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一位老太太翻开《赫赫而无名的人生》,仔细地阅读了起来,然而没过一会儿,老太太竟开始大哭起来。
只因,她在这本书上,看到了自己消失30年未见的儿子——黄旭华。
自己丈夫去世那年,儿子未能归家,她还为此大骂儿子“不孝”,如今回想起来,这位老母亲的心中却满怀愧疚。
1958年,刚刚结婚不久的黄旭华,突然接到一项绝密任务——参与核潜艇的研究。
当他郑重接过任务书的那一刻,心中便清楚,这一去,将是多年的隐姓埋名,甚至连家人的面也见不到。
可他没有丝毫犹豫,哪怕预见未来的道路荆棘丛生,哪怕知晓自己终将在岁月里老去,他仍心怀壮志,为核潜艇事业倾尽全力。
然而,核潜艇研制之路何其困难,当时,国外技术封锁,资料极度匮乏。
黄旭华竟从报纸杂志里寻找蛛丝马迹,还要求科技人员带“三面镜子”——“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
科研手段落后,没有先进的计算机,他们就用最原始的算盘和计算尺,硬生生算出首艘核潜艇几万个数据。
为了精准控制总重和稳性,连边角余料都要过磅称重,其严谨程度令人惊叹。
1988年初,黄旭华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亲自随艇下潜,参加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要知道,这可是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但他没有丝毫退缩。
当试验成功的那一刻,他豪情满怀,题诗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在黄旭华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可谁能想到,在这伟大成就的背后,是黄旭华难以言说的牺牲。
当人们问起他,在研究核潜艇的30年间,是否想家时,他曾无奈地感叹:“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啊,怎么会不想家。”
可在国家强大的使命面前,他毅然选择舍弃小家为大家。
在投身核潜艇事业后,为了防止机密外泄,他与家人亲友彻底断了联系。
那些年,他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家里人对他的去向一无所知,直到父亲去世,他都没能在床前尽孝。
当母亲和家人们得知此事后,甚至对他破口大骂。
母亲红着眼,声音颤抖地骂道:“这么多年不见人影,连自己父亲最后一面都不回来见,他到底在外面干些什么!”
而黄旭华,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常常望着窗外的明月,脑海中浮现出家人的面容,想起妻子温柔的笑容,想起母亲日渐苍老的模样,泪水不禁模糊了双眼。
但他只能将这份愧疚深埋心底,默默承受着一切。
直到1987年,他的事迹被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描述出来,家人才渐渐理解他的付出。
其实,黄旭华这般坚定的信念与无私的奉献,早在年少时便已扎根。
1926年,他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父母都是医生,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他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者,救死扶伤。
然而,没过多久,日军就开启了侵华战争,为躲避战火,年少的黄旭华只能翻山越岭,去其他地方求学。
也正是这段经历,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也让他对国家的强大有了更深切的渴望。
1945年,他凭借着扎实的学识,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船舶制造专业。
大学期间,黄旭华不仅专注于学业,还积极投身进步学生社团“山茶社”,参与了“护校运动”“五四营火晚会”等重大学生运动。
1949年4月,在交大校园里,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他的人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到了晚年,黄旭华依旧心系国家和社会。
即便年过九旬,他依旧坚持走进各个学校科普,宣讲科学家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还捐献自己获得的奖金逾2000万元,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贡献力量。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2025年2月6日,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国情怀,什么是为国家鞠躬尽瘁。
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