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创作时遇到过瓶颈吗?如同踏入灵感荒漠,东南西北没有方向?别急,我有一个绝佳的解决办法——看看博物馆古人的巧思!
想象一下,身边是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时代的印记。那细腻的古朴的线条、生动自然的造型,无一不在激发着我们的创作灵感。但现实中总在忙碌,时间成了奢侈品……
不过别担心,我将化身成为你的“灵感导游”,通过镜头捕捉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品文物,带你一起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匠心。无论你是想要探索古代器物的神秘韵味,还是寻找现代玉雕的创新思路,这里都有你想要的“灵感宝藏”!
↑鎏金铜思惟菩萨像 唐(公元618-907年) 高11厘米
首先分享一件姿态很优美,创作上可百分百使用的菩萨像。这是一尊鎏金菩萨造像,菩萨坐于圆形台座之上,左手屈肘撑腿,右手上举托腮,作“思惟相”,低头右倾,敛目向下,仿佛正沉浸在冥想之中,因而被称为“思惟菩萨”。
这尊思惟菩萨鎏金铜像高11厘米,铸工精湛,栩栩如生。菩萨高发髻,束发披肩,四肢修长,宽肩束腰,体现了武周时期长安的造像特征。令人疑惑的是,这尊菩萨像台座底部中空,正中有一长条状横档,当中有一圆孔,正对圆孔的底座内壁有一凹坑。这些设计有何深意?通过对这尊菩萨像进行的CT扫描,台座的内部结构得到了更加明晰的展现。
由此推测,这尊菩萨像有可能不是独立的单体塑像,而是通过配件连接在某个群雕上。遗憾的是,仅存这尊思惟菩萨鎏金铜像,我们无法确知它所属的群像的原貌,所幸,在四川绵阳涪陵江畔的碧水寺第19龛,发现了同属初唐时期的带有思惟菩萨像的群雕实例。
↑鎏金铜思惟菩萨像 唐(公元618-907年) 高11厘米
是一铺阿弥陀佛五十菩萨造像,整组群雕的下方,雕刻西方净土中的莲池,池中生长出像树干一样的主干,上面盛开一朵大莲花,阿弥陀佛坐在这朵莲花上,两边站立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在主干两侧生出近五十条侧枝,每个侧枝顶端有一尊坐在莲花中的小菩萨。其中就有与上博所藏思惟菩萨鎏金铜像类似的小菩萨像。两相对照可知,这尊思惟菩萨鎏金铜像很可能是主尊佛像旁边的小型胁侍菩萨,其下方的圆形台座是一朵莲花,通过铜质莲茎与整组群雕相连。
↑思惟菩萨像 背面(摆放拍不到背后,此背后图源于上博)
但由于缺少物证,这尊菩萨像所属的群雕原貌,仍是未解之谜,留待我们继续想象。初唐时期,古印度笈多风格的思惟像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很快又由中国影响日本。思惟法相跨越千年,留下盛世中的一缕沉思,引人怀想。
↑鎏金铜思惟菩萨像 唐(公元618-907年) 高11厘米
菩萨右手托颊作思惟状,高发髻,束发披肩,宽肩收腰,四肢修长,体现出武周时期的特色。盘腿而坐的思惟形象受到印度笈多艺术影响。
↑鎏金铜佛像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 高18厘米
这件鎏金铜铸的佛是南北朝时期的,佛像站立,螺发肉髻,面相颇为丰满,眼大而横长,鼻梁直挺,内收的唇角,含着一丝微笑,表情慈祥,眼光亲切;身披通肩外衣,绕过右手搭于左手,胸前的中衣结带,外衣下部露出中衣和下衣,其衣纹向下并外扬,犹如迎风飘展的羽翼,极具装饰趣味。
佛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赤足立于佛座之上,它那宽厚的身躯和端庄的姿态,开启了北魏佛像向东魏过渡的新风尚。
↑鎏金铜菩萨像 隋(公元581-618年)
这尊隋朝的鎏金铜菩萨像还带有明显的外来风格,眼皮宽厚,眼睛大而横长,宽肩窄腰。最为特别的是,左手施无畏印、右手施与愿印,与大多数佛教形象是相反的。施无所畏之德,离怖畏之印明,象征着施一切众生安乐无畏。
↑鎏金铜佛像
这个鎏金铜佛像体型瘦削苗条区别于现在的佛像饱满丰腴。斜襟漏右肩、盘腿而坐。
↑铜菩萨像 隋开皇四年
↑杨令宾造鎏金铜观音菩萨像 隋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
↑刘广达造鎏金铜观音菩萨像 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
↑菩萨铜像 隋 大业三年 高18.0厘米
↑鎏金铜佛像 唐(公元618-907年)
↑苏常侍造印度佛像 唐(公元618-907年)
↑鎏金铜菩萨像 唐(公元618-907年)
↑鎏金铜佛像 唐(公元618-907年)
↑鎏金铜十一面观音菩萨像 唐(公元618-907年)
↑铜佛像唐(公元618-907年)
↑铜佛像 唐(公元618-907年)
↑铜菩萨像唐(公元618-907年)
↑铜 菩萨像
↑铜鎏金 佛像
↑铜鎏金佛像
↑铜文殊菩萨像 五代(公元907-960年)
↑铜文殊菩萨像 五代(公元907-960年)
↑铜观音菩萨像 北宋(公元960-1127年)
↑铜罗汉像北宋(公元960-1127年)
↑铜泗州大圣像 南宋(公元1127-1279年)1974年上海松江区兴圣教寺塔地宫出土
这次观展上海出土的文物不多,这是其中一个,1974年在上海松江区兴圣教寺塔地宫出土的南宋铜泗州大圣像,再就是圆应塔出土的一些文物。在上海圆应塔遗珍展上可以看到。
感受原创之美,传承中华文化!
[心]欢迎关注、点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