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配合产能转移,苹果公司正要求供应商尽可能将中国制造的零部件运往东南亚和印度,并加快将印刷电路板等组件的生产迁至泰国等地。图为顾客在雅加达一间苹果门店外排队等候。(法新社)
根据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规定,2025年6月30日后,未满足"北美组装比例"的消费电子将面临最高25%的惩罚性关税,而中国产零部件占比超过30%的产品将额外加征20%基础关税。
这迫使苹果加速将核心产能从中国转向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试图在关税大棒落下前构建"去中国化"的供应体系。

印度战场:从产能瓶颈到战略攻坚
苹果在印度的产能扩张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景象:
1. 产能爬坡的现实困境
尽管苹果2024年在印度生产了3200万部iPhone(占全球产量18%),但当前12家主要代工厂(富士康、纬创、和硕)均面临产能天花板。位于班加罗尔的纬创工厂产能利用率已达98%,金奈的富士康工厂因熟练技工缺口,新生产线投产推迟3个月。为此,苹果采取"超常规手段":
- 设备驰援计划:向供应商提供低息贷款,用于购置高速SMT贴片机、AOI检测设备等关键器材,仅2025年第一季度就向印度工厂运送了价值12亿美元的生产设备。
- 技术移民政策:从中国派遣3000名工程师组成"产能突击队",在班加罗尔设立培训中心,目标将印度工人的良率从85%提升至92%(中国工厂平均水平)。
2. 5000万部的产能野心
苹果2025年印度iPhone产量目标直指5000万部(占全球产量30%),并要求秋季发布的iPhone 16系列中,面向美国市场的机型70%在印度生产。这意味着:
- 供应链本地化加速:迫使立讯精密、比亚迪电子等中国供应商在印度建厂,目前已有15家核心零部件厂商在泰米尔纳德邦建立园区,预计2025年底印度本地零部件配套率可达45%(2024年仅28%)。
- 物流网络重构:在孟买、清奈建设专用空运枢纽,每周安排120架次货运航班往返东南亚,仅空运成本就增加每部手机15-20美元。

越南战场:多品类产能的战略转移
与印度专注于iPhone不同,越南正成为苹果多品类产品的"东南亚制造中心":
1. MacBook与iPad的产能接力
苹果要求2025年美国市场70%的MacBook和60%的iPad在越南生产,这得益于当地三大优势:
- 自由贸易协定网络:越南通过CPTPP、RCEP等协定,对美出口零关税产品覆盖93%的电子组件,较中国低12-15个百分点。
- 成熟的电子制造生态:越南已聚集300家电子零部件厂商,三星电子越南工厂的PCB板产能占全球18%,为苹果提供现成配套。
- 劳动力成本优势:越南电子厂工人月薪约350美元,仅为中国同岗位的60%,且加班制度更灵活。
2. 产业链转移的阵痛
但越南并非完美替代:
- 高端制程短板:iPad所需的Mini-LED屏幕、MacBook的CNC金属外壳,仍依赖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供应商,仅三星越南工厂能提供部分中低端组件。
- 基础设施瓶颈:胡志明市周边工业区电力供应不稳定,2024年第四季度因缺电导致富士康越南工厂停产12天,损失产能40万台。

中国阻力:海关审查升级的蝴蝶效应
苹果的供应链迁徙遭遇中国的"制度性阻力":
1. 出口管制的精准打击
自2024年10月起,中国对半导体制造设备、高精度检测仪器等12类电子生产设备实施严格出口审查,要求企业提供"最终用户声明"和"技术用途说明"。某连接器供应商透露,其运往印度的200台端子机清关耗时从7天延长至45天,导致印度工厂投产推迟2个月。
2. 核心部件的不可替代性
尽管苹果试图将印刷电路板(PCB)生产转移至泰国,但以下领域仍依赖中国:
- 精密金属加工:iPhone的不锈钢中框、iPad的铝合金外壳,中国供应商(如东莞捷荣技术)占据全球70%产能,泰国新厂良率仅65%。
- 高端连接器:Lightning接口的端子组件,中国企业(立讯精密、得润电子)掌握核心电镀工艺,越南工厂无法自主生产。
- 声学组件:歌尔股份、瑞声科技在中国的潍坊、常州基地,供应全球80%的高端微型扬声器,转移至越南需重建无尘车间,成本增加30%。
3. 隐性成本的激增
一位苹果代工厂高管透露:"过去从深圳到印度工厂的零部件运输周期是7天,现在空运需要3天但成本增加5倍,海运则因海关审查延长至21天。仅物流成本就吃掉了越南工厂40%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行业共振:科技巨头的集体迁徙潮
苹果的行动引发连锁反应,Meta、HP、戴尔等企业正复制其策略:
1. Meta的VR设备转移
Oculus Quest 3的生产已从中国惠州(歌尔股份)转向越南同奈省,2025年越南产能目标占比60%,但因光学透镜供应商(玉晶光电)仍在中国,导致良品率下降9%。
2. PC巨头的产能重组
HP要求2025年美国市场50%的笔记本电脑在越南生产,戴尔则将XPS系列的高端机型转移至马来西亚,但其依赖的中国产锂电池(宁德时代、欣旺达)运输周期延长,迫使企业增加20%的安全库存。
3. 美国政策的双重性
尽管美国暂时豁免了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的关税,但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明确表示:"针对半导体制造设备、先进电池组件的关税将在6月30日后严格执行。"这意味着,即使终端产品在东南亚组装,若核心零部件来自中国,仍可能被加征关税。

供应链重构的深层逻辑与挑战
这场迁徙本质是三重力量的角力:
1. 地缘政治的驱动
美国通过"印太经济框架"要求盟友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苹果2025年在印度、越南的投资预算达150亿美元,较2024年增长87%,其中60%用于政府指定的"战略产业园区"。
2. 成本收益的再平衡
牛津经济研究院测算,若苹果完全迁出中国,生产成本将增加18-22%,但可避免每年约45亿美元的关税支出。这是一场"用生产成本换关税安全"的豪赌。
3. 中国的反制与转型
中国并未被动应对:
- 产业升级卡位:深圳、苏州推出"高端制造专项补贴",对留在中国的精密加工企业提供15%的设备补贴,吸引了富士康高端iPhone 16 Pro产线继续留在郑州。
- 技术标准输出:中国主导的Type-C接口成为全球统一标准,苹果被迫采用,其越南工厂仍需从中国采购符合新国标(GB/T 40130-2021)的连接器。

编者结语:供应链重构的时代隐喻
苹果的供应链迁徙,不仅是商业决策,更是全球化退潮期的产业寓言。当关税政策成为地缘博弈的武器,当制造能力演变为战略筹码,企业被迫在效率与安全、成本与合规之间寻找平衡。
这场始于关税倒计时的产能迁徙,最终将重塑全球电子产业的地理版图——而中国,正以"精密制造的不可替代性"和"制度性门槛",为这场世纪迁徙设置着独特的"减速带"。
未来五年,或许我们将见证:供应链的多元化不是终点,而是更复杂的全球产业生态的起点。
博雅文成:本文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构成要约、招揽或邀请、诱使、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概与作者本人无关、编者及作者无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