭扰百姓,更不能对百姓的房屋进行破坏。不仅如此,刘虞还规定,此次出兵的目标仅仅是公孙瓒一人,对于公孙瓒麾下的那些士兵,是不许加以杀害的。

不得不承认,刘虞下达的那个命令实在是荒唐至极!就连其麾下的士兵在当时都茫然无措,搞不清接下来究竟该怎么去作战。要知道,一支军队想要在既不诛杀敌方士兵,又不损毁敌方城池的情况下,还能成功除掉敌方将领,这在那时压根就是无法达成的事儿。

于是,没过多久,战争便陷入了胶着状态。彼时刘虞一方无疑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可公孙瓒那一方呢,凭借着所据守的城池,坚决闭门不出,就这样硬生生地将城守住了,致使战争一时难以取得新的进展,双方僵持在了那里。

接下来,在看清刘虞的真实水平后,公孙瓒的胆子便大了起来。没过多久,他就精心制定出了一套用以反击的计划。

就在那一天,公孙瓒率领着数百名亲信,猛地冲了出去。紧接着,他们闯入刘虞的军营之内,开始肆意纵火。其目的并非要大量杀伤敌军,仅仅是想要去扰乱刘虞所率领的那支军队的部署与秩序罢了。

在公孙瓒放了那把大火之后,刘虞这边果不其然地陷入了混乱局面。随后,公孙瓒引领着城中的主要兵力,径直朝着刘虞杀奔过去。如此情形下,刘虞被逼无奈,只得舍弃自己的军队,朝着北方逃窜,最后一直逃到了如今的北京延庆那一片区域。

那时候的刘虞,心里盘算着效仿公孙瓒,打算凭借城池坚守,还想着去请乌桓和鲜卑前来援助自己呢。可让他万万没料到的是,公孙瓒压根不像他那样讲究所谓的武德。就这么着,在随后的三天时间里,公孙瓒展开猛烈攻击,一下子就攻破了城池,还把刘虞给活捉了。

就这样,刘虞原本面对的是一场必胜之局,可谁能想到呢,就因为他自身的迂腐,再加上那过度秉持的仁义,最终把这大好的局势给彻彻底底地葬送掉了,实在是令人惋惜又感慨啊。

在刘虞被抓捕起来之后,公孙瓒同样没有轻易放过他,依旧对其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使得刘虞在被抓的状况下,又遭受了来自公孙瓒的后续对待,未能摆脱困境。

就在这个当口,东汉京城那边派遣了一位名叫段训的使者前来,目的是对刘虞和公孙瓒进行安抚。在段训出发之际,刘虞与公孙瓒尚未发生冲突,二者势力均较为强盛。因而段训所携带来的命令内容为:让刘虞负责督统北方六州事务,而公孙瓒则负责节制“幽并青冀”这四州。

就这样,待那使者抵达后,公孙瓒采取了半强迫半引诱的手段,与使者达成了一项交易。先是公孙瓒同使者一同向上禀报,宣称刘虞此前存有称帝的企图。接着,便由该使者以皇帝的名义,公然在街市之上将刘虞杀害。最终,公孙瓒获命统管幽并青冀四州,而使者也经公孙瓒上表被任命为幽州刺史。

自然,使者段训虽担任着幽州刺史一职,可这不过是个类似续弦般的存在罢了。实际上,幽州的真正大权一直稳稳地把控在公孙瓒手中,段训这个刺史在权力方面实在是难以与之相提并论。

就这样,双方达成合作后,刘虞及其妻子儿女皆被当街杀害。刘虞既已身死,整个幽州便自然而然地落入了公孙瓒手中。

到此为止,第二回合已然宣告结束啦。

在第二个回合里,公孙瓒竟然凭借着干掉刘虞这一举动,奇迹般地扭转了局势,狠狠地回了一大口血。要知道,此前公孙瓒已然陷入必死无疑的困局当中了,可谁能想到呢,就因为刘虞一通胡乱的操作,最终公孙瓒反倒成功将刘虞击败,还顺势拿下了整个幽州。

在这之后呢,公孙瓒又觉得自己本事不小了,又开始重拾以往那种军阀的行事做派,继续按照他一贯的军阀作风行事起来了。

那么,自刘虞被杀害之际起,公孙瓒走向败亡的第三个回合便已然拉开了帷幕。

第三个回合的情况被称作“围殴公孙瓒”。也就是说,到了第三个回合时,所发生的状况可以用“围殴公孙瓒”这样的表述来概括,它指代了在这特定的第三个回合里所呈现出的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情节呢。

倘若站在公孙瓒的角度去看,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先思考一番。那便是:在将刘虞干掉之后,对于公孙瓒而言,最为要紧、最应当去做的事情,究竟会是什么呢?

