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决雌雄!志在流芳百世的东晋权臣桓温,为何会遗臭万年地被前燕慕容垂击败?

崔浩畅谈历史 2020-07-23 22:57:48

文/崔浩畅谈历史

东晋权臣桓温曾有言:大丈夫,若不能千方百计地流芳百世,也要想方设法地遗臭万年!

虽说此言,不能令人认可,但桓温想在东晋内外成就一番丰功伟业的雄心壮志,却是能从这句豪言中感知到。

从领兵北伐起,谯国孝义之士桓温,既开始了率领汉民族精锐部队,与北方少数民族强豪们争强夺胜、解救北方汉民的大义复国之举,又开始了与东晋司马皇室(以司马昱为代表)和世家大族们明争暗斗、争权夺利的龌龊博弈之行。

想学曹操、司马昭的东晋权臣桓温

公元354年,东晋桓温率军四万北伐前秦,终因粮草不济而先胜后败,不久,桓温被东晋朝廷晋升为征讨大都督、并都督司隶、冀州诸军事。

公元356年,桓温北伐洛阳,击败姚襄、逼降周成后,晋军成功收复故都洛阳,后通过洛阳的得而复失,桓温威逼东晋朝廷晋封他为南郡公、大司马、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假黄钺,至此,桓温成为了东晋的最高权臣。

公元365年,洛阳沦陷于前燕主政大臣慕容恪(kè)的进攻中,桓温第二次北伐的成果沦为泡影。

同时,出身于高平的东晋重臣子孙郗(xī)超,从皇族司马昱阵营离开,加入了桓温阵营,而郗超的父亲郗愔(yīn)则继续为司马昱效力,这意味着什么呢?

1.前燕贤臣慕容恪身死,桓温趁机筹谋北伐前燕

公元367年,前燕权臣慕容恪病死,贤臣慕容垂被架空,前燕国政,被昏庸皇帝慕容暐(wěi)、佞臣慕容评把持,眼见北方敌国之贤臣一死一罢,庸主佞臣却当道,深感机不可失的桓温开始筹谋着趁机北伐前燕,收复北方失地,恢复晋朝江山。

壮年早逝的前燕主政贤臣慕容恪

为此,桓温需要进一步集中兵权、统合实力,以便提升北伐成功的可能性。

不久,东晋的东线统帅(即身兼徐州、兖州刺史,都督徐、兖、青、幽四州诸军事的)庾(yǔ)希被桓温弹劾,随后被朝廷罢免。

不得已,司马昱只好别有用心地选拔郗超的父亲郗愔担任东线统帅,想继续玩扶持东线统帅、与西线桓温分庭抗礼、保持两派平衡、自己及皇族从中斡旋谋生的把戏。

桓温的国内对手-东晋皇族司马昱

同时,桓温则开始拉拢世家大族的子弟们为自己效力,如琅琊王氏的王珣(xún)、太原王氏的王坦之都先后加入桓温幕府。

公元369年初,桓温命令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东线统帅郗愔进行北伐前燕的作战准备。

以上三位重臣中,桓冲是桓温的弟弟,自不必说肯定对桓温言听计从。

袁真统兵屯驻于寿春,但非桓温嫡系,他对桓温表面遵从、实则自行其是,此人在关键时刻是个变数。

郗愔是王羲之的妻弟,是京口北府军的统领,北府军是郗愔父亲郗鉴收揽数十万北方流民后,经过精挑细选、严格训练,千锤百炼出来的一支精锐部队,也是桓温非常感兴趣的部队(桓温常说:京口酒可饮、兵可用)。

鉴于前几次北伐战争中,东晋东线的将帅们(褚裒(póu)、殷浩、谢万等)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军队,皆战斗得损兵折将、败军辱国,因此桓温命令袁真、郗愔准备再次北伐,其本意就是想让这两位潜在政敌以前人为鉴,识清自己的作战能力短板,知难而退地让出兵权给自己。

不料,袁真接令后,随即整顿兵马、训练军队,准备出征。

而郗愔,也向桓温写信,表示自己要立刻率徐州、兖州军北上,与桓公同心协力北伐、报效朝廷。

当时,郗超作为桓温的参军近臣,最先收到父亲的书信,他在阅读后大为震惊。

随即,熟悉桓温坑害东线统帅套路的郗超,为保护父亲,便将父亲的信撕毁,并以老爹的名义重新写了封信,信中言自己非将帅之才,又年老体弱,难以承受军旅重压生活,所以想要乞求一处闲地自养,至于徐州、兖州的军队,全归桓公调遣。

如此,事实变为,一方面,桓温见到袁真的行为和架势后,虽然不满,但没有过分苛责袁真,他在筹谋着在战场上,若袁真表现失误,就立刻褫(chǐ)夺其兵权、兼并其部众。

另一方面,在收到郗愔的信后,桓温大喜过望,得到北府军、以为郗愔郗超父子都投靠自己的他,便任命郗愔为冠军将军,领会稽内史,负责给桓温北伐军统筹运输江南的粮食物资。

2.战前庙算,智士郗超献计,桓温一意孤行

在部分地集中军权后,当年四月,兼任徐州、兖州刺史的桓温准备出兵北伐前燕。

本来,郗超认为,桓温只是在喊着北伐的口号来集中全国的军权,没想到桓温竟是真的要挥军北伐。

于是,深知内忧未定、外战必危的郗超劝阻桓温道:“此次北伐,路途艰险遥远,可汴河水较浅,运输军用物资的河道可能不顺畅,有自然中断或被敌军切断等导致北伐大军断粮的可能。因此,桓公,还是暂时先不要北伐吧。”

为桓温出谋划策的入幕之宾郗超

可惜,桓温北伐,一是想收复西晋的失地,收买天下人心、光宗耀祖、流芳百世,二是想借北伐实现建功立业、进而给自己加九锡、助自己谋朝篡位的目的,所以,桓温一意孤行,不听郗超劝阻。

