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砖茶山的兴衰!

闪宏恺 2024-05-01 07:56:33

古六大茶山即将落下帷幕,今天老闪想和茶友们聊的这最后一山是有着“味最胜”之评的蛮砖茶山。

蛮砖,又叫曼砖、曼庄,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南部,处于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大茶山之间,居六大茶山中央,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因此也成了古六大茶山中和外界接触最多、经济条件最好的茶山。

传说当年诸葛亮在此埋下铁砖,因而得名蛮砖。在地图上蛮砖写作“曼庄”,关于蛮砖名字的由来,还有一种更普遍的说法是,傣语中曼庄的意思是大寨子、中心之村,因曼庄过去是土司头人们经常聚集开会商议解决各种事务的地方,故称曼庄。

蛮砖的地形气候比较特殊,地处高纬度、高海拔的地理位置,区域性差异明显,垂直变化十分显著;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雨量充沛、旱雨季分明,降雨量分布不均,北少南多,这样环境下种出来的茶风味俱佳。

清朝时蛮砖产的茶就已经风评颇高,《本草纲目拾遗》和《滇海虞衡志》中都提到六大茶山的茶“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

阮福在《普洱茶记》也有记载:“普洱茶名遍。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

蛮砖茶山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清代有茶园万亩以上,从磨者河边到曼林山顶六十多里路沟沟壑壑都是茶。

蛮砖山茶园虽多但茶号少,历史上蛮砖产的茶主要卖往易武地区进行加工,当时蛮砖茶农常说:“易武七子饼一半是蛮砖茶。”

蛮砖山茶农民族比较复杂,以彝族居多,其余还有汉族、傣族、苗族、瑶族等多民族聚集,分布于山中的各个村落间。

在这些村落中,最为有名的当属曼庄村。曼庄村是蛮砖茶山的中心大寨和人口最多的村,从明朝末年至清朝末年,蛮砖茶山的茶叶集散地和中心大镇便在曼庄,蛮砖的兴衰与曼庄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清朝时曼庄有丰家、卫家、权家三大家族,其中丰家势力、影响最大,曼庄清代的历史一半记的是丰家。可以说蛮砖兴衰看曼庄,曼庄兴衰看丰家。

清朝时,丰家一直是曼庄首富,在道光以前,除了倚邦的曹土司外,丰家无论是财富和地位在六大茶山都无人能敌。丰家的兴旺发达也给近水楼台的蛮砖茶山带来了空前的繁华。

在康熙时代,曼庄已经是六大茶山南部最重要的茶叶交易地,和今天的批发市场差不多。

但就在丰家生意如日中天的时候,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丰家一名门中后生考上举人,本该是普天同庆的事,这后生却在离家几十里远的补远被人杀害了。

而在这之后不久,曼庄山筋又被土司挖断,丰家生意逐渐败落,曼庄也不复从前的繁荣景象。

当然只是一个丰家败落还不足以致使整个曼庄衰落,更严重的是,在1910年曼庄发生了一场大瘟疫。

一千多口人在这场瘟疫中丧命,导致曼庄人口所剩无几,差点成了无人之境,数年没有茶商敢来收茶。

直到1919年,杨聘三和他的两个兄弟来到曼庄,周边茶农迁入,外地茶商再次进村,曼庄甚至整个蛮砖才逐渐恢复生机。

但抗战爆发后,茶路被堵死,“杨聘号”倒闭,茶叶无人收购,曼庄人和蛮砖的茶民们不得不以种地为生,茶业再次式微。

剩下的曼庄人大多是丰家、卫家和权家的后人,他们保留了大片的古茶园,想要保留祖先们的心血,也为保留代代曼庄人的荣耀。

丰家和蛮砖的辉煌已成过去式,如今只有残存的精美石刻石雕和存活下来的古茶树,见证了丰家昔日的辉煌时刻。

如今的蛮砖茶山一带已经再次恢复生机,其中曼林的古茶园勐腊县境内保存最完好的。

这里的古茶树大多生长在茂林中,品种比较繁杂,以云南大叶种为主,还有还有当地人称之为“柳叶茶”的小叶种。

在蛮砖古茶园中,大多是百年以上的栽培型野生茶树,这些古茶山没有经过人工矮化,藏在深山茂林之中,一直保持着原始的状态,长势极好,因此茶叶内含物质丰富,极其耐泡,而且越泡越香。

蛮砖古茶树主要属于大叶种茶,芽叶肥厚、大茸毛多,茶叶香味持久、滋味浓重,内含物丰富,为制作普洱茶的上好原材料。

制成的干茶条索黑亮、粗长、耐泡。汤色黄绿,叶底黄绿,苦涩较轻,与易武相似,汤中带甜,生津回甘快而且较久,汤质饱满、厚滑,茶树生于山林中,茶的山野气韵也很强,杯底留香持久。

一山一茶一味,品的更多是背后的心境,蛮砖茶的历史实在坎坷,幸而到如今又重新走上正轨,让人不得不感慨一声:真是世事无常啊!

0 阅读:0

闪宏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