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帮宁
编辑|李国政
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谈学明,江苏省无锡市原副市长。
1953年11月,谈学明出生在江苏无锡。1976年4月入党,1976年5月至1994年9月,历任原无锡县甘露公社勤丰大队管委会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书记,甘露乡经联委主任、党委书记,无锡县政府办系统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无锡县计委副主任(正科级)、县工商局局长。1994年9月至2002年9月,谈学明先后担任无锡县(锡山市)副县(市)长(1997年兼任江苏省盱眙县副县长),无锡市锡山区委常委、区政府筹备组副组长,无锡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市乡镇企业管理局局长,无锡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自2002年9月起,谈学明担任无锡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2012年1月至6月,担任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2001年担任无锡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时,谈学明开始直接接触锡柴。担任副市长之初,他将到锡柴调研作为重要工作之一,开始深入了解锡柴。谈学明见证了锡柴经历困境、加入一汽、与奥地利AVL公司联合开发CA6DL、建设惠山新厂等发展历程,长期在产业、城市布局、人才发展等方面重点支持锡柴。他推动无锡市设立市长质量奖,锡柴获首个市长质量奖,还推动将锡柴定为无锡市卓越管理试点企业。
我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典型的“土产品”。从甘露公社到无锡县,再到无锡市,从基层工作干起,一直对农村、农业、农业机械都充满感情。
最初知道锡柴是在高中。高中要学工(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学工业基础知识就得到工厂,我们就到县属国有企业,比如洛社镇造纸厂学习,无锡县最好的工厂是柴油机厂和化肥厂。那时我们就知道,无锡市还有个柴油机厂(就是锡柴)更厉害,有几分神秘。
进一步间接了解锡柴是在高中毕业后。镇上有个年轻人,是我的高中校友,他被分配到锡柴工作,当时到锡柴工作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无锡县乡镇工业发达,农机厂遍地开花,几乎每个镇都有,甚至有些村里也有,大多是为锡柴配套的协配厂。通过这些,我开始逐步了解锡柴的情况。
1979年至1983年,我担任甘露公社勤丰大队书记,主要任务是发展乡镇工业,当时的工作思路是,以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来指导乡镇工业发展。后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而锡柴作为无锡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经济关系、合作关系和纽带关系等。我开始直接接触锡柴是在2001年,担任无锡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时。我分管经济运行,锡柴是无锡市重点企业,我十分关注它的运营,包括生产情况、销售情况和产品质量等。那时对锡柴的初步印象是,这是一个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机械行业排头兵,对无锡市工业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真正深入了解锡柴,是在担任无锡市副市长之后。2002年9月,我刚被任命为副市长,无锡市委书记跟我谈话,交代我务必要做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向江苏省分管工业的副省长吴瑞林请教。吴副省长担任过金陵石化(金陵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他可以站在全省的角度和高度,看无锡工业该怎么做。10月3日,我就当面认真向吴副省长请教。
第二件事,建议我找找锡柴厂长蒋彬洪。我立即和蒋厂长联系,协调时间到锡柴调研。蒋厂长在工业界很有影响力,对他风风火火的做事性格,我早有耳闻。
第一次见面,我们认真坦率地沟通。说实话,我见过很多企业家,但一个企业家能把企业文化思考得那么深、做得那么透、执行得那么到位,却并不多见。跟蒋厂长见面,我感觉自己来晚了,应该早点登门拜访,因为锡柴就像一个思想库,像一座金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后来,通过近距离接触、观察和研究,我认为锡柴发展总体有三个关键和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可以用一个字——“出”来概括。
第一个关键,放出去,时间是1992年。那时锡柴举步维艰,要找出路,困境下如何突围?有些被动。对于这一步的放,无锡市委市政府决策正确。