见桓温仍要北伐,郗超只好随军帮助桓温。

当时的天下大势是,北方后赵、冉魏灭亡后,氐(dī)族枭雄苻健割据关中建立秦国,史称前秦,当时的秦国,继任的暴君苻生已被英明博大的苻坚杀掉,苻坚自称秦国天王,由贤臣王猛辅佐着主持国内大政,如此,前秦国内呈现出豪强被打击、百姓安居乐业、国力蒸蒸日上的有利发展趋势;

而鲜卑族攻占华北、黄河下游地区,皇帝慕容儁(jùn)死后,宗室慕容恪主持国政,他与弟弟慕容垂精诚合作,继续攻城略地、将燕国发扬光大,史称前燕,可惜,在其后君主慕容暐和佞臣慕容评的荒唐主政下,前燕国呈现盛极而衰、江河日下的不利态势。

正因为如此,桓温要避实击虚,不去进攻变强的前秦,转而进攻势弱的前燕。

可事实上,前燕真的会不堪一击吗?

不久,桓温统率连绵数百里的舰船,载着五万北伐军沿长江出发,随后由淮河、泗水的一路支流逆流而上。

然而,晋军行进到金乡时,当地正闹旱灾。

桓温见大旱之下,天然河流干涸,很难再通过船只在河流中大规模运兵运粮,于是他派毛穆之率数万军民开凿了一条三百里的运河。

桓温开凿运河的目的是,先将微山湖和大汶河的水通过运河引入清水河,继而从清水河开挖到黄河。

开凿好运河后,桓温就能统领东晋连绵数百里的军队乘船沿长江、淮水、泗水、清水北上,直达黄河沿岸,同时粮食、装备等军用物资也可通过船只在以上河流中北上运输,保证北伐军队军资供应源源不断。

然而,即使桓温做出如此切实的准备,忧心忡忡的郗超还是再次向桓温建言道:“明公虽然开凿出清水河,保障了进军和运输粮食的河道畅通,不过在我看来,我军后勤粮食的运输还是难以保障万全,如果燕国军队坚守不出、避免与我军正面交战,同时派精锐骑兵包抄袭击我军后勤部队,如果我军在河道中逆水向北、向西运输粮食时河道干枯无法行进大船,如果后方基地的粮食减产或出现较大损失的变故,那么我军的粮食供应,极有可能会出问题,请明公三思,后方军粮问题不解决好,我军的北伐形势还是堪忧啊。”

桓温见郗超一直强调后方粮食的运输和保障问题,便不耐烦地说道:“北伐军、后勤部队北进的河道已开通,且畅通无阻,从大后方运输粮食到前线的事,你就不用太在意了,还是多思考下怎么对付燕军吧。”

郗超见桓温还是一意孤行,没理解自己担忧的真实意图,便补救性地向桓温提出了北伐的两种进军建议:“明公,在下向您提供两种进兵方略,敬请明公思之。第一种,建议明公率全部军队渡过黄河,向前一鼓作气地直接进攻燕国的都城邺城。假如燕军弃守都城,再胆小如鼠地狼狈逃回辽东,那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占邺城、吞并河北、北伐建功;如果燕军坚守邺城,那我军就将邺城周边的粮田收割殆尽,以燕国粮食补充为我军军粮,这样我军的后勤可暂时无忧。

第二种,如果明公觉得第一种建议太过激进、过于冒险。那我建议明公可以率北伐军在黄河、济水一带屯田练兵,同时严密防守、确保运粮河道的畅通,等我军通过就地屯田产粮和运输后方粮食到前线等方式,积攒到足够的粮食、后勤供应确实无忧时,应该会是明年夏季吧,到时明公再北伐燕国,相信会顺利许多。此建议虽然保守耗时,但能增大明公北伐成功的可能性。

如果明公对这两种建议都不采纳,又没有什么好的补救方略,就统领连绵百里的大军北上伐燕,那我军前进攻敌就不能速战速胜,撤退则必会出现战术疏忽、粮草匮乏等问题,同时,敌人也会顺应这种形势与我军周旋,若到了秋冬季节,北方较为寒冷,而我军将士防寒冬装很少,恐怕到时我军所忧虑的,就不仅仅是将士缺粮、天气寒冷等兵败隐患了。敬请明公详思之。”

郗超的建议中,无论是争取速战,抢夺燕国邺城周边的粮食支持北伐;还是争取缓战,在黄河、济水之间屯田一年储积粮食、同时从后方向桓温驻地运粮,支持北伐。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让桓温以敌人的粮食和自己屯田生产的粮食为主要进军依托,不要过分依赖南北运粮河道的畅通和东晋大后方的粮食。

从第二次北伐结束到如今,桓温已在东晋大后方积攒了充足的粮食,此次北伐,他又在东线组织开凿了运河,打通了东部从南到北的粮食水运河道,所以桓温想当然地认为从大后方直接沿河道运粮到前线,是没有问题的。

真的没有问题吗?

3.北伐前期,桓温军横扫千军势如破竹

当年六月,桓温开始了北伐,在前两个月中,桓温派建威将军檀玄率军在湖陆(今山东鱼台)击败并擒获前燕宁东将军慕容忠;

为扭转不利局势,前燕皇帝任命下邳王慕容厉为征讨大都督,慕容厉率领两万步骑混编部队抵御桓温,却在黄墟(今河南开封以东)被桓温军杀得全军覆没,慕容厉狼狈逃窜仅以身免。

不久,在邓遐、朱序的率领下,桓温的前锋军在林渚(今河南新郑)击败了敌将傅颜率领的前燕军;

眼见诸多皇族亲自作战也竞相败亡,前燕高平太守徐翻遂见风使舵地向桓温军投降。

可以说,北伐前期,桓温军确实横扫千军势如破竹!

