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红岩》作者罗广斌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3楼一跃而下。
据知情人士透露,他曾在自杀前经历了六天五夜的折磨。若非走投无路,恐怕也不会选择跳楼。
但不知为何,罗广斌的妻子始终坚称他是被奸人所害。无奈迫于特殊年代的压力,这个谜团一直都没有解开。
直到14年后,罗广斌的死因才真正大白于天下。
那么,当年的他究竟经历了什么?看似自杀的背后,是否还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文革风暴中的陨落
那个夏天,北京的街头巷尾贴满了大字报。其中有不少部分是对罗广斌的批判与攻击。
罗广斌感到深深的困惑与痛苦,但他始终相信终有一天真相大白。
1967年2月的一个寒冷的夜晚,一群红卫兵闯入罗广斌的家中。他们粗暴地将罗广斌从温暖的被窝里拖出来,推搡着带离家门。
罗广斌的妻子哭喊着想要阻拦,却被几个女红卫兵死死摁住。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丈夫被带走,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有目击者称,事发当晚听到了打斗声和呼救声。但这些证词在官方调查中都被忽略了。罗广斌的遗体也未经过正常的法医鉴定就匆匆火化。
在当初加入共产党的时候,罗广斌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被打为阶级敌人。
从革命者到被批斗者
1938年,年仅15岁的罗广斌毅然决然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
1948年,罗广斌在重庆从事地下工作时不幸被捕。他被关押在臭名昭著的渣滓洞集中营。
在这个人间地狱里,罗广斌尝尽了酷刑的滋味。电刑、老虎凳、水牢......每一种折磨都能把人的意志摧毁。
国民党不断威逼利诱罗广斌,试图说服罗广斌加入他们。罗广斌的哥哥也亲自“邀请”弟弟加入国民党,但罗广斌一口咬定,自己绝不会背叛。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罗广斌也没有放弃希望。他在狱中秘密组织难友学习、讨论,坚持革命斗争。
1949年初,国民党政权即将覆灭。为了铲除共产党员,国民党当局准备对关押的共产党员进行大屠杀。在生死一线之际,罗广斌和难友们策划了一次越狱行动。
通过巧妙的计划,罗广斌成功带领一批难友突破重重关卡,成功逃出生天。这次越狱不仅保全了革命力量,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新中国成立后,罗广斌先是从事青年工作,但他内心始终有一个文学梦。他想要通过文字,将自己和战友们的革命经历记录下来,传递给更多人。
就这样,罗广斌开始尝试创作短篇小说和散文。他的作品多以革命斗争为主题,文笔朴实有力,充满激情。
他的文章很快得到了不少人的喜爱,很多人从他的故事中得到了共鸣。在身边人的劝说下,他决定将狱中的那段生活写下来。
就这样,罗广斌完成了长篇小说《红岩》。这部小说以重庆地下党的斗争为背景,塑造了许多鲜活的革命英雄形象,其中就包括了以江竹筠为原型的江姐。
《红岩》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巨大反响。它不仅成为畅销书,还被改编成电影、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小说中的人物如江姐、许云峰等,成为了几代中国人心中的英雄偶像。
但也就是这本书,将罗广斌推向了死亡。
十四年追寻:妻子揭开真相
罗广斌的离世对妻子杨益言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她并没有被悲伤击垮,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开始了漫长的寻求真相之路。
这一次,她的请求得到了重视。有关部门组织了专门的调查组,对罗广斌的死亡案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
经过长达数月的调查,真相终于浮出水面。调查结果证实,罗广斌并非自杀,而是被害致死。
虽然真相大白,但这起案件仍留下了遗憾。由于时间久远,能找到的证据有限,凶手的身份一直没能被挖出来。
红岩精神与时代悲剧
《红岩》塑造的革命精神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小说中江姐、许云峰等人物的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成为了许多人学习的榜样。
然而,讽刺的是,《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却在文革中遭遇了与小说主人公截然不同的命运。
罗广斌的好友、作家老舍也在文革初期自沉于北京太平湖。这些悲剧性的命运,成为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缩影。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红岩》及其作者罗广斌的历史地位。
《红岩》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文学成就,更在于它忠实记录了一段重要的革命历史。
而罗广斌的人生轨迹,从革命者到作家,再到文革中的受害者,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当代中国史。
尽管罗广斌的人生充满坎坷,但他通过《红岩》所传达的革命精神仍然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
参考链接
亲身经历《红岩》的他走了,解开小说背后的故事 人民日报
重庆,血色黎明 新民周刊
《红岩》作者罗广斌的故事——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