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泰州日报》收到了一封名为吴元大的人的来信,而当日报的工作人员看到信的内容时,却震惊的说不出话来。
原来,吴元大所在的吴家舍村,住着600多名吴姓村民,然而,他们竟然集体要求改为张姓。
只因,他们的祖先是抗元义士张士诚的后裔,因为一直遵循“生姓吴,死姓张”的祖训,所以才一直以吴姓示人。
那么,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70e636cf173cebe939e6be528a7fc82.jpg)
吴元大知道家族的秘密时,只有十几岁,还是上初中的年纪,父亲认为,他也是可以祭祖的年龄,于是便带着他一起来到了祠堂。
没想到,正是这次祭祖,却彻底颠覆了他对家族的认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956fe486438edb4fbfa87b8cfa1669f.jpg)
祭祖现场,吴元大跟随着祖父,完成一项项既定流程。
然而,就在他的目光扫过祖父请的“木主”时,一个名字猛地撞入眼帘——张广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80a6b4ded8e544436b1a17b9ac4f379.jpg)
他满心疑惑,自己明明姓吴,怎么祖先会姓张?吴元大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向祖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祖父顿了一下,深深地望了吴元大一眼,便神情凝重得道出了一段尘封六百多年的家族秘史。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044d0ac86b81ec21dba46b0d6f33292.jpg)
原来,整个吴家舍村都遵循着一条“生姓吴死姓张”的祖训,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当得知这个消息时,吴元大的心中震惊不已,没想到自己的祖先竟然姓张,为了让吴元大更加信服,祖父还拿出了一个神秘的三层木质牌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e42e4d808b3214e1c0c5d784977aeb8.jpg)
当牌位打开后,里面竟然还隐藏着一块木板,与此同时,一段隐藏了不知多少岁月的文字,终于重见天日。
那是张士诚九世孙在康熙五年写下的文字,也正是这段文字,揭开了家族姓氏背后的过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1f4f1671fba67efe3e6a677583b4936.jpg)
原来,他们家族本姓张,而他们的祖先就是张士诚。
那么,这个张士诚究竟是谁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541f9dbb32acf45602b24b2dd8ea234.png)
1321年,张士诚出生于江苏泰州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生活的困苦如影随形,为了养家糊口,他毅然带着三个弟弟踏上了私盐贩子的道路。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贩卖私盐是件风险极大的事,但张士诚凭借着忠勇的性格和仗义疏财的为人,在乡野间赢得了极高的威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fec2ac3666ec1d4b2b0032c7498f1cb.jpg)
他常常周济那些贫困的百姓,在百姓心中,他是一位值得信赖的英雄。
随着元朝统治的日益腐朽,民不聊生,各地起义烽火不断,张士诚也顺应时势,举起了反元的大旗。
他的起义军迅速壮大,不久后,他就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定都平江,自称吴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36ccdb0b350c24eab6cce01eb582fa8.jpg)
在他统治江苏的十余年里,保境安民,使得百姓免受战火的过多侵扰;轻徭薄赋,减轻了百姓的生活负担。
他的这些举措,赢得了百姓衷心的拥戴,就拿之后他因兵败,从常州败退平江时,百姓们为了给他的军队指引方向,家家户户挂起“天灯”,为军队指明方向。
然而,人无完人,张士诚也有着自己的致命弱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62ed22d230f850d6f3a7975dc655c15.jpg)
他虽为人仗义,但在谋略上稍显不足,目光也不够长远,在取得一定成就后,他开始安于现状,对部将的约束也渐渐松懈。
他的弟弟、女婿等在军中骄奢淫逸,肆意妄为,全然不顾军队纪律,这也引发了许多人的不满,这种内部的腐败和混乱,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2a5bd04c62300eb5e193be19403e3e9.jpg)
此时,朱元璋在南方迅速崛起,先是剿灭了劲敌陈友谅,势力大增。