桓温第三次北伐作战形势图(一)

眼见桓温军所向无敌危害甚大,不得已,前燕皇帝慕容暐一方面派乐安王慕容臧率军抵御桓温;另一方面,在慕容臧抗敌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他又派散骑常侍李凤出使前秦,请求秦国能派出援军助前燕抵御桓温。

七月,前燕的兖州刺史孙元发动兵变,响应桓温的北伐,进至武阳(今山东莘(shēn)县)的桓温赶紧率军接应,随后抵达枋头(今河南浚(xùn)县)。

枋头距离燕国国都邺城不过二百多里,同时,桓温的后勤补给线,也从东线诸河流,转到了西线诸河流。

这意味着什么呢?

郗超对晋军水运粮道有可能不通畅的担忧,会成真吗?

4.北伐中期,前燕、前秦应对桓温的策略

当听说晋军进军至枋头、威逼邺都的消息时,前燕统治者大为震惊,皇帝慕容暐和掌握实权的太傅慕容评,在仔细商量后,打算放弃都城邺城,向东北逃回前燕龙兴之地和龙(今辽宁朝阳)。

眼见鲜卑人的北迁“靖康之耻”就要发生,前燕吴王慕容垂挽狂澜于既倒地挺身而出道:“先皇创业不易,新都岂可轻易弃之?陛下,请命臣率军抵御桓温,如果臣作战不胜,我们再北迁也不晚!”

慕容垂,原名慕容霸,是前燕国主慕容皝(huàng)第五子,为人聪明睿智,拥有高超的政治、军事才能,后继的前燕皇帝慕容儁、太原王慕容恪都认可他的才干。

文武双全、军事才华横溢的慕容垂

尤其是慕容恪,前燕皇帝慕容儁死后,慕容恪担任主政大臣,他重用弟弟慕容垂,任命慕容垂总督燕国南面军事,随后兄弟俩精诚合作,将前燕版图开拓至最大。

眼见前燕在两兄弟的统治下日益壮大威慑四方,可惜,天不假年,慕容恪英年早逝。

慕容恪死后,太后、慕容暐都不听慕容恪临死前强力推荐慕容垂的良言,执意将慕容垂架空雪藏,反而重用佞臣慕容评。

如此,在前燕贤臣被冷落架空、佞臣被重用滥用的可悲形势下,前燕朝政紊乱,国力大为削弱,也因为这样,虎狼之臣桓温才想要趁虚而入北伐燕国。

到了此刻,慕容暐见慕容垂说得有理,不想狼狈北逃的他,便将就性地任命慕容垂为南讨大都督,令他带领征南将军、范阳王慕容德,率五万燕军抵抗桓温军。

此后,慕容垂又上表,请求皇帝令黄门侍郎封孚、左长史申胤、尚书郎悉罗腾等贤臣随军对抗桓温,为了保全身家权势,慕容暐均死马当活马医地表示赞同。

不久,为确保万无一失,慕容暐又派散骑常侍乐嵩再次向前秦求援,并提出,如果秦国成功援救燕国,燕国就将虎牢关以西领土割让给秦国。

当时的前秦天王苻坚在见到燕国使臣、得知救援收益后,便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

群臣都认为,桓温第一次北伐秦国时,曾长驱直入到秦国腹地灞上,可当时燕国没有发一兵一卒前来救援;此次桓温北伐燕国,秦国凭什么要救它?再者,燕国没向秦国称臣纳贡,秦国救援燕国,实在是师出无名。

胸怀博大的前秦天王苻坚

不过,在众臣们对燕国幸灾乐祸时,只有王猛闭口不言,并向苻坚使眼色,苻坚立刻心领神会,他解散朝会,想私下与王猛沟通。

群臣退下后,王猛深谋远虑地劝说苻坚道:“大王,燕国虽然表面上强大,但掌握大权、主持国政的慕容评却昏庸无能,不是桓温的对手。如果桓温北伐燕国,成功占据山东(崤山以东)之地,夺回洛阳,降服幽州、冀州的精兵猛将,获得豫州、并州的粮食,再屯兵于崤山、渑池,继而准备西征我国,若真到那时,您如何抵挡桓温的强大攻势?

对我们来说,唇亡则齿寒;对桓温来说,胜敌而益强。

所以在下建议您先与燕国联合,共同夹击桓温,同时坐山观虎斗、随机应变地攻敌,待桓温军与燕军尽皆损失惨重,桓温撤回晋国后,我们再趁燕国实力大损、积弊丛生时,出其不意地进攻燕国,到时燕国被我国吞并的可能极大,这不是挺不错的嘛。”

类似诸葛亮的前秦贤相王猛

苻坚听完王猛的远见卓识,颇觉有理可行,便接受前燕的割地请求,派将军苟池、洛州刺史邓羌率两万军队前往颍川(今河南许昌),做出救援前燕但不直接进攻桓温军的骑墙态势。

如此,北方战场的形势发展,便取决于东晋权臣桓温与前燕名将慕容垂的主力对决。

在此危难之际,前燕大臣申胤却淡定地说道:“桓温军看起来势如破竹无人能挡,但他的节节胜利,正是晋朝臣子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他们一定会暗中使绊子,破坏桓温的此次北伐。同时,桓温虽然凭借着人多势众而骄横强悍,但其人为保住自身实力遂害怕冒险应变,所以桓温军明明已孤军深入,却不用速战速决的战术,去争取可能的胜利机会,反而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术,长此以往,如果桓温军的后勤补给出现了问题,那他必将不战自溃,这是必然的。”

申胤的评判确实一针见血、洞若观火,与郗超之见解不约而同,由此可见,桓温此次北伐确实隐忧重重、败端百伏,同时也证明慕容垂确实慧眼识才、举荐得人。

那么,王猛的高见、申胤的预言会成真吗?

