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20万白俄难民逃亡中国,如今后代无比自豪,自己是中国人!

小彭的灿烂 2024-12-24 08:18:52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百年前,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建立,而内战随即爆发。

一方是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红军,另一方则是由旧沙俄贵族、地主、资产阶级等组成的白军。

这场内战以红军的胜利告终,而失败的白军及其支持者,约 20 万之众,踏上了逃亡之路,他们最终选择了中国作为避难之所。

这一特殊的移民潮,不仅改变了这些白俄难民的命运,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他们的后代如今坚定地称自己为中国人……

那么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变迁与融合?这些白俄难民真的忘记了自己的来时路吗?

【俄国革命:难民潮的源头】

1917 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人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而革命的胜利并非一蹴而就,随后的苏俄内战持续了四年之久。

旧沙俄贵族、地主、资产阶级等组成的白军,不甘心失去权力和地位,与红军展开了激烈对抗。

在这场残酷的内战中,白军因缺乏广泛的民众支持,且内部组成复杂、凝聚力不足,最终节节败退。

随着红军攻克白军最后的根据地,白军残余势力及其支持者面临着严峻的抉择:是留在国内接受新政权的统治,还是逃离故土,另寻出路?

【踏上东方之路:坎坷的逃亡之旅】

白俄难民们的逃亡之路充满了艰辛,他们大多选择从陆路或海路逃离俄国,陆路主要是通过中俄边境,进入中国的东北和新疆地区。

由于当时的中国东北局势较为混乱,边境管控相对薄弱,许多白俄士兵和普通民众携带简单的行囊,徒步穿越边境线,进入黑龙江、吉林等地。

而选择海路的难民,则主要从俄国的港口出发,乘坐船只前往中国的上海,其中斯塔尔克少将率领的俄国难民船队颇具代表性。

这支船队在 1922 年 12 月从俄国启航,船上载有大量的难民,包括军人、妇女、儿童等,他们在海上漂泊多日,历经风浪,首先抵达朝鲜的永兴湾。

而当时朝鲜处于日本占领之下,日本拒绝他们停泊和上岸,仅在欧美干预下,允许老弱病残上岸,共计 5300 人。

船队随后继续航行至釜山,仍未被允许靠岸,只得继续向上海进发。

当他们抵达上海港口时,却遭遇了重重困难,北洋政府因担心引发外交纠纷以及难民可能带来的社会不稳定,拒绝他们登陆。

上海口岸被封锁,白俄难民们被困在船上,生活陷入绝境。

据记载,当时船上的难民缺衣少食,疾病流行,许多人在绝望中死去。

但随着难民人数的不断增加,上海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人道主义压力。

在白俄人的恳求以及美国驻中国的红十字会协商下,部分难民得以登陆。

在斯塔尔克的争取下,中国政府接受了 700 个孤儿登陆,最后又连带有亲戚关系的 1200 人也随之登陆。

而其他未能在上海上岸的难民,有的继续南下,前往菲律宾、澳洲、美洲等地,有的则选择在中国的其他沿海地区尝试登陆……

【异国扎根:在华夏大地的挣扎与适应】

初到中国的白俄难民,语言不通是他们首先遇到的障碍,大多数难民只会说俄语,这使得他们在与中国人交流时困难重重,严重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社交范围。

文化差异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从饮食习惯到社交礼仪,从宗教信仰到价值观念,他们与中国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同。

经济上的困难更是让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许多人失去了在俄罗斯时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变得一贫如洗。

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放下曾经的身份和地位,从事各种各样的底层工作。

在上海,不少男性难民成为了保安、民兵,守护着城市的安全;而许多女性难民则被迫选择当舞女,甚至有部分人沦为性工作者。

在当时,“俄国姑娘”甚至成为了“白人娼妓”的代名词。

在东北的一些城市,如哈尔滨,白俄难民们有的凭借自己的手艺开办了面包房、西餐厅、裁缝铺等,将俄罗斯的异域风情带到了中国。

有的则加入了中国的铁路建设队伍,为中国的交通事业贡献力量。

还有一些人成为了小商贩、教师、医生、艺术家等,努力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寻找生机。

【文化融合与身份转变】

尽管生活艰难,但白俄难民们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们努力学习中文,积极了解中国文化和习俗,尝试融入当地社会。

许多人主动参加中文学习课程,与中国人交朋友,逐渐适应了中国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方式。

在与中国人的长期交往中,他们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开始接受并认同中国的一些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俄难民与中国人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加深。

他们与中国人通婚的现象逐渐增多,这种跨文化的婚姻不仅促进了两个族群之间的血缘融合,也使得白俄难民的后代更加深入地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中文和俄语两种语言,对中俄两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体验和理解。

他们既传承了俄罗斯文化中的一些传统元素,又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

这些白俄难民的后代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认同,他们不再将自己仅仅看作是俄罗斯人,而是对“中国人”的身份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民族认同的升华:“我们是中国人”】

白俄难民后代之所以坚定地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包容与接纳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从他们的先辈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起,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中国人民并没有排斥他们,而是给予了他们生存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在这里落地生根。

这种包容的态度,使得白俄难民及其后代感受到了温暖和尊重,从而逐渐产生了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感。

其次他们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文化熏陶,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后代大多在中国出生、成长,接受中国的教育,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他们与中国人民共同生活,一起经历风雨,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将自己视为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之中。

再者中国在近现代以来的发展与进步,也让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他们亲眼目睹了中国从一个饱受战乱、贫困落后的国家,逐步走向繁荣富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伟大历程。他们参与了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在各个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分享了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成果。

这种与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经历,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中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结语】

百年前的白俄难民潮,不仅是个人命运的传奇,更是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生动见证。

如今,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白俄难民来华的历史,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提醒着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应珍惜这份情谊,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大使馆在 2004-04-21关于《俄罗斯族》的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俄罗斯族

中国新闻网在 2023-04-16关于《中国俄罗斯族迎巴斯克节 传承百年华俄后裔文化》的报道

0 阅读:84

小彭的灿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