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迪威的日记中,他记下了一个名字:刘斐。
史迪威对刘斐的评价是:
“邋遢鬼、美少年,一个苍白、需要理发的家伙。”
“严于律己,非常严于律己。他从不出格,总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谋士,总是在沉思。想出一个又一个精确而深邃的观点。他无所不知,其他人则一无所知。”
“他是中国军事智囊中的绝顶人物,一位杰出的分析家。”
“他有闪光的思想。”
刘斐将军
时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军令部副部长的刘斐在1942年9月对史迪威讲了中国军事当局做事不能像史迪威认为的那样爽快的原因。
“中国目前的目标是:
1.维护现状。
2.调整布局和建立第二条预防防线。
3.准备反攻。
“中国军队不能进攻。他们没有飞机和火炮。如果中方进攻,被刺激了的日军可向中国调入5~10个师和300~500架飞机,将中国军队打败。那就万事皆休了。”
“中国人将等待到国际形势发生有利变化,那时即使他们被击败了情况也不会太糟。”
“共产党人很让人感到害怕。中国北方49个军1/3的兵力不得不准备对付他们,他们有可能跑到中央政府军的后面发动进攻。而国军不能渡过黄河,因为一旦渡河,日本人和红军将从前后向他们开火。”
刘斐对他信赖的史迪威披露了自己的战争新观点:日本人占领着广州是一个点。他们已经控制了海,因此我们无法进攻他们。
日本人占领着长江是一条线。他们有舰船和飞机,因此我们不能切断它。
日本人占领着华北是一个面,扩展开来,我们也无法进攻。
进攻缅甸只有在三个条件下方可进行,即:
1.中国战线两边都很平静。
2.中国战线两边都很活跃。
3.中国战线上只有数点活跃。
当国际形势有利时,中国将适时发动进攻。当日本人在别处被大量牵制住时中国军方才会如此做。
如果想中国军采取积极的态度进攻缅甸,就得通过物资的刺激让他们活跃起来;通过重新武装使他们强大起来;用太平洋上的胜利把他们调动起来。
这就是刘斐传递给史迪威的有价值的信息,而史迪威将军重返缅甸的欲望是如此的强烈且不可遏止,他打定了主意,在武装了中国驻印军后,就会很快把注意力转移过一部分来,把滇西的中国军变成另一只击打日本人胸部的铁拳。
很快,结果出来了,美国决定给蒋介石政府十二个军的美械装备,首批拟定装备的军队,大多在云南。
根据宋希濂将军回忆:
实施美械装备的部队计为:第2军、第5军、第6军、第8军、第13军、第18军、第53军、第54军、第71军、第73军、第74军、第94军。
每军成立一个榴弹炮营,每营配备105毫米的榴弹炮十二门;
每师成立一个山炮营,每营配备75毫米的山炮二十门;
每个步兵团成立一个战车防御炮连,配备战车防御炮四门;
每个步兵营成立一个追击炮排,配备“八一”迫击炮两门,一个火箭排,配备“巴祖卡”式火箭筒两具,一个重机枪连,配备重机枪六挺;每个步兵连配有轻机枪九挺,“汤姆森”冲锋枪十八支,“六○”迫击炮六门及火焰喷射器一个。
军部和师部都配备设备完善的野战医院一所。
自军师至每个营连都配有完整的通讯设备,包括有线电话和无线电报话两用机等。
其它项目还包括工兵器材和运输工具等等。
关于这些美械装备如何配发到部队,何应钦的军政部和美国人方面有过一番相当尖锐的争执。
军政部方面说,所有中国军队的装备和发交的方法,是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美国应将全部装备交由军政部处理。
美国方面则说,装备直接配发部队,能使之早日完成训练,准备反攻。军政部效率低,会影响部队学习使用美制军械的进程。
蒋介石叫停了固执己见的何应钦,他签字同意由美方将美械装备直接送交各军师接收,在接收后将各项装备数量报军政部备查。
1943年5月,中国军方在昆明设立了“军事委员会驻滇干部训练团”,将部队副团长以下,排以上的干部分批培训。
干训团的地址设在昆明的北校场营房内,先后举办过步兵训练班、炮兵训练班、士兵训练班、通讯训练班、参谋训练班。
步兵班和参谋班设在昆明十数公里外的干海子,其它班都设在北校场。
炮兵训练班是每个军的炮兵营每一名官兵都必须参加的。
训练时间除炮兵外,一般均为六个星期。依据当时的交通条件,每个班队报到满一百人即开始训练,六星期满即结束。
通过这样的方式,在1943~1944年两年中先后训练了约一万人,其中有部分士兵。
在中国境内实施美械装备的十二个军的军、师、团干部,先到昆明干训团报到,然后一批批搭乘飞机到印度的列多,再乘火车赶往兰姆伽,在那里训练的时间也是六星期。
兰姆伽、昆明、大理等地的训练班几乎都是美国人执教,管理任务由中国人负责。
装备直接到士兵手上,不然就成了美金了💲
哪有这么多装备,除了几个主力师,其他基本都是样子货
有了美国援助,豫湘桂会战,一溃千里
根本没真多,74军派专人去桂林,只去回中2把汤姆逊。和几十发子弹。美式装备大部分是45年和抗战后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