5.狭路相逢智勇者胜,桓温、慕容垂一决雌雄

当时,桓温是南方东晋的枭雄,慕容垂是北方前燕的英雄。

南北双雄对决初期,慕容垂率军从邺城南下,他以悉罗腾所率军队为前锋部队,迎击桓温军主力,另派慕容德率一万轻骑兵掩袭桓温军侧后方的运粮通道。

面对慕容垂一正一奇的钳形攻势,深感棋逢对手的桓温,则针锋相对地派燕国降将段思率军为向导部队,引导晋军迎击燕军,同时桓温令豫州刺史袁真率领豫州军突破谯郡(今亳县)、梁国(今河南商丘县),开通石门水道,确保晋军从涡(guō)河北进黄河、继而接应至桓温军的粮道畅通。

可惜,悉罗腾的前锋在慕容垂的指挥下,先打击晋军的向导,将段思军击败,并生擒段思;

紧接着,桓温很不甘心地又派后赵降将李述率军继续带领晋军主力北进。

这次,悉罗腾与燕国虎贲中郎将染干津精诚合作,再将李述击杀!

于是,连败两场、丧失引导者的晋军顿时对河北地形陌生起来,晋军的气势和攻势都减弱不少;

九月,慕容垂派出的一万慕容德军,前燕兰台侍御史刘当率领的五千骑兵,都已掩袭至石门,他们的目的就是攻下石门(今河南荥阳北)、断绝桓温军的水上运粮通道;

与此同时,燕国豫州刺史李邽也率领五千精兵,准备袭扰桓温接运涡河的陆上运粮要道。

慕容德派慕容宙率领一千骑兵为先锋军,慕容宙在遇到晋军前,曾这样评价道:“晋军轻猛剽悍,在陷入敌阵包围后比较怯懦,在敌人撤退时比较勇猛善战,我们可用诱敌深入、埋设伏兵、伏兵出击、包围围歼的战术歼灭晋军。”

于是,慕容宙在安排八百骑兵埋伏在险要之地后,他亲自率领二百骑兵向晋军挑战,尚未与晋军交手,慕容宙就向后撤退,意欲引诱晋军至埋伏地。

晋军因为先前的取胜经验,已将燕军的撤退习以为常地视为溃败逃跑,于是晋军迅速追击燕军,却在埋伏地遭到慕容宙军的三面伏击,晋军猝不及防,疯狂逃跑,慕容宙挥军掩杀,晋军死伤惨重。

连续数战,晋军皆失败,桓温深感北伐成功希望很渺茫。

不久,郗超的担忧、申胤的预言果然成真,桓温军后方出现了诸多问题:

首先,北伐军中的豫州刺史袁真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他统军虽然攻克了谯郡、梁国,但却在石门败给了慕容德军,这导致石门失守;

石门是北伐晋军西线水路运粮通道的必经之地,此地失守,远离东线的桓温军很难再从大后方通过河道船只运输粮食到前线,而从陆路千里运粮,则损耗极大,还极为危险,容易被前燕骑兵截夺,如此,晋军面临断粮之危!

紧接着,前燕的李邽军截断了晋军的陆路粮道。

水路、陆路两段后勤粮道尽皆被燕军切断,晋军粮食物资的供应出现如此大的问题,桓温开始焦躁不安、军队也开始因屡战屡败、粮食短缺而战斗力下降。

之后的几次战役,桓温军接连战败颇为狼狈。

桓温第三次北伐作战形势图(二)

十一月四日,桓温军开始缺粮,眼见全军将要饥饿应敌危险万分,又听说秦军来援救燕国、夹击晋军的不利消息,害怕被秦、燕两军前后夹击的桓温,只好下令全军南撤。

可是,北伐时的运兵、运粮水道,已被前燕军队封锁,强硬突破只会腹背受敌损失惨重。

于是,桓温只好命令全军,将北伐时的战船全部焚毁,放弃笨重的铠甲辎重,轻装疾行,准备走陆路南撤。

在撤军途中,桓温命孙元率军据守阳武,又命东燕太守毛穆之都督东燕等四郡诸军事,率军据守东燕(今河南延津),以掩护大军撤退。

随后,桓温正式开始撤退,他率军从东燕、仓垣、陈留等地有序撤退,沿途为了防范己军饮用有可能被燕军投毒的河水招致中毒,桓温强令全军必须凿井取水做饭、饮用,不得取用河水,这大大拖累了全军的撤退速度。

当时,得知桓温撤退后,前燕的众多将领,都踊跃向主将提出要求,想尽快统兵追击桓温军,一雪前耻!

不过,主将慕容垂有不同的见解,他耐心劝阻众将道:“诸位稍安勿躁。此时追击桓温,甚为不妥。为何?十余年前,桓温北伐秦国,在撤退途中由于防备粗疏,导致晋军损失惨重,因此这次北伐撤军,我推断,桓温一定会吸取以前兵败的惨痛教训,严设警备、简拔精锐部队来断后,到时我们迫不及待地去追击,要攻击的却是敌军的精兵强将,且我们还有可能中敌人埋伏,这实在是太危险、太不划算了。

所以我建议众将士们,可以暂缓追击桓温军,为何?因为桓温军如果在撤退初期,没有遭到我们的追击,他们一定会侥幸地以为我军不想追击。到时桓温有很大可能会率领全军昼夜兼程地迅疾向晋国边境附近撤退。到时,我们只需率领数千精锐骑兵和数万马匹,远远地跟在晋军后方,等到桓温军火速逃跑至气衰力竭时,我们再以轮番修整好的精锐骑兵猛攻晋军,一定能将桓温军彻底击败!”