“出”的途径有多种,可以改制成私营企业,可以合资成中外企业,可以傍大款挂上航空母舰,还可以破产重组……请注意,这一步是“放”,而不是送,虽是一字之差,但含义完全不同。为让锡柴走出困境,无锡采取放出去的办法,而且一步放到位,放到中央企业,放给共和国汽车“长子”。
这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放出去后,到现在不知道赚回了多少个锡柴。这是有远见的投资,非一般人能做到。这也是一个重大抉择,可以说是生死抉择。女儿要嫁人,敢不敢嫁?怎么嫁?嫁给谁?都是问题。蒋彬洪(厂长)和顾浓涛(书记)两个人搭档,把事情做得非常圆满。
第二个关键,走出去,这是主动的。通过跟奥地利AVL公司(AVL List Gmbh,李斯特内燃机及测试设备公司)联合开发CA6DL走出去,这是一个标志。那时我已经到无锡市政府就职,每次见蒋厂长,谈的话题都是CA6DL,种种场景至今都还历历在目。
这种全新合作模式,不但把产品研发出来,还把人送出去,让对方为锡柴培养了几百名人才。(我)听蒋厂长提过,当初达成共同研发费用六七千万元,最后项目总投资10.7亿元。
从无锡走出去的企业很多,但有些路径不对走不通,结果钱打了水漂。但是,锡柴走出了一条无锡对外开放合作的新路,很超前,很有眼光,路径选择正确。它成功地走出去,用CA6DL打开市场,为中国一汽,也为中国重型柴油机行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建设CA6DL机加工车间时,有个小插曲。当年(2003年)正好遇到SARS,有些外国人待在无锡,好像有28个人,我们帮着锡柴协调安顿,鼓励他们留下来工作。那时项目已经到了最关键时刻,如果停下来,合作就很有可能夭折。好在项目基本按照预定计划推进,结果令人欣慰,非常不容易。
当时负责这件事的是李欲晓,后来担任CA6DL机加工车间主任,现在是一汽解放动力总成事业部副总经理。锡柴跟AVL合作培养了一大批像他这样的骨干,可以说是人才培养和产品研发双管齐下,同步推进,既造就了产品,又造就了人才。
第三个关键,飞出去。飞出去强调飞,腾飞的意思,从无锡老城区飞到惠山新厂,即惠山基地重机部,承载着锡柴多年发展重任。这是以钱恒荣厂长为班长的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深谋远虑、集思广益的结果。
飞到惠山,与无锡呼应,突破了老城区一亩三分地的局限,这需要战略眼光。飞到惠山是一个重要历史机遇,锡柴抓住了这个机遇。起初,中国一汽希望到其他地方建新项目。虽然锡柴划归到一汽,但无锡市政府主动作为,无论从感情上、道义上,还是经济效益上,都把锡柴项目当作自己的事情来抓。
惠山项目投资很大,预算12亿元,后来追加到20亿元,批了500多亩地。项目总指挥由时任无锡市长和中国一汽董事长挂帅,钱恒荣功不可没,他作出了正确选择。
做这件事情,钱恒荣冒着巨大风险。他可以不飞出去,不冒这个风险,因为投产后市场到底如何谁都不知道,项目成功与否要看订单、看市场、看用户评价。对他来说,这是拎着脑袋,至少是拎着自己的帽子干的事。据我了解,他随时准备放下,随时准备被追责,随时准备承担各种意想不到的后果。
作为政府主管部门,要对企业提供支持,但要有正确判断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这是我对钱(恒荣)厂长也是对锡柴的基本判断。截至目前,根据反馈回来的消息,证明我们当初的判断、大家的共同选择与友好合作是正确的。事实胜于雄辩,结果重于过程,结果说明了一切。
我对锡柴这些年的印象可以归结为几个“力”。
一是创新的动力。企业家不能因循守旧。何谓企业家?宁高宁曾说过,把小企业能够做大,弱企业能够做强,差企业能够做好,这就是企业家。蒋厂长把锡柴做得风生水起,钱厂长高位接盘后压力很大。高位后怎么做?靠创新,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锡柴一直强调市场需求。不断追求创新,是锡柴的特质之一。
二是有愿力。就是追求第一的愿力。一个企业不想争第一,就不可能成为第一。锡柴的愿力是,做有影响力的全球重型柴油机企业。
三是有恒力。锡柴坚持做事有恒心。只要领导班子确定的事情就一以贯之,不朝令夕改。坚持到底,有恒力,也是锡柴的特质。
四是专业能力。治理企业,涉及专业项目,一般的外行厂长下不了决心,因为他自己没有底气和能力。锡柴新老厂长有这个底气,比较纯粹,把锡柴事业做好,就是对国家负责、对事业负责、对职工负责。
作为地方政府,应当创造营商环境,做好产业规划。第一,所有企业都关心营商环境。当初做布局规划,机械工业是无锡重点发展产业,动力产业是主导产业和骨干产业。多年来,在无锡工业经济中,机械工业一直保持23%~25%的比重。第二,城市布局规划。太湖水危机事件发生后,为保护环境,也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无锡市政府要对太湖工业治污,腾笼换鸟,退城进园,对企业调整力度非常大。
跟其他城市不同,无锡是先有工厂、先有经济,通过经济造城市、工厂造城市、工业造城市,因此,工厂都在城里,直到2007年、2008年才陆续搬离。我们当初确定,城区所有企业都要搬,有的搬到边上园区,有的搬到无锡市外。搬到哪里也有规划,特别是一些化工厂,一定要搬出市区。
这个过程中,我们确定只有两家企业不搬,一家是锡柴,一家是华晶(无锡华润华晶微电子有限公司)。华晶不在市中心,在运河边上做集成电路和分立器件的设计开发。锡柴地处市中心,做研发、生产、营销、结算,作为对外窗口。
