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皇帝并非都是文人出身,也有武将出身的皇帝。
宋朝的皇帝确实比较重视文人,而非武将。在宋朝时期,文人的地位相对较高,武将的地位则相对较低。
文人们通常是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得官职,武将则通常是依靠战功来获得地位。虽然宋朝也有一些著名的武将,但是相对于文人来说,武将的数量较少,地位也较低。
至于皇帝是否出身于文人或武将,不同的皇帝有不同的背景和经历,有些皇帝是出身于文人的,有些则是出身于武将。
宋太祖赵匡胤是出身于武将的,而他的继任者宋仁宗赵祯则是出身于文人的。
赵匡胤
赵匡胤出生于军人世家,其父赵弘殷在后唐时期就掌管禁军。赵匡胤幼年时便打下了扎实的武功基础,领兵多年征战南北。他还有一个盘龙棍,在大宋开国之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陈桥兵变中如何被拥立为帝赵匡胤在后周时期结交了许多有才能的武将和谋士,如“义社十兄弟”和“智囊团”等,这些人为他日后的兵变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后周世宗驾崩,年幼的周恭帝继位,这时赵匡胤自导自演了陈桥兵变。
赵匡胤先和他的弟弟赵匡义、亲信赵普商议好兵变事宜,以兵少为由拒绝出征,并迫使皇太后赋予他最高军权,这使得他在兵变中掌握了更大的权力。
赵匡胤出城后,城中就开始流传点检为天子的传言,而赵匡胤曾用这个方式逼走前一任点检。
当大军行至陈桥驿时,赵匡胤便暗中指使部下在军中散布谣言,让士兵们认为自己将成为新的皇帝。随后,赵匡胤假装喝醉酒,让自己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然后他在半推半就之中接受部下的建议,荣登九五。高呼万岁。
赵匡胤在兵变成功后,迅速掌控了京师,并派遣心腹将领石守信等人开门迎接,确保了兵变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陈桥兵变与宋朝的建立都是赵匡胤的一手策划,只是分先后完成而已。赵匡胤就这样被拥立为帝,建立了宋朝。
赵昀
宋理宗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是宋朝第十四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南宋第五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赵德昭九世孙。初名赵与莒,后改名赵贵诚,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
他原本是宋朝宗室成员,后因过继给宋宁宗而成为皇帝。虽然他的出身并非武将,但在宋朝的军队中拥有一定的声望和影响力。他在位期间,曾经指挥过一些对抗蒙古军队的战斗,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立为宋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宋宁宗死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端平元年(1234年),派兵联蒙灭金。
同年出兵收复三京,但以失败告终,次年(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以宋朝背约为由,全面侵宋,持续四十多年的宋蒙战争爆发。晚年赵昀又沉湎于醉生梦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
景定五年十月丁卯日(1264年11月16日),赵昀在临安去世,在位四十年,享年六十岁。谥号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庙号理宗。葬于永穆陵。
生平有重要事迹贾似道是南宋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在赵昀的支持下,贾似道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整顿财政、加强军队建设、推行“公田法”等。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南宋的国力。
赵昀通过设置“平章军国重事”等职位,将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他还推行“推恩令”,对宗室子弟实行严格的管束,以防止宗室作乱。
赵昀支持推行“贴黄”制度,简化官僚体制,提高行政效率。他还加强了军队建设,推行“义役法”,鼓励人民服兵役,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削弱武将权力,如“杯酒释兵权”解除了节度使对军队的控制,削去了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以及将边镇兵权交由文官掌控等。这些措施防止了将领夺权,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
改革官僚制度,加强了皇权。他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同时设立枢密院管理军事。这些措施使得皇帝在政治决策和军事指挥方面具有更大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