众将听完慕容垂的深思熟虑后,起初他们犹疑不定,对这位长期失势的宗室很不以为然,但在慕容垂苦口婆心且坚定异常的连番劝说下,他们终于表示认可和赞同。

于是,计议已定的慕容垂,优选军中的精兵强将、优质战马,并亲自率领八千最精锐的燕国骑兵、数万匹战马既保持距离、又紧紧跟着桓温军。

至于其他燕军,慕容垂令部将统率,围攻孙元据守的阳武和毛穆之据守的东燕,防止两处敌人阻挠己军追击。

就这样,桓温军跑了七百余里,在追击途中,慕容垂根据对敌军动向的了解,还派慕容德率领后者精选的四千勇猛骑兵,抢先埋伏于襄邑的东涧。

不久,昼夜不息的桓温军撤至襄邑,已彻底人困马乏、将衰士惰。

这时,指挥八千燕军不断换马、追击已久的慕容垂,吩咐轮番修整好的将士们道:“我军可以攻击桓温军了,大家杀呀,为死去的将士们报仇雪恨!”

于是,八千燕军对晋军发动突然袭击!

同时,在襄邑附近埋伏已久的慕容德也突然率军出击,与慕容垂军联合夹击桓温军,五万桓温军经过强行七百多里挖井吃水、长途奔走的体力消耗后,已彻底筋疲力尽,这时遭遇慕容德与慕容垂两军的前后夹击,困窘的他们只有苦苦招架之功,而无反击还手之力。

于是,襄邑之战,成了燕军对晋军单方面的大规模屠杀战!

此战结果,桓温军被燕军斩杀了三万余人,不得已,灰头土脸的桓温只得在敌军砍杀劳累时,率领残军继续向南撤退,直逃至谯郡(今安徽亳县)。

不料,屋漏偏逢连阴雨,前秦将领苟池、邓羌统率的两万援军,本着痛打落水狗、削弱晋国、争抢战功、逼燕国履约割地的意图,也趁机向既逃跑后劳累无力、又战败后灰心丧气的桓温军发起进攻,桓温军虽然奋勇抵抗,但还是身心俱疲、无可奈何地战死了一万多人。

如此,桓温军再次伤亡惨重。

此外,据守阳武抗拒燕军的孙元,也兵败被擒。

最终,桓温率领不足万人的残军浴血拼杀,得以灰头土脸地逃出生天。

当年十二月,桓温终于率领百战余生之残军撤回山阳(今江苏淮安)。

桓温第三次北伐,历时七个多月,终于至此结束。

6.桓温第三次北伐的战略战术反思、总结

桓温第三次北伐,是桓温三次北伐中损失最惨重、失败最彻底的一次北伐,此战,桓温的五万军队损失超过四万,可以说桓温几乎将数年积攒的精兵尽数败光,也彻底丧失了称霸北方、回东晋谋朝篡位的军事威望和政治资本。

桓温第三次北伐惨败,是战略、战术上均部署失策招致惨败的典型,实现了桓温要么大获全胜流芳百世,要么大败亏输遗臭万年的人生理想,虽说不是桓温自愿的。

那么,桓温为何会惨败?慕容垂又为何会大胜呢?

从战略层面来说:

政治战略上,东晋自立国起,就有约束北伐武将和地方藩臣,巩固司马皇室和各门阀大族权势的政治战略,在这种战略的影响下:

忠臣祖逖虽然兢兢业业地北伐建功,但被中央朝廷防范制约后,便抑郁身死;

叛臣王敦虽然野心勃勃地想一家独大、操纵皇室、进而谋朝篡位,但在其他大族和皇室的联合阻挠下,王敦身死兵败;

贤臣陶侃虽然辛辛苦苦地为东晋平叛治国,但在门阀大族和皇室的排挤猜忌下,陶侃也不免与王导等朝中重臣龃龉不断,差点晚节不保……

鉴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忠臣、割据一方之叛臣、贤臣的猜忌、防范和制约,任何想要北伐建功、名垂青史且懂得以史为鉴的英雄豪杰,都会想到只有取代东晋皇室、唯己独尊地称帝建国,才能重新盘整内部诸多利益集团、集中举国实力,继而减少羁绊地成功北伐、流芳百世。

所以,桓温北伐前燕,不是真正要收复北方,不是真的想让汉人百姓免受北方胡人屠戮虐待之苦,更不是为报效东晋朝廷,而是要在开疆拓土的同时,以北伐的名义垄断东晋的全境兵权,然后凭借北伐建立的巨大战功,凭借军权在手、位极人臣的赫赫权势,学曹操、司马昭那样加九锡,为名正言顺地谋朝篡位、取代晋室,打下理直气壮的军功基础。

在这种难以启齿之政治私欲的驱使下,桓温北伐,既有坚定行军、挫败强敌的切实壮举,但也有一建立些许功劳,就想保全功劳而不愿拼命奋战的保全实力之愚举,这种小胜即安、行动坚持求稳、不冒险奋进的用兵作风,给前燕皇帝慕容暐、慕容评为形势所迫,命慕容垂统兵出战、向前秦天王苻坚求得救兵,都提供了类似资敌的可叹机会。

同时东晋内部,皇族司马昱、琅琊王氏的王坦之、陈郡谢氏的谢安、高平郗氏的郗愔,为了维护各自的既得利益,他们都各怀鬼胎地想保持现状,遂明里暗里阻挠桓温的北伐建功和南归夺权,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保持当朝不变,就是在保持自己既得利益不变。

总之,桓温的政治野心催生出的保守北伐行动和勃勃夺权野心,东晋各门阀大族、司马氏皇族为阻止桓温改朝换代而掀起的种种政治暗流,两者之间的冲突、矛盾和明争暗斗,为桓温的北伐,蒙上了一层不祥的阴影。

反观前燕,虽说皇帝慕容暐年幼、重臣慕容评昏庸,国内政治战略不明、用人不当、朝政紊乱,致使桓温在北伐初期连番挫败燕将、燕官,但在桓温伐燕、国难当头的危急情势下,慕容暐、慕容评还是愿意将五万精兵交给政敌慕容垂,令慕容垂抵御桓温,这种国难时同舟共济、用贤退敌的政治举动还是颇为可取的,实乃亡羊补牢之智举。

