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唐钟声(二一)唐穆宗李恒嫔妃子嗣众多,为什么独独缺了皇后?

惊心鸟 2025-02-03 02:37:04

唐穆宗李恒是唐朝中晚期有名的昏君,其在历史上的评价基地,甚至被认为是唐朝国力衰败不可挽回的开始。李恒虽然只当了区区思念是的皇帝,在三十岁就因为服用丹药中毒而亡,但却留下了众多的子嗣和嫔妃。有趣的是,历史上李恒的儿子中又三位先后当了皇帝,而她们母亲都被追封为皇后,可李恒在位时却没有立任何一个嫔妃为皇后。这种情况延续了其父唐宪宗李纯执政时期不立皇后的政治格局,也引起了很多后世历史学者的议论。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唐穆宗李恒没有立皇后,其原因是否与唐宪宗李纯相同呢?

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唐宪宗李纯没立皇后是引起了各种争议的。按照李纯自己的说法,是因为后宫美女太多,立皇后影响他享受生活。当然,从当时历史文献上看,这完全是托词。与贪图享乐的唐穆宗李恒不同,李纯算是唐朝中晚期比较勤勉的皇帝了。他在位期间还是做了一些拨乱反正的事情,尤其是在平定各地藩镇的叛乱上有着耀眼的战绩,创造出了被后世称之为“元和中兴”的大好局面。如果李纯真如他自己所说沉迷于美女,又如何能在混乱的中晚唐时代作出如此功绩呢?所以他的这些托词是不可信的。

前文分析过,唐宪宗李纯没有立皇后,是因为他的嫡妻郭氏太过强势,可能威胁到皇位的传承。郭氏仪仗着家族势力,暗中影响朝廷的政治变革,遭到了李纯的猜忌。但郭氏毕竟是名将郭子仪的孙女,郭暧和升平公主的女儿,郭家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各地藩镇军阀中有三分之一是郭子仪的旧部,所以李纯统治唐朝也不能缺少了郭家的助力。所以李纯不立郭氏为皇后,却将其立为唯一的贵妃,授予治理后宫的大权。这种操作既避免了郭氏肆意插手朝廷政治,又避免和郭家的矛盾激化,算是比较折中的考虑。

与唐宪宗李纯的情况相似,他的儿子唐穆宗李恒也没有立皇后。按照史书上的说法,李恒给出的理由与李纯是一样的。但李恒与李纯在历史上的名声完全是两个极端,李纯是有名的中兴之主,而李恒则是出了名的昏君。李恒长期沉迷于游乐打猎之中,对美女、马球等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长期荒废朝政,将朝廷政务委托给宦官集团和朝廷大臣。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后世学者极大的批评,也认为是唐朝衰败无可晚会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李恒没有皇后与他的实际行为是相符的,似乎真的是为了享乐而故意不立皇后的。

可是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政局可以发现,这种说法也是不成立的。实际皇后并不是皇帝享乐的最主要的阻碍,以唐朝政治体制而言,立了皇后才能给皇帝怠政带来最好的机会。比如唐高宗李治永徽年间,立了武则天为皇后,将所有朝政都交给武则天代为处理。如此一来,李治以治病的名义名正言顺的怠工休假,虽然引起了不少争议,却也没有耽搁唐朝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让皇后代为处理政务,似乎比将朝廷大权完全下放给宦官和大臣更为合理。为什么唐穆宗李恒不能效仿李治,而是故意把皇后之位悬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唐朝皇后地位的权力说起。皇后的出现是在汉朝时期,被认为是治理后宫最高权力的代表,也能帮助皇帝参赞国家机要。作为一国之母,皇后并不是单纯的皇帝的妻子,也不限于后宫的嫔妃,在朝廷中也是有一定地位的。因此历朝历代对皇后的册立都非常的重视,必须要经过皇室和朝廷两套程序的认证才能合法。在早期的唐朝,皇后不仅仅要管理后宫事务,也经常走到前台处理朝廷事务。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长孙皇后就经常协助李世民处理国家大事,是李世民重要的左膀右臂。

到了唐高宗李治之时,皇后的地位更加的尊崇,被称为天后,于是有了大名鼎鼎的女皇帝武则天。后来唐中宗李睿的皇后韦氏、唐玄宗李隆基的皇后王氏,都曾经在朝廷政务上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可是自从王皇后被废之后,唐玄宗李隆基就没有再立皇后。到了安史之乱后,皇帝们对立皇后都谨慎了许多,而唐宪宗李纯干脆就不立,唐穆宗李恒也有样学样。问题出在哪里?其实有个相当关键的要点,那便是唐朝允许皇后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制度。与后世的后宫不能干政的制度不同,唐朝的皇后是有干预朝廷政务大权的。