也有人反对,问为什么不一视同仁?有相当一部分人主张让锡柴搬迁,腾出场地,说这块地有多值钱……反对声音很大。事实证明,企业只有发展才能生存,才能自救,才有自我天地。CA6DL做起来后,市场反响不错,又不用占多少资源,那就用发展的理由来解释发展,借力打力,没有其他招数。
在无锡城市建设发展史和工业发展史上,退城进园是必走的华容道。一定程度上,退城出市不是退而是进,退是为了暂时放弃,打破条条框框,是为了前进,为了进步,给企业提供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
对企业来讲,这是一次脱胎换骨式的转型发展,现在叫高质量发展。同时,这也是一个机遇,如果自己搬家,政府不会给补贴,但这种搬家,政府要按照政策给予一定补贴,相当于政府帮企业搬家。
锡柴是那年大搬迁中的一个特例。就像这样,无锡对锡柴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规划上,除产业规划、布局规划外,还有人才发展规划。锡柴虽然是中央企业,但在人才发展规划方面,也享受无锡当地人才政策,比如江苏省人才计划、太湖人才计划等,都纳入申报渠道。
担任副市长期间,我还分管质量,无锡市设立了市长质量奖。有段时间,锡柴狠抓产品质量,申请全面贯标,与国际接轨。锡柴是无锡市第一个拿到市长质量奖的企业,树立了标杆。此外,我们将锡柴定为无锡卓越管理试点企业。卓越管理是企业管理方式之一,我们把企业负责质量管理的相关人员都集中到锡柴培训。
锡柴一路走来,创造了辉煌,也创造了奇迹。从无锡角度看,锡柴为无锡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贡献,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既有对眼前即时影响,也有对未来长远影响。目前,无锡机械行业率先突破万亿元,成为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其一,品牌效应。锡柴品牌拉动无锡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合资合作配套企业成长,并且在当地上缴了大量税款。其二,示范效应。包括国有企业示范、柴油机行业示范、政府和企业关系相得益彰的示范。其三,影响力效应。在锡柴带动下,无锡彰显了经济环境、对外吸引力、人才吸引力、产业吸引力,尤其是在供应链短缺的大背景下,无锡的供应链保持得相对完整。
锡柴面临的挑战也很大。从经济和科技层面,汽车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发生。现在没有显现的,可能正酝酿着更大变局,或者更多复杂情况。如何在成功基础上超越自己,甚至自我扬弃或者否定,是对锡柴更加严峻的考验。在中国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怎样更好地贯彻新的发展理念?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原有基础上齐心协力谋划好未来大篇章,是锡柴当务之急。
80年是一个小终点,而非大终点。80年更是一个新起点。希望锡柴人肩负重任,将企业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型动力基地。至于这个动力是氢动力、燃料动力,还是柴油动力,或者新能源动力,目前还不是很清晰,但要确立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定位。
最近,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提出具有很强针对性和极富影响力的“四敢”精神,锡柴要继续“敢干”,勇当排头兵,打造百年企业。
锡柴离打造百年企业还有20年。对企业而言,效率优先永远第一。首先要讲效率,运行效率、产出效率、投入效率、技术效率……高效率才能高质量。要将锡柴打造成百年工厂、智能工厂、高效工厂。没有高效,没有智能,就不可能走到百年。
企业要可持续发展,要长期地、好好地活下去。困难面前,百年大变局面前,首先要活得久,要做得久。高效就是做强,智能就是做精。智能化不是简单的机器人概念,而是一个大概念。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和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共存的时代,或者懂得人工智能的人战胜不懂人工智能的人的时代。人工智能是一个广覆盖、全覆盖、高效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双碳、无废、零排放概念,所以锡柴要做智能工厂。
锡柴人才辈出。前面提到放出去,中国一汽对锡柴有重大贡献。无锡放出去的还有其他企业,为什么有的行,有的不行?这要归功于中国一汽对锡柴的重视,一方面用对人,另一方面不折腾。蒋彬洪和钱恒荣稳定经营企业这么多年,有他们的稳定,才有方向的稳定,才有企业发展的稳定,才有职工的稳定。
总结锡柴多年来培养人才的经验,首先,选对人是锡柴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创造条件,充分授权,充分施展才能。最后,接地气,一定要熟悉行业,熟悉地利,熟悉人脉,最好是职工熟悉他、他也熟悉职工,这样不会造成脱节。
要在内部产生将才,在战争中培养将才,在战场上选拔将才。把这三条做好了,就能培养出优秀人才,就能做成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