这样一来,本国国内的各方势力阻挠,自己的保全实力、予敌良机,敌国的择贤抗敌、严阵以待,种种不利因素叠加起来,桓温北伐的政治战略,已濒临失败。

军事战略上,桓温此次北伐前,并没有彻底掌控东晋国内的全部兵权,打算作为重要偏师的袁真军,并不是桓温的嫡系部队,该军未必能全心全力为桓温奋战,这是第一隐患;

北伐开始时,桓温既不采纳郗超的弃舟登陆、急攻邺城、夺敌粮食之计,也不采纳郗超的控漕缓战、调粮屯田、养精蓄锐之计,对于郗超提出的秋冬漕运时断时续、粮草可能短缺,晋军军装太薄、不利于在寒冷环境中作战等诸多危机,桓温也没有太放在心上,这是第二隐患;

桓温率军从高平郡渡过济水、沿着黄河想直接进攻燕国都城邺城,可在燕国叛将孙元的起兵响应下,桓温又保守地进军至枋头,之后,桓温继续谨慎地统兵在黄河沿岸逡巡、不敢北进,这种首鼠两端的行为,既白白消耗晋军来之不易的粮草,又不能创造实质性的巨大战功,还给前燕、前秦以从容调兵遣将,阻击桓温军的时间,这是第三隐患;

桓温军若离开船只,就是只擅长水战和攻城、不擅长野战的步军,与前秦、前燕擅长野战冲锋的大规模骑兵对抗,会处于不利态势,这是第四隐患。

而在一定的条件下,诸多隐患就会变成败军祸国的导火索。

与慕容垂对敌后,桓温军连战连败士气低落。这时,第一个隐患爆发,袁真的豫州军要么没有全力作战,要么确实实力不强,最终无法攻克石门,无法确保桓温军的西线粮道保持通畅,如此第二个隐患也跟着爆发,粮道不通畅、秋冬季节寒冷等不利情势到来,与燕军僵持日久的桓温开始军粮不济、军装不厚,这样,晋军有忍饥挨饿、饥寒交迫的哗变崩溃之危。

为了尽快摆脱危机,桓温只好率军烧船步行南撤,这时第三隐患爆发,晋军脱离船只,成为行动迟缓的步军,前燕、前秦则开始派出精锐骑兵部队,想要在长途追击中夹击晋军。

结果,在前燕军有技巧的追击下,桓温军在襄邑被杀得大败,随后又在谯郡被秦军趁火打劫地杀得大亏。

以上这些,都是桓温军事战略制定、实施不当、考虑隐患不充分、防患措施不恰当导致的恶果。

外交战略上,当时的天下大势是,前燕称霸于中国的东北、华北,前秦称雄于关中、陇西,东晋垄断蜀中、长江以南地区的统治,燕、秦、晋三家鼎足而立,互相攻伐。

在这种形势下要想求存图强,每方最好的外交战略,莫过于拉一方、打一方,逐步变强,最后在灭掉一方后,再灭唇亡齿寒的另一方,如此,天下可定。

可惜,鉴于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时,曾将前秦统治者苻雄、苻苌重创至死,前秦皇帝苻健也在战后不久病死,可以说,前秦统治者对桓温抱有似海深的国仇家恨。

同时,桓温作为汉族的强势人物,从民族大义的角度来说,他也很难与北方前秦的氐族人合作。

所以桓温此次北伐前燕,难以联合前秦共攻前燕,这就给前燕、前秦联合起来对抗东晋、对抗桓温,埋下了外交战略上的隐患。

桓温此次北伐,在将前燕打得落花流水时,前燕皇帝果然多次向前秦苻坚求救。

终于,在名相王猛的建议下,苻坚做出了派出援军、与燕军共同抗击桓温军的决断,这使桓温处在被燕军、秦军前后夹击的不利态势中。

后来,战争的发展也确实因燕秦联合抗晋,而大大不利于桓温军,桓温因为屡战不胜、后方被燕军、秦军掩袭而匆忙撤军,又在长途回撤途中先后遭到燕军、秦军的轮番追杀,这些不利情势的发生,皆因桓温在外交战略上毫无建树,没有在三方争夺天下时采取拉一方、打一方的明智战略。

后勤战略上,桓温此次北伐,是想趁着春夏两季河流水量丰沛时,靠众多大船在天然河流和运河中运兵、运装备、运粮食,来保障己军的后勤供应和北伐攻势能够源源不断。

毕竟,以东晋的强悍水军来运输军资,确实是在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且很难被不擅水战的前燕骑兵阻截。

毕竟,对于军队来说,有后勤供应,能吃饱饭,就能持续打胜仗;后勤供应若出现问题,那将士们不能吃饱饭,军队就会迅速体力衰竭、作战失败。

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军在白起指挥下,能将赵将赵括统率的四十余万赵军歼灭,就在于白起派秦军围困住赵军,切断了赵军的后勤供应,逼得赵军狼狈突围、战败投降,继而投降之赵军被集体坑杀!

坑杀数十万赵军降卒的秦将白起

汉末的官渡之战中,曹军在曹操指挥下,能将袁绍统率的十万大军歼灭,就在于曹操亲自率军焚毁了袁军的囤粮重地乌巢,令袁军断粮乏力、人人自危,逼得袁绍狼狈北逃,于是,其手下七万多袁军才因群龙无首,而被曹操趁机迫降并下令坑杀!

