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潮涌东方:一对数学家夫妇的时空对话与中国科研的破茧之路

永凤看娱 2025-04-21 00:46:36
在宁波东海之滨,新落成的东方理工大学园区里,陈敏教授正和丈夫沈捷在实验室调试着数值模拟软件。

陈敏和沈捷夫妇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网站

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他们共同撰写的《非线性波动力学中的摄动理论进展》手稿上,这对从北大数学系走出的学术伉俪,在普渡大学度过22年科研时光后,终于带着对数学的赤子之心,回到了梦想开始的土地。

他们的故事,是当代华人科学家“双向奔赴”的缩影,更是中国科研生态与世界对话的生动注脚。

普林斯顿大学

印第安纳大学是公立常春藤高校,建校历史悠久,是美国的老牌名校。这所高校培养出了很多人才,比如有诺贝尔奖得主、普利策奖得主等。

未名湖到普渡湖:三十年学术长跑的初心回响

1978年的北京大学数学系课堂上,16岁的陈敏第一次见到了大她两届的学长沈捷。彼时的未名湖畔,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吹醒沉睡的学术土壤,数学系每周举办的“黄金三角”讨论会,让这对痴迷于偏微分方程的年轻人结下了学术知音的缘分。

1993年,当他们带着北大硕士学位踏上赴美留学之路时,行囊里装着陈省身先生题写的“数学为一切科学之基”条幅——这是那一代中国学子共同的科研信仰。

在普渡大学的岁月里,陈敏在非线性波数值模拟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她提出的“陈氏摄动正则化方法”被国际应用数学界广泛采用;沈捷则在谱方法数值解研究中独树一帜,其主导开发的计算流体软件系统,为波音787气动设计提供了关键算法支持。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当美国科研经费大幅削减时,这对夫妇主动将实验室向中国访问学者全面开放,累计培养了56名来自清华、复旦的博士——他们始终记得,自己的学术根系深扎在中国数学的沃土上。

2022年,当三个孩子陆续进入斯坦福、MIT攻读博士,空巢后的陈敏在整理书架时发现,最常翻阅的仍是那套1980年版的《中国科学》数学专辑。

“我们这代人对‘科研报国’的理解,不是口号,而是看到祖国在芯片、航空等领域被‘卡脖子’时的坐立难安。”

沈捷指着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两弹一星”元勋画像说,“当年钱学森先生归国时,美国海军次长说他‘抵得上五个师’,今天我们带着国际前沿的计算数学技术回来,就是想让中国的‘卡脖子’领域拥有更锋利的数学刀刃。”

印第安纳大学

东方理工:一位企业家的科技理想国

陈敏夫妇的归国选择,与一位中国企业家的“教育突围”不期而遇。2021年,当虞仁荣带着韦尔半导体在芯片领域创下年营收279亿元的成绩时,他在宁波东部新城买下1900亩土地,决心创办一所“没有围墙的研究型大学”。

这位曾在清华无线电系求学的“晶片首富”,在奠基仪式上坦言:“我们在芯片设计上突破了7纳米制程,但高端EDA软件、核心算法仍受制于欧美,根源在于基础研究的厚度不足。”

东方理工大学的筹建过程,处处体现着对科研规律的尊重:虞仁荣捐出100亿元作为启动资金,却坚持“不干预学术事务”;浙江省政府将其纳入“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提供土地、税收等全方位支持,却明确“不设行政级别”。

学校首批开设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五大领域,直接对接“十四五”规划中的102项重大工程需求。最让陈敏心动的,是学校设立的“自由探索基金”——每位教授每年可自主支配200万元用于高风险基础研究,这在全球高校中亦属罕见。

2025年春天,当陈敏作为理学部教授迎来首批80名本科生时,她在《数值分析导论》第一课上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中国在高端工业软件领域的自研率不足15%,而计算数学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核心钥匙。

“同学们,你们将在实验室里编写的每一行算法,未来都可能成为国产大飞机气动设计的底层代码。”

她的话,让台下戴着“东方理工”校徽的年轻人眼中闪烁着光芒——这所年轻的大学,正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编织成新的科研密码。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是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省市共同建设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海归潮2.0:在时代的“推拉”中选择