当然这个干预朝廷政务的大权仅仅限于皇后本人,其他的嫔妃也好,各宫太后太妃也罢,都是不能插手政治的。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皇后和皇帝发生冲突了,那朝廷大臣该听谁的?从制度上来说,自然是听皇帝的。可皇帝有事情发表不了意见呢,比如像唐顺宗李诵那种中风了的?一旦出现类似的问题,皇帝就容易被皇后和外戚集团裹挟控制,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局面。安史之乱后唐朝局势越来越动荡,中央朝廷也没有了初唐时期一言九鼎的影响力,所以皇帝更加谨慎的避免自己被朝廷中的既得利益集团绑架。

为了防范这种情况,唐玄宗李隆基开始提拔宦官来总领后宫事务,于是有了高力士。后来的皇帝对宦官集团越来越重视,于是有了李辅国、余朝恩等权宦,他们不但干预朝政,出任地方藩镇监军,甚至能代替皇帝处理政务。从根本上看,宦官集团的出现,是皇帝防范以皇后为代表的外戚集团的产物,后来才发展成为制衡朝廷内部宰相官僚集团的机构。也就是说,在唐朝皇帝眼里,皇后和外戚集团是第一防范的对象,而宰相官僚们才是第二。正是处于这种权力架构的思路,再加上郭子仪家族过于强大,所以唐宪宗李纯才不立皇后。

但唐穆宗李恒则不同,他的嫔妃中并没有强大的外戚集团势力。他的嫔妃要么是普通平民出身,甚至有通房丫头、陪嫁宫女之类的,说不上什么大家族。即便她们当了皇后,也不可能形成干预朝政的外戚集团。但李恒与李纯不同,他不是个有理想有作为的皇帝,而是个性情软弱的皇帝。他对繁杂的朝廷政务很厌烦,而是沉迷于游乐、打猎、美女和马球,所以不喜欢在宫中处理政务。按道理说,这种情况立一个皇后代为处理国政是可行的,也没有什么风险。但李恒与别的皇帝不同,他是郭太后及其家族扶持起来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恒没有比较扎实的政治基础,执政全靠母亲的家族来撑腰。如果他立了皇后,那就与郭太后在后宫的地位形成极大的冲突。皇后是可以协助皇帝执政的,但太后不行。如果有了皇后,皇后和太后发生争执,那到底听谁的?郭家好不容易扶持李恒当了皇帝,自然不可能给自己找这个麻烦。如果皇后与朝廷中的势力勾结,或者与宦官集团勾结,郭家处心积虑的到的家族地位和权势,岂不是一夜之间打了水漂?出于郭家势力的考虑,李恒不立皇后是更加利于郭家的人干预朝政,帮他打好执政的基础。

唐朝的皇帝中靠着母族上位的不多,在政治基础上全靠母族的更是凤毛麟角。唐穆宗李恒本来就是昏庸无能的皇帝,想要坐稳皇位必须依靠郭太后家族,所以他对郭太后和郭钊兄弟都非常倚重。这从他对郭太后家族的各种赏赐,和他对郭钊兄弟的各种升官都看得出来。可以说他为了维护郭家在朝廷中的地位,用尽了他能够调动的一切资源。对于阻碍郭家在朝廷地位的皇后位,最好的处置方法只能是悬空,否则就会影响到郭家对朝廷发号施令。这样的情况也是郭太后家族所希望的,所以这个皇后位的悬空成了众望所归的事。

从唐穆宗李恒长庆年间的政治格局看,郭家在朝廷中的地位是非常超然的。他们横跨朝廷和地方,文臣和武将两大领域,靠着家族的人脉关系,成为了朝廷中的第一贵族。李恒如此重视郭家,其实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皇帝位的根基。对于沉迷游乐美色的李恒而言,皇后之位并不重要,只要有利于郭家,怎么安置都行。如果因为皇后的安置引起了郭家地位的动摇,对于他的皇帝位是非常不妥的。即便是他后来又提拔了心腹宦官王守澄、牛党宰相李逢吉等人,但他们的地位都比不上郭家,所以李恒选择以郭家位执政基础,就不能有皇后。当然郭家的存在也制衡了另外两个权力集团,也让长庆年间的长安政局趋于平稳。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