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第一人”凌志军:坚持不化疗,5年从晚癌到痊愈,咋做到的

卡门的事 2025-02-16 03:36:45

在新闻界,凌志军被誉为“中国记者的标杆”,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是无数人羡慕的对象。

然而,就在2007年,他却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癌细胞全身转移,被医生诊断只有三个月可活。

面对医生给出的化疗建议,他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坚持不化疗。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在不化疗的情况下,仅用5年时间就从晚期癌症走向痊愈。

那么,他是怎样做到的?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

病魔的侵袭

2007年2月,凌志军刚完成新书《中国的新革命》,然而,沉浸在创作完成喜悦中的他,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这份成果,身体就开始出现异常状况。

起初,他只是感到有些疲惫,本以为是长时间伏案写作带来的劳累,休息一下就会好,可没想到,这种疲惫感越来越强烈,仿佛身体被抽干了力气。

不仅如此,凌志军还出现了头晕的症状,凌志军的内心隐隐不安起来,凌志军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可能出了大问题。

于是,在家人的再三劝说下,他终于决定去医院做全面检查。

他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医院,等待检查结果的每一分钟都无比漫长。

而最终的检查结果,却让凌志军愣在了当场,他的脑部发现两处病灶,然而,这还不止,两天后,他的左肺又发现肿瘤。

癌细胞全身转移,脑转移概率高达98%,医生甚至断言他活不过三个月。

听到医生给出的答案后,凌志军舅舅不能缓过神来,也就是在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的父亲。

凌志军在1963年12月24日出生在上海,而他的父亲凌建华,在新闻界可是响当当的人物,曾担任《新华日报》《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总编室副主任。

父亲的成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凌志军心中的榜样。

毕业后的凌志军,成为了新华社记者、高级编辑,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在新闻领域崭露头角。

他的多部作品一经问世便迅速跻身畅销书榜单,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发行,一时间声名远扬,被誉为“中国记者的标杆”“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

然而,就在他的人生走在巅峰时,他的父亲却撑不住了。

1993年时,凌志军的父亲被查出患上了肺癌。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凌志军和家人因为对癌症了解甚少,只能听从医生的建议,选择放疗、化疗。

在治疗初期,凌志军的父亲还强撑着精神,安慰家人自己会好起来,可随着放疗次数的增加,他的身体开始急剧衰弱。

每次放疗结束,他都像被抽干了力气,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头发也大把大把地脱落,原本精神的面容变得憔悴不堪。

夜晚,他被病痛折磨得难以入睡,只能在病床上辗转反侧,发出痛苦的呻吟。

即便如此,命运还是没能眷顾他,两年后,父亲还是永远地离开了他们。

如今,癌症找上了凌志军自己,他也只能积极寻求治疗方法,和病魔斗一斗。

患癌后的艰难抉择

在妻子的陪伴下,凌志军四处打探名医,只为寻得一丝生的希望。

听闻北京天坛医院的专家医术精湛,凌志军和妻子满怀期待地去挂了专家号。

当凌志军急切地询问病情和治疗方案时,专家的回答却含糊不清,让他一头雾水,于是,凌志军只能失望地离开了医院。

然而,就在他们感到无助之时,在比利时学医的妹妹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妹妹得知哥哥的病情后,立刻行动起来,联系了比利时的癌症专家进行网上会诊。

终于,会诊结果出来了,专家认为脑部肿瘤和肺部肿瘤大概率无关,这个消息,让凌志军和家人看到了一丝曙光。

然而,远程会诊毕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专家也不敢保证结果的绝对准确性,只是推荐了国内的肺癌治疗专家。

凌志军和家人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找到了这位国内专家,专家给出了化疗、配合抗癌药的常规治疗方案。

但凌志军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父亲患癌时的痛苦经历还历历在目,亲戚患癌治疗后的种种惨状也不断在他脑海中浮现。

他深知化疗和抗癌药可能带来的巨大副作用。

为了寻求更多的信息,他开始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到癌症患者的死亡原因往往不仅仅是癌症本身,过度治疗导致的免疫系统崩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这个发现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决定不接受脑部手术。

2008年,在身体情况相对理想的时候,凌志军做了肺部切除手术,成功切除了左肺的恶性肿瘤,但出院后,他毅然拒绝了化疗和医院开的抗癌药。

在他看来,这些药物虽然可能会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但也会严重破坏自己的免疫系统,让身体变得更加虚弱。

他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抗癌之路,那么,他的这个决定是对是错呢?

另类的抗癌道路

凌志军拒绝了常规的化疗和抗癌药,选择了一条独特的抗癌之路,这注定是一场孤独且充满挑战的旅程,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开启了与癌症的别样抗争。

他在心态上做出了巨大的转变,不再把自己当成一个等待死亡宣判的病人。

他深知,消极的情绪只会让病情雪上加霜,于是他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的每一天。

他学会了与命运和解,不再恐惧癌症带来的未知,而是将其视为生活的一场特殊考验。

为了彻底改变生活方式,凌志军告别了曾经昼夜颠倒、伏案写作的日子,他来到深圳郊外,租下一座宁静的小院,开始了隐居生活。

在这里,他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纷扰,尽情享受着慢生活带来的宁静与美好。

清晨,他会在鸟儿的歌声中醒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午后,他会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品味着生活的宁静与温暖。

在饮食习惯上,凌志军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变。

他彻底告别了腌制、油炸食品和甜食,转而将粗粮和新鲜蔬果作为餐桌上的主角,他尤其钟情于 “红梅大枣糙米饭”,简单的食材在他的精心烹饪下,成为了滋养身体的美味。

他相信,合理的饮食是增强身体免疫力的关键。

每天晚上九点半,他准时上床睡觉,早上六点,又准时起床。

规律的作息让他的身体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曾经因为劳累而疲惫不堪的身体,渐渐有了起色。

闲暇时光里,凌志军也找到了许多让自己快乐的方式,他迷上了郭德纲的相声,常常和儿子一起观看,被逗得放声大笑。

在欢声笑语中,他忘却了病痛的烦恼,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他还热衷于摄影,用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后来,他将世界各地的摄影作品整理出版成《追光之旅》,这不仅是他对生活的热爱,更是他对生命的礼赞。

在坚持自我抗癌方式的同时,凌志军也没有忘记定期复查,每一次去医院,他都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

而奇迹也在悄然发生,他的身体指标不断好转。

2012年3月15日,当复查结果出来的那一刻,凌志军和家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脑中的病灶基本消失,肺部和腹部无新病变,癌胚指标正常,右肺叶茁壮生长,癌细胞全部清除,他成功抗癌了!

总结

抗癌成功后的凌志军,将自己的抗癌经历写成了《重生手记》。

他在书中深刻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癌症患者的康复,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起着关键作用,而医学治疗只是辅助。

他坦诚地表示,自己的经历并非奇迹,只是一种独特的抗癌探索,病友们可以参考,但绝不能照搬。

他希望自己的故事,能给更多的癌症患者带来希望和勇气,让他们在抗癌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

1 阅读:219

卡门的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