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与退出并存!“第一氢能公司”中石化的AB面

锂电数码书 2024-08-08 17:27:11

以“第一氢能公司”为目标的中石化,最近有两条矛盾的消息。

8月2日,苏州科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润新材料”)完成C+轮融资。企查查显示,科润新材料本轮融资参与方包括中石化资本、峰和资本、架桥投资以及建信信托。其中,作为企业风险投资的中石化资本领投,融资额超4亿人民币。

而在稍早前的7月30日,据北京产权交易所发布消息,2024年7月30日,中石化新星内蒙古绿氢新能源有限公司100%股权成交,交易价格7408万元人民币,受让方为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中石化的“进与退”,或许是当下氢能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石化新星内蒙古绿氢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是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持股100%的子公司,系卫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风光融合绿氢化工示范项目成立的独立法人企业。

公开消息显示,该项目是目前全球最大、内蒙古第一个绿氢耦合煤化工项目,年产绿氢3万吨、绿氧24万吨,储氢能力28.8万标立方。

不过,此前的4月17日,中石化新星内蒙古绿氢新能源有限公司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交易,转让底价7408.00万元。

而据企查查显示,最终的受让方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7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是一家以从事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为主的企业。

股权上,该公司由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申能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满世煤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家股东单位投资设立。其中,中石化和中煤分别持有38.75%股份,为公司最大股东。

虽然最后接管是中石化的兄弟公司中天合创能源,属于关联交易,但从中石化独资到四家合资,这家业界瞩目氢能企业的股权易主,依然引发了业内的哗然。

此前曾有声音称,该交易意味着中石化第一氢能公司愿景受挫。随后中石化新星公司知情人士向行业媒体碳索氢能表示,上述股权转让是出于业务考量,“新星公司只能做绿氢业务,非绿氢业务需要剥离。”

不过,5月29日,北京产权交易所也披露了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舜华”)股权转让公告。

据披露信息显示,上述转让中上海舜华三大股东上海上电电力投资、国家电投集团绿能科技、中石化资本分别拟转让其持有的10.63%、2.29%、3.40%的股份。

公开消息显示,上海舜华是国内最早从事氢能技术开发的企业之一,深耕氢能技术开发19年,主要从事加氢站和车载供氢系统是其核心业务,2023年总营收为2.76亿元。2022年1月,上海舜华获得战略投资,投资方为中石化资本。

企查查统计显示,成立于2018年7月的中石化资本,2019年以来已完成8家氢能企业的投资,除了科润新材料和上海舜华,还有重塑能源、中鼎恒盛、中科富海、浙江蓝能、石化机械、山东奥扬等。

2019年8月,中国石化旗下子公司以4.92亿元的代价获得了重塑能源21%的股权。目前,中石化资本现持有重塑能源14.33股权。

成立于2015年的重塑能源是中国氢燃料电池领域内,首家同时实现自主研发及量产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的企业。截至2023年9月30日,搭载重塑能源的燃料电池车累计行驶里程达16.8亿公里,位居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场第一。

2021年8月,中石化资本又入股了做隔膜压缩机及其核心零部件的中鼎恒盛。

目前,中鼎恒盛隔膜压缩机产品的多项主要性能指标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获得氢气和特种气体制备充装、化工、加氢站、军工等众多领域优质客户的高度认可。

到了2022年4月,中石化资本又参与了石化机械9.95亿人民币的定向增发融资。同年4月,中石化资本领投了中科富海B轮引战融资。

公开信息显示,中科富海是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两代院士领军的数十年大型低温工程技术积累为基础,以国家重大科研装备专项支持产生的研究成果为核心,汇集海内外高端人才、金融与产业资本等创新要素为一体而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

去年11月,中石化资本再次领投了浙江蓝能的战略股权融资。

成立于2009年的浙江蓝能,自主研发并连续推出了20MPa、30MPa碳纤维缠绕管束集装箱,45MPa和90MPa站用储氢容器,多为国内首台、首套。其中站用储氢瓶组覆盖国内80%以上市场,碳纤维缠绕氢气长管拖车市场占有率75%以上。

据企查查最新数据,中石化资本还持有车载供氢系统市占率全国前二的山东奥扬新能源科技13.36股权。另外,除了中石化资本外,由中国石化资本发起设立的恩泽基金也在积极投资氢能关键领域的企业。

早在2020年,时任中石化董事长张玉卓提出“一基两翼三新”战略构想,将触角伸向了万亿氢能产业,这奠定了中石化大上氢能的宏伟蓝图。

2021年4月17日,张玉卓做客央视“对话”栏目时表示,中石化“十四五”要建成1000家加氢站。同年,马永生从张玉卓手中接过中石化“帅印”,他延续了大力发展氢能的思路。