在现代的我们看来,这答案显而易见。那自然是得先去安抚民众,并且把当地的豪强拉拢过来,先将整个幽州牢牢掌控住才行呢。特别是刘虞的那些旧部,得赶紧拉拢过来加以整编,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他们出来闹事。

但凡具备些许政治思维的人,实际上都能够想到这样一个方案。然而,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彼时的公孙瓒啊,不知怎的就开始飘飘然了,愣是没能够想到这个其实并不难想到的方案。

在成功将刘虞除掉之后,公孙瓒便没了能管束他的人。自此往后,公孙瓒便开始将多年来积压在心底的那份“郁闷”尽情地抒发出来了。

需晓得,公孙瓒昔日乃是出身于贵族世家的,可在其家族当中,他所处的地位却着实不高。这么些年来,公孙瓒在行事方面向来都是谨小慎微的,时刻都担心着自己会出现行差踏错之举呢。

现如今,整个幽州已然被他掌控住了,如此一来,他自是有了能够扬眉吐气的底气。于是乎,紧接着公孙瓒便径直下达命令,将那些出身于名门的年轻一辈,统统都打压到条件极为艰苦、环境十分恶劣的苦寒之地去了。

如此一来,公孙瓒差不多将幽州本地的那些豪强全都给招惹了个遍,把他们都给得罪完了,整个幽州的本土豪强群体,基本都被公孙瓒的所作所为给触怒了呢,这下可是把这一方势力都给得罪狠了。

倘若这几位兄弟能如同关二爷、张三爷那般具备万夫不当之勇,公孙瓒说不定能轻松不少呢。可关键在于,他们自身实在没什么出众的才能。仅仅是由于和公孙瓒脾气性情颇为相投,便因此受到了公孙瓒的重用。

于是在此之后,幽州地界内那些曾经效命于刘虞的旧部,便开始折腾起来,制造出了不少事端。

在刘虞遇害后不久,其旧部鲜于辅、齐周、鲜于银等众人,一同举兵起来对抗公孙瓒。他们推选了阎柔来作为带头人,并且以刘虞之子刘和为核心,随后还与塞外的乌桓以及鲜卑取得联系,携手共同展开反抗之举。

不得不承认,刘虞在打仗方面确实表现欠佳,不过他的人缘那可真是没得说。就在其旧部起兵之后,众多幽州本地的豪强纷纷行动起来,派人前往投靠。不仅如此,就连塞外的乌桓和鲜卑也都积极响应,派人前来助阵。如此一来,没多久他们便聚集起了数万人之众。

并且,在他们举兵起事之后,便与南边的袁绍取得了联系,携手一同对公孙瓒发起进攻。袁绍这边呢,当然也不会错失如此良机,于是迅速率领军队向北进发。待双方成功联合起来,其总的兵力数目眨眼间便超过了十万人之多!

之后,时间来到公元195年,联军再度朝着公孙瓒的腹地进逼,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名为“鲍丘之战”的战斗。在此次战役里,公孙瓒的处境可谓极为糟糕,直接被打得大败,其麾下多达两万的大军,更是被联军斩杀殆尽。

在经历了这一场战斗过后,公孙瓒可谓是再度遭受重创,元气大伤。其麾下所拥有的势力也再一次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无奈之下,他唯有选择逃回自己的老巢,也就是易县那个地方,以图暂避锋芒,谋求后续的发展时机。

至此,公孙瓒走向败亡的进程已经来到了第三个回合,而这一回合也彻彻底底地落下了帷幕,宣告结束。整个局势发展至此,公孙瓒在这场角逐中的败亡态势愈发明显,此轮较量的终结,也让其命运更加难以扭转。

接下来便步入了第四个回合,此回合乃是“公孙瓒的败亡”阶段。

当战事发展到这般地步时,公孙瓒实际上已然丧失了继续发动进攻的能力。然而令人觉得十分离奇的是,即便他已经撤回易县,可在之后,公孙瓒竟然还能奇迹般地坚守了差不多四年之久呢!