所以,后勤运输通道的畅通、后勤物资的巨量持续供应,对桓温军来说,至关重要。

当时,这种保障后勤的运输河道,主要有两条,第一条在东线,是从广陵出发,经泗水、淮河、开凿的运河、汶水、清水、黄河等诸多河流后,抵达东部前线。

第二条在西线,是从广陵出发,经泗水、睢水、汴水,直到石门,再沿黄河转而向东运输至西部的枋头前线。

桓温北伐燕国作战形势图

北伐之初,桓温军主要用的是东线河道。

不过,随着晋军连番取胜,战线西移、北移,随着秋冬季节到来,东线的运输河道逐渐变得干涸、变得过长,变得难以承载大船持续运输巨量物资,所以东线的后勤河道逐渐变得不重要,而西线的运输河道则因需供应袁真军、北府军、以及沿黄河向西南攻至枋头的桓温军,而越来越重要。

可是,开凿这条西线运粮通道的,却不是桓温军的嫡系部队,而是豫州刺史袁真的军队和新招纳的北府军。

这些军队,是桓温刚刚笼络过来、收买不久的杂牌军,对桓温忠心不足,对桓温保全西线河流粮道的命令,也就执行得不会太尽心尽力,再加上慕容德、李邽军队的刁钻攻击,石门这一西线粮道的关键之地,终究被燕军夺占。

于是,桓温军东线粮道堵塞、西线粮道被敌切断,可谓岌岌可危。

与此同时,桓温的后方,军粮短缺问题,也颇为严重。

为什么呢?

因为东晋皇族和各门阀大族不想让桓温北伐,不想让桓温得胜后班师回朝、谋朝篡位,不想让桓温得势后改变甚至侵犯他们的既得权势和利益。

因此,在这种险恶动机的驱使下,在郗愔不情愿地被桓温调任为会稽内史后,江东最大的粮食基地会稽郡,在北伐当年的夏天,竟发生了特大规模的火灾,致使数百万斛米粮被烧光!

不久,会稽郡的粮仓中竟发现装满钱币的两艘船,可惜,这两艘船的巨额财富,最后却不翼而飞,全部消失不见了!

更令人吃惊的是,作为会稽郡的内史,郗愔在本郡出现如此重大的财产损失后,竟没受到东晋朝廷的处分。

由此可见,桓温的前方,运粮河道随时间、空间的变化,容易河流干涸地自然堵塞、容易被敌人绕后偷袭狠心切断,这是桓温北伐时不能及时、难以足量运输粮食的致命难题;

同时,桓温的后方,粮食、财富虽然很充足,但存在被潜在政敌焚毁、偷窃的诡秘风险,这种风险令桓温北伐没有充足的粮食,更别提再运输到前线了,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总之,朝廷中的皇族和门阀大族,虽然不敢公然反对桓温北伐建功、谋朝篡位,但他们暗中指使袁真、郗愔,使用卑劣手段断绝北伐军粮食供应、阻挠桓温北伐的行为及意图,可谓昭然若揭。

因此,在这种漏洞百出、危机四伏的后勤战略下,桓温北伐又怎能不败?

可以说,桓温第三次北伐惨败,是赵括长平之战全军覆没、袁绍官渡之战惨败的历史性重演,其惨败原因,便肇始于后勤战略的诸多内忧外患。

细究这些内忧外患的根源,就在于桓温对外,没有刻意地联合前秦、进攻前燕;对内,桓温没有团结大部分门阀士族,孤立司马皇族。

所以,害怕唇亡齿寒的前秦、前燕才会联合起来前后夹击桓温军;

所以,害怕司马氏人亡政息、害怕利益重新洗牌的门阀士族们才会与司马皇族联合,既指使袁真在桓温军中做样子、磨洋工地北伐,又指使郗愔在桓温后方烧粮食、窃财富地使绊子、断绝北伐军的粮食供应。

鉴于郗超、谢安等士族子弟们在桓温手下任职,为了安抚他们为己效力,桓温还真没办法过分追究门阀士族们的罪过。

毕竟强龙不压地头蛇,这也是门阀士族们的如意算盘所在,这更是桓温北伐的悲哀。

北伐被杀的东晋将士们,既是桓温与前燕皇族、前秦将士们进行军事斗争的牺牲品,又是桓温与东晋皇族、门阀士族们进行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从战术层面上来说,桓温北伐的时机选得非常合适,就选在前燕主政贤臣慕容恪死后、能臣慕容垂被架空、佞臣慕容评祸乱朝纲、败坏吏治之时,所以桓温部分地采纳郗超的策略后,能以运兵船、运粮船沿天然河道、运河北伐西进,并轻松地在沿途击败前燕各路军队。

这种择时机老辣刁钻、攻敌人扬长避短的进军方式,这种趁敌国内乱时趁虚而入、以最小代价谋取最大利益的进军方式,确实令前燕骑兵对东晋水军无可奈何,令所托非人的前燕将领们对抗桓温时,不是全军覆没仅以身免,就是大败亏输狼狈逃跑。

不过,可惜的是,桓温北伐的强大攻势,在到达黄河沿线后,就如强弩之末一般,势不能穿鲁缟:当年七月到八月,桓温一直统兵在黄河沿线布防,没有北攻前燕都城邺城的打算。

这种坐失大好形势的行为,既源于桓温北伐意图的重内轻外,又源于桓温谨慎行军、保全实力的私心,既因为东晋军对北方地理不熟、难以得到北方汉族豪强、平民的响应支持,又在于北方地形平坦,河流较少,有利于前燕骑兵纵横驰骋四方冲杀,不利于东晋水军、步军攻营拔寨攻城略地。

同时,在国家危难当头下,燕主慕容暐被逼无奈,为保全家国,只能派名将慕容垂出战桓温;在唇亡齿寒之际,秦王苻坚也派苟池、邓羌率军援救燕国。

慕容垂抵御桓温的战术,起初是以正合,以奇胜,即自己率军牵制桓温主力军,另派慕容德率分支部队截断桓温的水路运粮要道,然后再待敌粮尽兵疲时奋勇出击稳操胜券;

