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套人民币是从1987年4月27日开始发行,全套包含9种面额,14种版别,其中有1角券1种,2角券1种,5角券1种,1元券3种(1980年版、1990年版、1996年版),2元券2种(1980年版、1990年版),5元券1种,10元券1种,50元券2种(1980年版、1990年版),100元券2种(1980年版、1990年版)。
第四套人民币是筹划时间最长的一套人民币,早在1967年1月就开始初步设想,直到1985年5月才全套设计定案,历时长达18年之久。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经历了很多反复,其间多次出现政治性题材的设计稿样,诸如“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之类的画面,都曾被设计到这套人民币上。
但这些稿样均未能得到国务院的批准,直到1983年3月2日,一套以我国各民族人物头像为主题,含1、2、5角,1、2、5、10元7种面值的第四套人民币纸币设计方案,才得到了普遍认可,得以批准定案。
这7种面值的纸币上,每种均印有2个具有代表特色的民族人物,总计14个民族,分别为:高山族、满族、布依族、朝鲜族、苗族、壮族、侗族、瑶族、维吾尔族、彝族、藏族、回族、蒙古族、汉族。这些民族是由民族事务委员会审核推荐,在我国境内当时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各民族中选取的,反映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象征着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
之前,在198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曾经根据市场货币流通量猛增的实际情况,指示北京印钞厂预先设计了3种大面额纸币备用,面额分为20元、50元、100元,正背面图案分别为新华门/泰山,人民大会堂/三峡,天安门/长城。
1984年3月,这三种纸币设计方案得到国务院“允许付印”的批示,并由北京印钞厂着手投产,但并未批准发行。
这3种大面额纸币是因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流通领域中需要一定数量大面额纸币的状况而专门加设的品种。其正、背面设计采用建筑物和自然风景,这与正在同期设计的第四套人民币各面额以人物头像为主题的设计方案明显不协调。
有鉴于此,1984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向国务院请示,陈述了这3种大面额纸币与1983年3月获批的1角至10元券的设计主题不一致,申请重新组织专家设计:取消20元券;50元券正面改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头像,背面用黄河壶口瀑布图;100元券正面改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四位领袖像,背面用井冈山主峰图,将这两张纸币作为第四套人民币的配套面额。
1985年5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经讨论予以批准。至此,第四套人民币整套纸币以人物头像为主题的设计方案终于定稿。
第四套人民币纸币在票面的设计风格和印制工艺上较前三套人民币有所创新和突破,既吸收了国外钞票设计的某些艺术特点,又保持并发扬了我国民族艺术的传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套人民币全套票券的设计主题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精神焕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为了表现和强调这一主题,票面采用大幅人物头像为主景,这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纸币设计手段,具有较好的防伪效果。
100元券采用四位领袖浮雕像,是我党始终坚持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形象表现,同时也记录和歌颂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
50元券正面主景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头像,体现了我国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国体和政权性质;
从10元券到1角券,正面主景选用我国有代表性的各民族人物头像,每张票面两人,栩栩如生。这些民族人物头像是多民族国家的象征,不仅反映了我国各民族的大团结,而且反映了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主人翁精神。这套纸币的正面人物肖像均出自工艺美术专家侯一民先生之手。
这套纸币的背面风景图取材于我国的名山大川。100元券为井冈山主峰,50元券为黄河壶口瀑布,10元券为珠穆朗玛峰,5元券为长江巫峡,2元券为南海南天一柱,1元券为万里长城。这些风景与正面主图相呼应,生动刻画了我国雄伟壮美的自然风貌。
第四套人民币还吸收了国家对汉字整理和简化的成果,根据文化部、文改会1965年联合颁布的印刷通用的汉字字形表,在票面上全部采用了规范的简体汉字,取消了第一套到第三套人民币上出现过的一些不符合当前简体字规范的写法。
2018年除一角,五角外,第四套人民币纸币各个品种正式退出流通领域,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成为当时各地热议的话题,掀起了一股人民币收藏热潮,除了老收藏家外,大量以往没有收藏经历的新藏家,加入了收藏队伍,市场气氛非常强烈,体现出了这套纸币很好的群众基础和巨大的收藏升值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