1366年,朱元璋派麾下大将徐达、常遇春率领20万精兵,率先攻打平江外围的湖州等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a5ee3a3b3461fc9f5d0e1e05f10c1df.jpg)
面对来势汹汹的朱元璋大军,张士诚多次带兵突围,试图打破困境,但每一次都被明军顽强地挡了回来,突围均以失败告终。
在接下来的8个月里,张士诚和他的将士们死守平江,但无奈明军势大,且战略部署得当,最终,平江还是失陷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c5b2ba525c9b763c0827cd5818ada72.jpg)
张士诚兵败被俘,被押解至应天,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吴王,面对失败,没有丝毫的畏惧和屈服。
就在被押解的当晚,他选择了上吊自杀,以一种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然而,在历史上记载,张士诚一共有五子,战败后,五个孩子天各一方,那么,吴元大究竟属于哪一子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afc7804f018dc3fc603c218f9304af7.jpg)
平江城破之前,局势已然危急,张士诚堂弟张士俊深知其中利害,他率部分兵力奋力突围,回到泰州兴化。
随后,他将张士诚的其中一个儿子接回,此后,这一支后裔便在泰州兴化扎根,以种地和做泥瓦匠为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延续着家族血脉。
岁月流转,到了明覆灭后的清嘉庆年间,张士俊第19世孙张如珍牵头兴建“张氏宗祠”,它是江浙地区唯一的张士诚家族祠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299b953b442329497fd18fa47114d0f.jpg)
张士诚的四子、五子在城破时,被乳母何氏拼死带出,她们一路奔波,来到江西黄土坡夹河口。
然而,在过渡口时,她们的身份意外暴露,幸运的是,船工温良弼心生怜悯,将两个孩子收为义子,并让他们改为“温”姓。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建立《温张族谱》,之后,这一支族人迁居到湖北省监利县,还沿用着堂号“高邮堂”,以此纪念家族的根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b3277781324f921e229295e442ff89b.jpg)
在苏州西郊光福镇府巷,张士诚有一子未及时逃出,多亏老仆人忠心护主,将他藏在王府废瓦堆中,待夜色降临,老仆人带着孩子趁夜出逃。
在城门口,老仆人急中生智,因灯笼上有“府”字,便谎称孩子姓府,这才得以出城,逃到光福后,孩子便以“府”为姓,在此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府巷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bdd592ae26a466f6beef518a1e3fe8a.jpg)
而在姜堰城北吴家舍村,也留有张士诚的后代,也就是吴元大这一脉。
朱元璋登基后,为惩罚支持张士诚的人,下令将江南富户大族及张氏族人迁徙到苏北等地,并对他们征收重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466ad9a0bea2bb778b008e8e7007f05.jpg)
泰州兴化仓巷一支张士诚后裔无奈之下,逃到淮城之西吴姓舅舅家,改姓吴。
经过辗转迁移,最终在姜堰区城北村定居下来,也才有了吴元大在祭祖时发现的那段家族秘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843f0bd07802fa046b4c9124e6d37e4.jpg)
随着家族秘密被揭开,吴家人的生活也泛起波澜。
他们拿出精心保存的修订家谱和奇特牌位,据吴家人所言,原本有四块这样的牌位,可惜其余三块已在岁月流转中丢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a5a481c2cd910d408c390d4e611cee4.png)
消息传开后,专家对牌位进行检测,认定其是百年前修订。
吴家人对此予以反驳,坚称这是张士诚第九代孙所立,只因明朝灭亡,局势安稳后才敢披露这个秘密。
家族真相大白,部分村民内心的归属感被唤醒,他们正式将吴姓改回张姓,回归本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2831cd0da992fbb0d8b3f97421947f4.jpg)
2021年4月6日,苏州闾门建立寻根纪念馆,这一消息牵动着各地张氏后裔的心。
数百名张氏后裔从四面八方赶来,齐聚一堂,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
仪式结束后,为了怀念故土,他们带走苏州皂荚树栽种,让这份对家乡的眷恋和家族的传承,在新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a33ad5e8fb93f774df99ce849f44b5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