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否定通行本价值,理解思想后实乃殊途同归

三棱心爱文学 2025-03-03 16:20:53
我在头条号撰文分享我的《道德经》学习研究文章以来,时常有读者私信或在评论区留言,建议我以帛书本或其它版本为蓝本,言外之意就是通行本被篡改过多,已经“不可靠”,掺杂了儒家“流毒”,解不出真正的《道德经》。对此我不以为然。 我以前曾写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老子的《道德经》,不同的版本就好像不同的谜面,对应的只有一个谜底,不可能是两个谜底,如果是两个谜底,那就只能是一个版本是老子的《道德经》,另一个版本是孙子的《道德经》。历代“酸儒”也罢,“腐儒”也罢,“犬儒”也罢,篡改的只能是“文字”,不可能是“思想”。之所以认为改了个别文字就能改了基本思想,我认为那是没有搞懂老子的思想逻辑。 我这样下结论不是情绪化,因为我在学习《道德经》时,也经常对照不同的版本,发现通行本的所谓“改动”,更多的地方就是为了单纯的更通俗,有的地方确实为时代需要,但基本不影响《道德经》的底层逻辑。 今天我们用第三十一章的一句话来进行分析: 通行: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帛书: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 这句话的主要区别是“恬淡”和“铦袭”—— 一、我们先来分析“铦袭”铦(xiān): 《说文解字》:“铦,利也。” 本义为锋利、尖锐,引申为兵器之锐利或行动之果决。 如《韩非子·五蠹》“铦棘矜”(锐利的矛戟),可见其与兵器相关。 袭(xí): 《说文解字》:“袭,左衽袍。” 本义为衣物重叠,后引申为“趁虚而入”“突袭”。 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铦袭”合用,表层意义是:指以锋利兵器迅速攻击(强调用兵的“锐利”与“突然性”);深层的含义是:暗含“以武止戈”的克制逻辑——虽用武力,但力求速决,避免拖沓与滥杀。 二、我们来分析通行本“恬淡为上”强调用兵时心态的淡泊超然,反对以战为荣。第二九、三十、三十一老子以连续三章的篇幅表达反战思想,这是老子“上善若水”“无为”核心思想在战争领域的延伸。 帛书本“铦袭为上”,侧重用兵策略的“锐利果决”与“速战速决”,以最小代价达成目的,这种战术层面的“术”,体现老子对战争实用性的认可,但前提是“不得已而用之”。 而“恬淡为上”则从“道”的层面否定战争的必要性。两者的共同内核,都是否定战争的正当性,仅在“不得已”时使用,且须克制暴力。二者实际上是殊途同归,通行本更重“心性修养”,帛书本更重“战术效率”,反映不同时代对文本的诠释倾向。 三、“铦袭”是否为老子原意:帛书甲本(马王堆汉墓出土)早于通行本,可能更接近原始文本。 “铦袭”的武力色彩与《道德经》整体反战基调看似矛盾,实则暗合“以武制暴”的辩证逻辑。这句话有点像“慈故能勇”(第六十七章),“慈”和“勇”不也是矛盾的吗?但在矛盾中反映了老子“道德”思想的基本逻辑——老子既言“兵者不祥”,又言“铦袭为上”,揭示其思想的两面性: 反战:战争本质违背“道法自然”; 现实:乱世中须以果决手段止损(如“不得已而用之”),言外之义就是少让天下受点损失。 所以,“铦袭”一词,既是对战争残酷性的直白揭露(兵器锋利、杀戮迅猛),亦是对用兵者“冷静高效”的要求。相较通行本的“恬淡”,帛书本更凸显老子思想中“不得已而为之”的务实智慧,与“胜而不美”的悲悯底色形成深刻呼应。但是“篡改”之后,老子的思想逻辑也改变了吗?我看没有!两版的差异恰恰说明:老子的反战绝非消极避世,而是对暴力本质的清醒认知与终极否定。 不同版本的对照,或许更能探寻老子思想的深刻性和现实意义。就比如“大器免成”和“大器晚成”,我真的想不出来这两种表达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0 阅读:0

三棱心爱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