在退守至易县之后,袁绍帐下的大将麴义,就是那个曾凭借弓箭直接将白马义从一举消灭的人,亲自率领兵马追赶了过来。麴义原本满心以为,将公孙瓒彻底攻灭已然是近在咫尺之事了。可令他万万没料到的是,当进入易县这片区域后,所遭遇到的反抗力量,竟是大得超乎想象。

说到底,公孙瓒可是一代割据一方的枭雄呐,而且他自身武艺高强,特别能打仗。他苦心经营多年的老巢,那必然是积攒下了一些家底儿的。

随后,麴义与公孙瓒便陷入了漫长的对峙局面。就这样,双方一直僵持着,这一对峙便是整整一年之久,最终因麴义的粮草全部耗尽,这场对峙才宣告结束。粮草没了之后,麴义无奈只能带着手下的士兵往后撤。可就在麴义撤退期间,公孙瓒却反倒带兵追了过来,一下子让麴义猝不及防。

就这样,麴义败退之后,公孙瓒得以暂时稳住了自身阵脚。而在袁绍那一方呢,鉴于当前局势,也只能转变原有的思路,着手继续为打拉锯战做相关准备了。

麴义退走之后,袁绍这边便着手玩起了两手准备的策略。其一,袁绍持续派遣兵力,对易县展开围困,以此来堵住公孙瓒的主力部队。其二,袁绍还派人去与公孙瓒派往各地的官吏进行接触,进而实施策反行动。

说来也是公孙瓒自身不给力。在与袁绍相互对峙之时,幽州偏偏遭遇了大旱和蝗灾,百姓们本就度日艰难。可公孙瓒呢,就为了打仗这事儿,硬是在整个幽州大肆搜刮,弄得民怨沸腾,最后竟然还出现了“人相食”这般凄惨的状况。

倘若仅仅依据《三国演义》来评判,我们大概会站在刘备的角度,对他的那位老同学心生惋惜之情。并且不少人觉得,要是公孙瓒未遭遇失败,待到刘备成功拿下徐州或者荆州之时,那是完全能够与公孙瓒携手合作,进而去实现恢复大汉江山这一目标的。

然而关键在于,当我们对正史里公孙瓒的种种行径有所了解后,或许就会产生这样的看法:公孙瓒的失败着实算不上冤屈!并且,即便他取得了胜利,依照其性格来推断,大概率后续也不会去和刘备携手合作的。

在那样的局势下,袁绍展开了策反行动,与此同时,公孙瓒施行着残暴统治。如此一来,幽州内部的代郡、上谷、右北平等诸多地方,纷纷掀起了反叛之举。当地那些曾效命于刘虞的旧部人员,快速将公孙瓒派来的官员诛杀,而后顺势一同举兵起事。

到此为止,幽州的大半区域都已经摆脱了公孙瓒的掌控。如今就只剩下易县这一片地方,依旧还处在公孙瓒的控制之下呢。

然而,事情发展到了这样的阶段,袁绍仍旧无法攻克易县。哪怕已经进行到了这一步,易县在袁绍的连连进攻之下,依旧稳稳坚守着,他就是没办法将其拿下。

在那时,易县可是在公孙瓒的着力经营下,摇身变成了一座极为坚固的超级战争堡垒。公孙瓒先是精心挖出足足十层的围堑,随后又于内部接连建起诸多高楼。并且在这些高楼所环绕区域的中央位置,公孙瓒还依照山势修筑起一座高达十丈的高楼,他本人就居住在楼顶之上,以此来对整个区域进行监控。

在东汉时期,一丈的长度差不多是现代的2.2米上下呢。要是一座高楼有十丈高的话,换算过来也就是二十多米的高度啦,这差不多就和现代那种十层左右的居民住宅楼一样高。

真的很难设想,处于东汉末年那个时期,彼时根本不存在钢筋混凝土,公孙瓒究竟是凭借何种办法建起这般高耸的建筑的呢?并且在建造的过程当中,公孙瓒又耗费了多少的人力与物力资源?着实令人费解。

除此之外,在那座堪称战争堡垒的地方,公孙瓒可是藏了多达几百万斛的粮食呢,这些粮食足以让堡垒里的军队维持很长时间的供给。并且,这座堡垒就位于易水之畔,水源近在咫尺,饮水方面自然也不存在任何问题啦。