在前期屡战屡胜的战果下,桓温军颇为骄傲大意,他们轻视前燕军、对后者疏于防范,所以才会中埋伏、被强悍之新敌击败数次。

后来,石门被前燕军牢牢占据后,桓温的东西两线后勤补给通道全部断绝,桓温在向北进军有慕容垂军强势抵挡,后方有慕容德前燕军、苟池前秦军虎视眈眈将断后路的不利形势下,只好壮士断腕地放弃辎重,轻装疾行地撤军,撤军初期,桓温还指挥精锐部队亲自断后、小心饮食,其善始善终保全全军的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可惜,桓温这次撤退,遇到了知彼知己的慕容垂。

看到桓温撤军,慕容垂开始筹谋着追击桓温军的策略。

在与众将士、谋臣商议决断后,慕容垂追击桓温军的战术,是欲擒故纵,即远远跟随桓温军,待敌麻痹大意、劳累无备后,再雷霆出击、大肆屠戮。

为什么会制定这种战术呢?从慕容垂劝说众将的话中可得知,鉴于对桓温的了解,慕容垂判定,桓温撤军初期,一定会亲自率领精锐部队断后,这时追击桓温军,只会如曹魏王双、张郃率军追击蜀汉诸葛亮军那样中敌埋伏、被敌反戈一击,直至将死士亡、损失惨重。

所以慕容垂效仿贾诩、张绣追击曹操那样,决定实施先远远追赶、待敌人因认为追军撤退、不会再追而放松警惕、骄傲大意时,再突然追击、挫败敌人的战术。

而前秦军的作战战术,是坐观前燕军、东晋军的成败,待胜败出分晓后,再见风使舵地帮助胜者、攻击败者,真是标准的欺软怕硬、渔翁得利嘴脸,可这确实能以最小的代价谋取最大的利益。

结果,果然如曹操军被贾诩追击后打败那样,桓温军先在襄邑被慕容垂、慕容德的前燕军屠杀,后在谯郡被苟池、邓羌的前秦军击败。

综上所述,桓温第三次北伐终致惨败,是战略战术制定得匆忙草率、一意孤行,实施得虎头蛇尾、事与愿违的恶果,是政治战略层出不穷、军事战略问题不断、后勤战略内忧外患不绝、战术被敌所料、却不能料敌的恶果,是东晋门阀政治对北伐强人的又一典型拖累恶果,是前燕、前秦唇齿相助、前后夹击桓温军的难得胜果。

大丈夫,若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

桓温此言,可谓一语成谶!

孙子兵法: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

桓温第三次北伐,既是一场想大获全胜、流芳百世却壮志难酬、事与愿违的可悲战争,又是一场不想大败亏输、遗臭万年却从恶如崩、威名扫地的可恨战争,更是一场违背兵法原则、损兵折将、自取其辱的可耻战争。

桓温,北伐战败的奇耻大辱,该如何洗雪呢?

最后,国与国之间、政治家与政治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惨败而归的桓温究竟会怎么处置袁真、怎么处理自己与东晋朝廷和世家大族们的关系呢?东晋军还能卷土重来、再度北伐、收复故土吗?

大胜而回的慕容垂究竟是会光宗耀祖位极人臣呢?还是招主猜忌再被闲置、被迫害呢?他该怎么处理自己与皇帝、太后、慕容评等掌权者的微妙关系呢?

同样获胜的前秦,在将来与前燕讨论虎牢关以西领土的归属时,是会得偿所愿?还是会大失所望呢?前秦究竟会怎么与前燕相处呢?

参考书目:

晋书,房玄龄著;

资治通鉴,司马光著;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五册-两晋,台湾三军大学编著;

天崩地裂三百年-两晋南北朝的泣血悲歌,覃仕勇著;

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潘彦明著;

悠悠南北朝:纵横十六国,陈羡著;

晋的王朝:东晋十六国百年风云录,旧时艳阳著;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华杉著。

9 阅读:3085
评论列表
  • 2020-08-08 20:12

    我觉得还好,那里遗臭万年了?正常的有能力,有私心的罢了

  • 2020-07-25 07:03

    给武帝做了一个好榜样[吐舌头咯][吐舌头咯][吐舌头咯]

  • 2020-07-26 03:58

    一个是内部必须统一一致,这是保障,二恒温沒连横而斗前燕,常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 2020-08-31 12:07

    桓温最大的遗憾就是得不到王景略,不然没准真能统一中国

  • 2020-07-25 04:54

    好长,看完了。

  • 2020-08-11 13:20

    慕容垂是谁 战神级别的人物啊 后燕开创者。能在前秦天王苻坚手下熬这么多年 连王猛都对他忌惮无比

  • 2020-08-29 20:54

    有点累赘啰嗦了

  • 2020-07-27 09:35

    桓温的志向本来就是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

  • 2020-08-02 07:37

    流芳百世啥啊,人家志向是当皇上

  • 2020-08-10 09:24

    慕容垂不是因为太过正直和仗义,三十几岁时就过了心理关,只怕统一中国了

    Crazy 回复:
    你这么说就没法聊了,慕容垂和符坚所处的环境不同,第一如果前秦灭亡,符坚去前燕能不能像慕容垂一样复国,第二如果淝水之战让慕容垂来指挥有可能会胜利,第三,肥水之战失败后,符坚败的一塌糊涂,而慕容垂在同样劣势的情况下复国了!所以说慕容垂才是盖世英雄!
    超威蓝猫 回复:
    慕容垂壮年被王猛死死压着,等到复国的时候都是六七十了[笑着哭]
  • 2020-08-10 22:46

    好文章必须要支持的,填补了我这段历史的空白!

    打酱油的 回复:
    好个屁,败在慕容垂手下虽败犹荣,连一代雄主拓拔圭在慕容垂面前也只能当个乖乖宝躲在家里,算那门子的遗臭万年,还有拿北宋的靖康耻来形容东晋时期的事,东晋人谁知道靖康之耻?玩穿越吗?
  • 2020-08-10 23:57

    屯兵灞上不能攻灭前秦。进驻枋头畏缩不前,被前燕反杀。这些昏招。

  • TTT
    2020-08-02 17:37

    慕容垂知道屁的靖康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