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我发表了道德经译释贯通第18章(原文链接:)后,条友跟发了一条很有价值的评论,这是他的评论和我的回复:

这篇评论正好印证了我昨天发表的文章《》。今天正好利用这个例子来印证一下我的思想是否站得住脚。
我的思想是:通行本的所谓改动,是否改变了老子的基本思想?如果说改动了,怎样来证明改动了?老子原来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大家不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理解老子的思想?
所以我还是这句话:不要轻易否定通行本价值,理解思想后实乃殊途同归。我们今天就以第十八章的差异性来证明这个问题。
帛书版与通行本第十八章的文字差异帛书版与通行本《道德经》第十八章的文本差异,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殊途同归,均指向老子对“人为补救”的批判。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句式结构与语气上,而核心思想一脉相承。
帛书版:故大道废,安有仁义。知慧出,安有大伪。六亲不和,安有孝兹。邦家昏乱,安有贞臣。
通行本: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关键差异:
帛书版以“安”字构建反问句式(“安”为疑问词,相当于“哪里”“怎能”);
通行本采用陈述句式,直接呈现因果逻辑。
表面对立:反问与陈述的矛盾帛书版的反问逻辑:
“大道废,安有仁义?”可译为:“大道崩坏后,哪里还有真正的仁义?”
通过反问否定“仁义”存在的可能性,强调“大道废则仁义不存”。
通行本的陈述逻辑:
“大道废,有仁义”直接陈述现象:大道崩坏后,仁义被刻意标榜。
表面矛盾:
帛书版看似否定“仁义”的存在,而通行本承认其存在,但二者是否对立?
深层统一:殊途同归的批判帛书版的反问本质是批判:
老子通过反问句式,揭露“大道废”与“仁义存”的矛盾——若自然秩序已毁,标榜仁义恰是虚伪的表现。此反问实为对“假仁义”的辛辣讽刺。
通行本的陈述暗含反讽:
通行本表面陈述“大道废→仁义出”的因果链,实则揭示:仁义被刻意强调时,恰恰证明其已非自然流露,与帛书版批判方向完全一致。
因此,两版文字的核心思想完全统一——标榜即异化。帛书版以反问强化批判,通行本以陈述暗藏反讽,皆否定人为标榜的治理逻辑。
学术争议与调和“安”字的另一种解读:
少数观点认为“安”作连词(“于是”),则帛书版与通行本字面意义趋同。但此解与老子整体思想矛盾,故学界多采“疑问词”说。
思想内核的终极一致:
无论“安”作何解,两版均指向同一结论:自然秩序崩溃后的人为补救,本质是治标不治本。
帛书版与通行本第十八章的差异,仅是表达形式的“镜面折射”,其思想内核如出一辙——老子以冷峻笔触揭示:真正的和谐无需标榜,人为的救赎终将沦为荒诞。读懂此章,便知“大道至简”的终极答案,唯在“与物和、与人和”的自然共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