于是,在面对这般强大的战争堡垒时,袁绍全然没了应对的法子,只得采取慢慢围困的策略,寻思着一直围下去,直至其内部的粮草全部耗尽,到那时再做打算。

这几年间,袁绍的日子着实难熬。曹操一点点走向独立,袁术更是自行称帝,还有吕布在中原搅得局势大乱……这一系列状况,耗去了袁绍的诸多精力。因而在公孙瓒遭围困时,袁绍没办法展开强攻,只能调派一部分主力先将公孙瓒暂时困住,自己则率领其余主力去处理其他方面的难题。

时间来到公元198年,此时公孙瓒已在易县坚守了整整三年。这期间,袁绍为困住公孙瓒投入了大量军资,可那易京却始终未能攻克。于是在这一年,袁绍竟先沉不住气了,还主动给公孙瓒写信,提出议和的请求。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袁绍递上议和申请之后,公孙瓒却全然当作没看见、没听见一般,根本不予理会。不仅如此,公孙瓒甚至还大放厥词宣称:“我坐拥高楼多达千座,积攒的谷物足足有三百万斛呢,只需等到这些粮草消耗殆尽之时,自然就能够明晰天下大势了。”

这样一来,袁绍心里很清楚,公孙瓒已然是下定决心要顽抗到最后了。只要公孙瓒还在,那他袁绍就必然得拨出不少兵力,时刻提防着公孙瓒搞突然袭击。于是就在这一年,袁绍终究还是亲率主力部队,抵达了易县,打算一劳永逸地把公孙瓒这个麻烦给彻底解决掉。

如此一来,易京之战已然渐渐步入了尾声阶段,这场战斗即将落下帷幕,正式迎来它最后的时刻,一切也都朝着结束的方向发展着。

当瞧见袁绍率领着主力部队浩浩荡荡地赶来时,公孙瓒这下可真的慌了神。要知道,易京这地方虽说向来易守难攻,可要是袁绍全然不顾及代价,铁了心就拿人命不断地往里头填,去强攻的话,那公孙瓒必然也是难以招架得住的。

随后,公孙瓒便差遣自己的儿子前往黑山军处恳请救援。没成想,黑山军那边在对各方面的利弊仔细斟酌考量一番后,最终还真的应援而来了。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在黑山军还未抵达之时,公孙瓒再度派人出去,旨在和黑山军商议作战计划。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次行动竟被袁绍中途截断,随后袁绍还精心布置了一套作战方案。结果公孙瓒不幸中计,以为黑山军已到,便带兵主动出击,反倒让袁绍趁势消灭了大半兵力。如此一来,在公孙瓒的主力遭受重创之后,那座易京城也迅速被袁绍攻破。

眼见已毫无希望,公孙瓒为免被活捉,先是缢杀了自己的亲人,随后又纵火自焚,就此终结了一生。他的儿子虽带着黑山军援兵返回,却未能击退袁绍。而这儿子之后也只能离开幽州,最终丧生于匈奴休屠部之手。

公孙瓒最终迎来了这样的结局。其结局便是如此了,没有其他更多的可能,一切就定格在了这里,这便是公孙瓒最后的归宿与收场了。

如此一代枭雄,最终竟落得个自焚而亡的结局,着实令人不禁感慨万千。这般下场,怎不让人在听闻之时,心生诸多喟叹呢,实在是世事难料,往昔的枭雄风采不再,只余下这般令人唏嘘的结局。

站在后世的视角去审视,公孙瓒走向败亡实属必然之事。虽说公孙瓒在作战方面颇具能力,可他着实不晓得该如何把人心凝聚起来,也不清楚怎样去安抚百姓。像他这样的人,或许在短期内能够在一方称雄,然而从长远发展来讲,必定是无法持续下去的。

并且,自公孙瓒杀害刘虞那一刻起,他便几乎难以再聚拢人心了。毕竟,刘虞可是他的老上级。要是没有刘虞的提拔,公孙瓒哪有机会得以晋升呢。然而最终,公孙瓒却做出了当街处决刘虞这般最差劲的抉择。

由此可见,公孙瓒的一生完全能用“成也刘虞,败也刘虞”来概括。虽说他在与刘虞的争斗中取得了胜利,可在人心向背方面却完败于刘虞,最终落得个自焚身亡的下场。

如此盘算一番的话,袁绍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算是替刘虞报了仇。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