陈敏夫妇的归国,恰逢中国第三次海归潮的高潮期。据大连理工大学孙玉涛教授研究,2008年至今,已有超过65万名海外人才回国,其中“高、精、尖”领域学者占比达38%。与前两次潮涌不同,这一轮归国潮呈现鲜明的“双向驱动”特征:

美国的“推力”:从制度性排斥到学术生态变迁

2018年启动的“中国行动计划”,虽在2022年终止,但其阴影至今未散。普林斯顿大学一项调查显示,62%的华裔科学家曾遭遇过“过度审查”,34%的人因担忧被贴上“间谍”标签而放弃中美合作项目。

陈敏回忆,2020年她申请美国自然科学基金时,评审意见中竟出现“是否与中国军方有关联”的无厘头质疑——这种基于身份的系统性歧视,让许多像他们一样的科学家寒心。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美国高校对华裔学者的学术资源分配出现隐性倾斜,2023年华人教授获得终身教职的比例较2015年下降19%。

中国的“拉力”:从政策礼包到科研生态升级

当陈敏收到东方理工大学的聘书时,随附的不仅是优厚的科研条件,还有浙江省“鲲鹏行动”的详细政策:子女可任选省内优质中小学就读,父母享受省级医院绿色通道,甚至连实验室的超算资源都直接对接国家算力平台。

更让她看重的,是国内日益完善的科研转化机制——沈捷团队与华为合作的“鸿蒙系统数值优化项目”,从实验室到商用产品的周期仅18个月,而在美国同类项目平均需要5年。“

这里有全世界最大的应用场景,有敢于‘十年磨一剑’的制度支持,更有一群和你一样渴望改变的同行。”陈敏在给海外同行的推荐信中写道。

科研共同体的“破圈”:从个人选择到文明对话

在东方理工大学的咖啡厅里,常能看到陈敏夫妇与来自MIT、剑桥的海归学者热烈讨论。这些曾在《自然》《科学》发表过数十篇论文的科学家,正共同构建着一种新的科研范式:

基础研究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耦合

沈捷团队正在攻关的“高精度计算材料模拟”项目,直接服务于国产大飞机起落架的疲劳分析;陈敏主导的“非线性波反问题研究”,已在港珠澳大桥健康监测系统中得到应用。这种“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快速转化,打破了传统学术评价体系中“重理论轻应用”的桎梏。

跨学科融合的制度创新

学校设立的“交叉科学中心”,允许数学家与芯片工程师共享实验室,陈敏的数值分析团队正与微电子学院合作开发新一代EDA算法——这种在欧美高校难以实现的深度融合,在中国特色的科研体制中找到了生长土壤。

全球学术网络的双向赋能

尽管回到中国,陈敏夫妇仍担任着《SIAM Journal on Scientific Computing》等国际期刊编委,他们发起的“东海数学论坛”每年邀请50位国际顶尖学者参会,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新窗口。“我们不是要‘脱钩’,而是要在平等的基础上构建更健康的学术共同体。”沈捷在接待IEEE代表团时表示。

编者结语:当个人理想照进时代星空

在陈敏办公室的窗台,摆放着两件特殊的藏品:一件是普渡大学授予的“杰出科研奖”水晶杯,另一件是母亲亲手绣的苏绣“玉兰图”。

前者记录着她在国际舞台的成就,后者承载着故土的牵挂。这对科学家夫妇的选择,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国家对人才的渴望,更折射出中华文明特有的“归巢”情结——不是落叶归根的被动回归,而是带着世界眼光的主动建设。

当东方理工大学的钟楼在暮色中敲响,陈敏望着校园里穿梭的年轻身影,想起1978年那个在北大教室第一次接触有限元分析的清晨。四十六年时光流转,当年的学术少女已成为国际应用数学界的领军者,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对真理的追求,对故土的热爱,以及对“中国应该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据更重要地位”的坚信。

正如虞仁荣在开学典礼上所说:“今天你们从全球各地归来,不是为了续写个人的学术传奇,而是要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科技史诗。”

这,或许就是这一代海归科学家最动人的注脚——他们带着世界的阅历,回到中国的土地,在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交响中,奏响科研报国的新乐章。而他们身后,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创新大国,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所有心怀梦想的追光者。

博雅文成:本文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构成要约、招揽或邀请、诱使、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概与作者本人无关、编者及作者无涉。



0 阅读:2

永凤看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