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辉煌,走的落寞,这说的就应该是陈独秀吧。
五四运动的时候,陈独秀是那个可以引领万人找到方向的领袖,称其伟大也并不为过,可是在他过世之后,却少人去祭奠他,甚至他的墓都无人修缮。
虽然直到最后,他都未达目标,可是多年之后,事实证明他所做出的的所有努力都是有成果的,他为之献出生命的党从未忘记他,在他的后人为了保护修缮他的墓,找到邓公的时候,邓公没有一丝犹豫的答应了。
邓公当时说要保护陈独秀的墓,他不止保护了 ,还修缮的很好。
可是当年那个党的创立人,带领着所有人找到新方向的陈独秀,究竟是如何走到了这步田地,连修个墓都要求助中央的呢?
建党为国的新青年当年的我们,南陈北李,是所有追求新思想的年轻人的引路人,这其中当得“南陈”便是我们今天提到的陈独秀。
出生于光绪年间的陈独秀,少年时,哪有人告诉他这个国家的未来是什么,他所学到的依旧是《四书》、《五经》,他所看到的,是自己的国家在被侵略,自己的同胞在挨欺负。
可他是个有志青年,一直都不甘心就这样认命,就这样平庸下去,但他却并未能因为学业让自己有所成就,甚至连科举考试都以失败告终。好在他并没放弃,一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路。
陈独秀选择出国留学,他远走日本,接触到了与从前大不相同的思想。这让他在迷茫中,找到了新方向。
作为一个读书人,他选择用笔,来唤醒大众,让更多的人不再安于现状。但他的思想,他的主张毕竟与当时的时势大不相同,只是引起了小范围的关注。
当现在的年轻人还在为自己的青春,爱情,无病呻吟的时候,二十多岁的陈独秀早就在想应该如何建设国家,谋求幸福了,最早的民主和科学便是由陈独秀提出来的。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名字几乎已经无人不知了,当年的《新青年》激励了无数青年追求自由,知道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人权说”。
在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倡导下,反帝反封建变成了新风潮,也是在这一年,陈独秀开始和与他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创立我们共产党。在这期间他一直在他创办的杂志中言辞犀利的表达他的政治思想。
像他这样一个一直走在马克思主义前线,又一直致力于宣传社会主义的人,自然的会成为党的中坚力量。
随着中共一大的召开,党正式成立了,陈独秀也成为了中央局书记。
可他这个书记当的并不安稳,听起来仿佛有着很高的地位,但是恼怒他的人才是真正掌握着更大权力的,陈独秀被以各种罪名抓捕起来。
他一边承受着牢狱折磨,一边还得交着罚金,但哪怕是这样,他却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经历黑暗,饱受折磨本以为也有这样一个人,会带领着党不断前行,可事情却远没有想象的这般轻松。陈独秀的屡次入狱,可能就已经向我们预告了未来的路不会太容易。
在新我们成立之前,共产党和国民党一直就是两个对立的党派,人员构成不同,政治主张也不同。
孙中山先生能够建成国民党,还是在我党的帮助下,陈独秀在其中也算是没少出力。
最初倒也有过国共合作时期,那是为了打倒封建主义,也是为了对抗帝国主义。都说合久必分,这场合作并没过多久,就随着孙中山先生的离去,告一段落了。
接替孙中山的是蒋介石,这老蒋可是秉持着一山不容二虎的原则,坚决打击共党,此时的陈独秀面对的是前有老蒋心狠手辣,后有共产国际方面屡次干预。
这让陈独秀进退两难,一方面他并不想真正的与国民党撕破脸,另一方面,他与共产国际的主张又多有不和。
后来终是和国民党撕破了脸,陈独秀也没再心存幻想,但是共产国际这边 ,他却坚决不愿妥协,可是中宫那是就是一个刚起步的党派,是需要有共产国际这样的老大哥来引领的,于是党内大多数人都站在了陈独秀的对立面。
三十年代,对党来讲是灰色的,对于陈独秀来讲更是如此,失去了自己一手扶持的党派信任,却还要被老蒋高额悬赏通缉。
被逮捕入狱成了必然的事情,罪名竟然是“非法创办政党 ”,他这个不过就是一心为国的人,终是成了罪人。
这样的欲加之罪,还不只这一条,还有不少人骂他是资产阶级的走狗,即便有人为他发声 。
但是少数人的言论,怎么能盖过大众的以讹传讹呢,哪怕这些为陈独秀发声的人,是章士钊,是爱因斯坦,是罗素。
陈独秀最终还是被判了监禁,有期徒刑十三年。这些为他求情的人未尽心思,换来的只有老蒋的一句,会优待。
但牢狱就是牢狱 ,即便优待又能好到哪里去,陈独秀在被关押的这段时间里,整个人都憔悴了许多,再没有五四时期的意气风发。
可他依旧支持共产党,虽然此时的党内,已经没有多少当年熟悉的身影了。
1937年,在国家危难关头,陈独秀被提前释放了出来,对于抗日形势的紧迫性,他清楚得很,于是他又一次拿起了笔杆子,开始动员抗日,只不过此时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过于劳累了。
但他怎可能放得下,他已经远离了政治场,不能带领人民前行了,手中的笔是他唯一可以抓住的东西,他发表了很多文章,激扬又愤慨的文字,鼓舞着广大民众。
魂归故土实属不易陈独秀出狱之后,生活困苦,还病痛缠身,周总理还曾去看望他,希望他去到延安,能得到更好的照顾,可是陈独秀拒绝了,周总理只能无功而返。
在陈独秀病重之时,身边只有妻子和小儿子,他告诉他们,他想回家,让他们把他安葬在老家,这是他最后的愿望。
