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大上海:穷妇人在街头缝穷,大块的腊肉被丢在地上

醉薇聊历史 2023-03-11 14:14:02

分享一组清末民初时期的大上海街景,出自《传教士相册》,在传教士的镜头里,没有高楼大厦,有的是满街穷人。

花园桥

传教士在花园桥上拍摄的景象。花园桥即后来的外白渡桥,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独轮车载客在当时的上海街头也很常见,左右各坐一人以保持车子的平衡。

外滩

外滩马路上来回穿梭的人流和车辆,有运货的独轮车,也有载客的人力车。这种大木头轮的人力车于1874年由从日本引入,初名“东洋车”。

南京路

南京路街景,宽敞的街道上行驶着马车和人力车,街边是两层的中式店铺,门前整齐地挂着招牌,首饰店门前挂着”老凤祥银楼“、”文元银楼“、”满汉首饰“,隔壁则是一家卖毛料布匹的铺子。

鸦片烟馆

坐落在首饰店前的一间鸦片烟馆,此时已经被强行关闭,大门上贴着和“戒烟”有关的对联。鸦片对中国人的毒害不可谓不大,然而从清末至民国,鸦片烟馆却一直或明或暗地存在着,直到解放后才彻底地销声匿迹。

街头景象

上海街头的人力车夫和缝穷的妇人同框出现。十里洋场的上海滩是当时一等一的繁华之地,也是贫富差距最大的地方。有一掷千金的大富豪,但更多的是为温饱整日奔波的穷苦百姓。

当铺门前

一家小型当铺门前的景象,门脸很小,墙壁上写着一个醒目的“当”字。门前站着一男一女两个人,女子戴抹额,男子穿翻领大衣。当铺是通过抵押物品放债的经营场所,最早产生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

腊味店

上海一家腊味店门前的地上放着两大块的腌肉,腌肉是用食盐腌制而成,是一道传统的美味,因其能经久耐放深受人们欢迎。

交易

两个人抬着大杆秤人给腊肉称重。腊肉是是腌肉的一种,与腌肉不同的是在腌制之后还要进行烘烤加工,因此比腌肉更干燥。这些腊肉都是小贩从乡下收购的,然后统一卖给店铺。

缝穷

两名坐在缝穷的中年妇女,没有接到活的时候她们也不闲着,一边聊天,一边纳鞋底。在她们旁边是一家理发店。所谓“缝穷”,就是代人缝补衣服。因为服务对象也是穷人,因此收费非常低廉。

修鞋匠

上海街头的一名年轻修鞋匠人。鞋子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过去人们穿鞋大多是妇女们一针一线缝出来的,消耗的功夫多,且不耐穿。修鞋的匠人也应运而生。

买糖

一群小姑娘围着一个小贩的摊子正在挑选麦芽糖膏。麦芽糖是一种中国传统美小食,又名饴糖,是最早的人工糖,其历史可追溯到3000年以前。因为可以用麦芽糖吹成各种人物和动物造型,因此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玩耍

在上海街头玩耍的孩子们,坐着的小女孩裹着一双小脚。在他们身后的墙壁上,贴满了治疗性病的小广告,与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神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雨景

雨中被淹没的上海街道,有穿着蓑衣在积水中推车的独轮车夫,也有撑着雨伞独步街头的男子。照片拍摄的有点虚,却有着说不清的韵味。繁华背后的清冷,略带着一丝丝的凄凉。

看更多沪上老照片,点击下方《上海老照片合集》!
0 阅读:15

醉薇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