在2021年中期业绩会上,马永生表示,公司“十四五”期间发展氢能的目标有:一是规划建设加氢站1000座,加氢服务能力达到20万吨/年;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规划累计制氢产量超百万吨。三是聚焦氢能交通领域和绿氢炼化。

2023年4月,在出席公开活动时马永生再次强调,要上绿氢重大项目,他表示:计划2023年年中投产国内最大2万吨/年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同时正在研究布局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包头、漳州、海南洋浦等一批绿氢重大项目。

同年8月,作为目前中国已落地的最大绿氢制取项目,也是首个中国绿氢规模化工业应用,中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彼时,该项目曾对外宣称年产绿氢2万吨、绿氢成本为18元/公斤。

不过在去年12月,中石化新疆库车绿氢项目被曝“产能利用率不足30%”,引发行业关注。

据彼时研究机构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透露,由于各种因素,包括系统设计中缺少一些安全功能和效率不达标,中石化位于新疆库车的260MW绿色制氢设施,一直以不到其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的效率运行。

此外库存项目也似乎存在安全的问题。据媒体报道,2022年11月,一场13级沙尘暴席卷中石化库车绿氢项目,项目之一光伏电站“土崩瓦解”。根据目击者拍摄的照片和视频,现场大量光伏支架出现倒塌,光伏组件大面积受损,部分组件已经完全破碎。

实际上,目前绿氢应用的“三步走”逐渐清晰起来:短期内,绿氢的应用场景是代替现有的、从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及工业副产品中产出的灰氢;中期则是绿氢用于燃料电池车、作为还原剂生产钢铁以及天然气掺氢;远期就是储能,为电网解决跨季度调节灵活性瓶颈。

但降本,一直以来都是氢能企业需要攻克的核心难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公开表示,绿氢制备所面临的困难,远超燃料电池和氢车,绿氢最大的问题是降本特别艰难。

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英歌曾向《能源》杂志表示,15元/kg 的制氢成本是绿氢实现经济性的节点。但据行业媒体华夏能源网报道,目前绿氢制取的成本大概在35元/公斤左右,加上200公里以内20元左右的储运成本,绿氢使用成本已经逼近或超过60元/公斤。

这么高的成本,无论是用在氢车上,还是用于化工、冶金、储能、发电等领域,经济性方面都无法承受。

不过,这似乎并没妨碍中石化押注氢能的步伐。

在新疆库车项目建成投产后,今年2月份,中石化启动了全球最大绿氢耦合煤化工项目——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风光融合绿氢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约57亿元,投产后年可制绿氢3万吨、绿氧24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3万吨/年。

3月20日,中国石化SOEC电解水制氢项目开工。该项目由中国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自主研发,中原油田承建。4月12日,中国石化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在武汉揭牌。

7月22日, 商都县政府消息称,商都县加快推进乌兰察布中石化10吨/年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建设网进度,力争年内开工建设。据悉,该项目建设规模年产绿氢10万吨。

除了绿氢炼化,中石化还在聚焦氢能交通,主要是氢燃料电池供氢和加氢站建设。

4月17日,中石化两辆氢能车辆横跨6省市,完成大范围、长距离、跨区域实际运输测试,验证了氢能走廊的可靠性。7月初,中石化在华南地区最大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广州石化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扩能改造项目机械竣工,进入生产准备阶段。据悉,该项目包括5200标准立方米/小时氢气提纯装置、加氢母站及配套单元。

目前,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天津石化、齐鲁石化、青岛炼化、高桥石化、上海石化、广州石化、海南炼化、茂名石化、镇海炼化、川维化工在全国先后建成11个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

而加氢站方面,截至2023年,中石化累计发展加氢站128座,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加氢站运营单一企业,供给量占全国40%左右,加氢量为3471万吨,同比增加100%。

除了国内氢能产业,中石化也在发力出海。

5月,中石化与法国液化空气集团成功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根据协议内容,中石化将成立专注于氢能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氢能公司,并引入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等国际领先的氢能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

之后的6月13日,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与中石化广州工程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开展在绿色氢氨领域的务实合作。

虽然国内氢能产业远谈不上成熟,但中石化越来越多的投入证明了一点:虽然还有不少问题,绿氢还是被广泛认可的潜力行业。

文章来源:预见能源

注:本站转载的文章大部分收集于互联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中观点仅供分享交流,不代表本站立场以及对其内容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告知,我将及时处理。

0 阅读:9

锂电数码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