他的文章是个好东西,拯救了许多迷茫的人,却无法战胜他自己的病痛。1942年,病魔带走了这位为革命奉献了毕生心血的革命家。
可是,陈家现在只有小儿子陈松年在支撑,这个最小的儿子扛起了整个架大的重担,他先后送走了大哥,二哥,现在又是父亲。
他不如兄长与父亲那般有理想有抱负,他也没有什么才华,写不出父亲那样的长篇大论,他就是个普通人,想要求得一世安稳的普通人 。
陈家所有的积蓄都被用来给陈独秀治病,维持温饱了,说句家徒四壁都不为过了,哪里还有钱妥善的安葬陈独秀,更别提回老家,他们所在的江津和老家安庆又远隔山水。
最后在陈独秀生前故友的帮助下,把陈独秀安葬在了江津,又简单的办了场葬礼,来吊唁的也只有寥寥数人。
作为儿子,陈松年怎会不想达成父亲的心愿,送他回家,但是不只是金钱上不允许,时机上也不稳妥,都说入土为安,哪怕是要回家,也不能在这样一个炮火纷飞的时候不是吗。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国内的战火总算平息了不少,一直把父亲的遗嘱放在心里的陈松年,终于有机会把父亲带回老家了。
这一次的安葬,没有任何仪式,只有陈松年自己,把父亲与母亲合葬一处,就算了了的父亲大的遗愿,也算是卸下了肩头的重担。
回到老家之后,陈松年就没有在离开,毕竟这里还有他的父亲母亲。
陈松年是属于那种放在人群中并不出众的人,他不会出风头,也没什么大本事,他的生活就是最普通的百姓的样子,如果不认识他,根本会不会有人想到,他的父亲是当年大名鼎鼎的陈独秀。
可是百姓不记得他,不带代表没人记得他,毛主席就曾想到他,并且还派人关注过他的生活,得知他在窑厂做苦力的时候,还专门关照过他。
虽然曾经陈独秀的确在思想上有过偏差,但是并不能因为他的过失,就埋没了他的功劳,再加上陈家两个年轻人都已经为革命牺牲了,对于陈松年,就更应该多有关照。
在得到毛主席的关照之前,陈松年一直都是做苦力活的,薪水本就不高,加上妻子也是如此,生活一直紧巴巴的。
又有正值上学年纪的孩子们,陈松年虽然自己没什么学问,但是他却想让自己的孩子如父亲一样有文化,有思想,坚持送孩子们读书,这又是一大笔开销,让本就艰难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好在毛主席批示的补助下来了,才得以让他有了能吃饱饭的生活。
邓公特批保护,得后人重视有了补助的钱,孩子们也可以安心上学了。虽然他们都未能达到祖父陈独秀的高度,但是也都是学有所成,没辜负陈松年多年来的期盼。
同样是从大学毕业,小女儿陈长璞,并没有像大哥一样从事教育,也没有像其他兄弟姐妹一样进入工厂,而是选择成为一名图书工作者。
毕了业继续与书籍与历史打着交道的她,把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身于了解祖父陈独秀。祖父于她而言并不熟悉,都是从别人口中听过只言片语,但父亲却很少提及,这让她愈发好奇。
但是自家这些年来之所以能够获得补助金,就是因为祖父曾经的贡献,这件事情陈长璞还是知道的。
她想知道祖父当年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又做了些什么。
于是,她开始翻看历史杂志,老报纸,虽然父亲曾告诫她,说祖父的事是国家大事,让她别插手。可陈长璞没有听,还是悄悄的在查。
一九七几年的时候,查阅这样的资料相当不易,好在陈长璞在图书馆工作,能接触到的本就多,随着查阅的资料越来越多,对祖父的了解也越来越深,陈长璞对祖父陈独秀便愈发的敬佩。
她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不在了,她从报刊上还能看到往昔祖父的意气风发的样貌。
但现在她能做的就只剩是去最祖父的墓前再看一看,祭奠一下这位老革命家。
可当她看到祖父破旧的墓碑时,她一阵心疼,曾经做出过那般贡献的祖父,在离去之后,就只得到了这样的待遇,这不应该,好在和她有着一样想法的人大有人在。
在陈独秀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当时安庆市政府得知陈家有想要修缮陈独秀墓的情况之后,便援助给陈家200元,陈长璞相当感激。
可是又觉得,祖父陈独秀的墓碑,不止是作为陈家人悼念先辈的存在,它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于是她思量再三,又与家人商议了一番,给邓小平同志写了封信,谈到了关于祖父的墓的事情,很快他们便得到了回音。
邓小平指示,说陈独秀的墓,可以作为历史文物,并加以保护。所需要的钱款可以上报中央。得到上头指示的安徽省,立即开始了行动。
向安庆市拨款共计两万元,用来修缮陈独秀的墓,并且还将原本墓地周围的土地,规划到墓园之中,将原本的墓地扩大了不少。
在此之后,陈独秀的墓园还曾有过三次大规模的修缮,都是由中央前线起头,批示下来的。
现在陈独秀墓已经从二百多平方米扩建到了一千多平方米,从原来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升为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著名的红色旅游基地,陈独秀墓成了不少追忆历史,爱党爱国的人士的首选打卡地,也是小朋友们学习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教育基地。
现在的陈独秀墓前,再不是无人问津的落寞荒凉,一直会有鲜花被不同的人们摆放在那里,人们不再狭隘的去看陈独秀的生平,可能这也是当年,邓小平没有一丝犹豫就要保护陈独秀墓的目的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