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讶的是,二战时期的德国整体军备生产(包括武器和弹药),在战争第二年里几乎没有增加,而苏联和英国的军备生产差不多翻了一番,美国则增产了三倍。
另外,德国人能够实现增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弹药产量的严重削减,这种削减在1941年8月给东线德军的作战行动造成了影响,对当年秋季和1941年至1942年冬季的影响则更加严重。
即便在德国人积极寻求增产的领域,比如如坦克,他们取得的成果也不太显著,1940年里,德国的坦克平均月产量不到200辆(含各种型号),而在1941年第一季度,各工厂也只生产了700多辆。
造成产量日趋下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人力、原材料、专用机床的习惯性短缺,以及纳粹政权无可救药的错综复杂性,还有这个政权体系效率低下、缺乏统一规划、腐败、扼杀竞争的特征。
但潜在原因可能很简单——军方领导层相信手头现有力量和库存武器弹药足以成功实施对苏战争,因此“额外的生产努力被视为多余,加之时间仓促,这种努力也毫无意义”。
实际上,德国领导层从未考虑过付出最大程度的努力——与敌人的潜力相符的那种努力——因为他们认为现有力量足以在几周内粉碎苏联的军事潜力。
正如约德尔将军所说的那样,东部的作战行动能够以现有力量和武器“轻松遂行”,因而并不需要付出特别的努力。
如果说最高统帅部这种满不在乎的态度给军备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那么,德国在法国战败之后采取的不连贯的军工政策也对其生产造成了破坏,这些政策的主要特点是把生产重心从陆军装备转向空军和海军装备。
1941年6月11日,“巴巴罗萨”行动发起前不到两周,希特勒签署了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呈交给他的第32号元首令,指令开头处傲慢地写道:“消灭苏联武装力量后,德国和意大利将在军事上主导欧洲大陆……”
这道指令随后称“主要工业努力会正式转向海军和空军”。希特勒和陆军总司令部都没有质疑过这项决定。
即便通过这番粗略的分析也能看出,在1940年7月到1941年6月这段关键时期,希特勒和他的军方人员都不打算为迫在眉睫的东部战争(实施这场战争的重任由陆军承担)赋予其应得的优先权。
海因茨·马根海姆对此评论道:这种短视和狂妄的结果是,东线德军于1941年6月22日跨过苏德边界时,他们的反坦克武器、野战火炮和步兵炮“缺得惊人”,严重影响到步兵所能得到的火力支援。
大约有84个步兵师和数个摩托化步兵师配备各种型号的外国车辆(主要是法国产的汽车),并以缴获的武器为反坦克部队提供部分装备。装甲力量投入战斗时使用了数百辆过时的坦克,以及大量由捷克制造的装甲战车。
虽说以上这些和其他类型外国装备的性能水平并非全部低于德制武器装备,但它们至少给德国陆军的装备体系增添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多样性”,导致弹药、零配件、维修方面早已存在的挑战更趋复杂。
可如果不使用缴获的武器,德国人便几乎无法装备于1941年经过扩充的陆军,将之用于希特勒的东方战争。
实际上,陆军总司令部早在1940年夏季就认识到,缴获武器、车辆和其他装备的库存对东部军队的展开是个“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
德国军队在西方赢得胜利与发动“巴巴罗萨”行动之间的一年内,德国军事领导层对其武装部队的质量进行了重大改良。
但不可避免的是,他们为对苏战争集结的战斗序列并不比1940年用于西方战局的军力更强大。
此外,为对苏战争拼凑出的武器、车辆、装备的表明,“希特勒的东线军队更像一座七拼八凑、完全不协调的建筑,而不是战后文学著作经常描绘的那种强大的、为特定目标制造的、装备统一的战争机器”。
事后看来,造成这种看似无法理解的情况的直接原因是德国的军事文化,经过近两年持续不断的胜利后,德国人放弃了其专业举止,对未来的东方对手莫名其妙地表现出太少的好奇心和关注。
德国将领对“巴巴罗萨”的态度印证了这种观点,这提醒着后世的我们:“为何必须在打开地狱之门的大锁前精心策划、深入研究战争。“
骄兵必败[点赞]
至今还有人认为“巴巴罗萨”计划很完美,其主要修订者之一的保卢斯水平很高。[横脸笑]然而他们连对计划原文通读一遍的兴趣都没有。[吃瓜]
写的蛮中肯的,德国确实并不是那么强大,事后英美为了证明自己很厉害!所以在战后拼命把德国描述的武功天下第一!德国的真实情况是98k一直用到战争结束!打法国是2号坦克是主力!150榴弹炮是标准装备,同期美,英155,苏联152,打苏联要用4号去对付T34更别提还有重型的斯大林,直到打不动了才弄了个虎式!东线吃了败仗后重装备补充基本靠祈祷!
也不去看看大洋彼岸的美国会不会坐等他成气候, 军事行动应该在敌人意料之外而不是意料之中,美国以为德国会和苏联火拼我就偏不要,还要拉苏联一起瓜分世界
巴巴罗萨刚开始时候,德国人以为苏联现有200个师,最多能够再动员300个师。实际上刚开战苏联有300个师,到41年年底反而有了820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