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903f551418aec408d4cd8c50066327a.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98d22a3d01e6015acebc07100ef2543.gif)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百年前,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建立,而内战随即爆发。
一方是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红军,另一方则是由旧沙俄贵族、地主、资产阶级等组成的白军。
这场内战以红军的胜利告终,而失败的白军及其支持者,约 20 万之众,踏上了逃亡之路,他们最终选择了中国作为避难之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f817a49874181aed1afa85017186c99.jpg)
这一特殊的移民潮,不仅改变了这些白俄难民的命运,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他们的后代如今坚定地称自己为中国人……
那么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变迁与融合?这些白俄难民真的忘记了自己的来时路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8ffd7f3a9980639e692cdd7082d3c55.jpg)
1917 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人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而革命的胜利并非一蹴而就,随后的苏俄内战持续了四年之久。
旧沙俄贵族、地主、资产阶级等组成的白军,不甘心失去权力和地位,与红军展开了激烈对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30438ad0d9a793c5af91d45fcc895a7.jpg)
在这场残酷的内战中,白军因缺乏广泛的民众支持,且内部组成复杂、凝聚力不足,最终节节败退。
随着红军攻克白军最后的根据地,白军残余势力及其支持者面临着严峻的抉择:是留在国内接受新政权的统治,还是逃离故土,另寻出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b51a209df8ccbb6fd378a779c1530e9.jpg)
白俄难民们的逃亡之路充满了艰辛,他们大多选择从陆路或海路逃离俄国,陆路主要是通过中俄边境,进入中国的东北和新疆地区。
由于当时的中国东北局势较为混乱,边境管控相对薄弱,许多白俄士兵和普通民众携带简单的行囊,徒步穿越边境线,进入黑龙江、吉林等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e36b10d33d27721b10385f1ada4b820.jpg)
而选择海路的难民,则主要从俄国的港口出发,乘坐船只前往中国的上海,其中斯塔尔克少将率领的俄国难民船队颇具代表性。
这支船队在 1922 年 12 月从俄国启航,船上载有大量的难民,包括军人、妇女、儿童等,他们在海上漂泊多日,历经风浪,首先抵达朝鲜的永兴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b86d5d2a322a37f92a525af348139dc.jpg)
而当时朝鲜处于日本占领之下,日本拒绝他们停泊和上岸,仅在欧美干预下,允许老弱病残上岸,共计 5300 人。
船队随后继续航行至釜山,仍未被允许靠岸,只得继续向上海进发。
当他们抵达上海港口时,却遭遇了重重困难,北洋政府因担心引发外交纠纷以及难民可能带来的社会不稳定,拒绝他们登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58e4f0924029370caf54a31003bd0cd.jpg)
上海口岸被封锁,白俄难民们被困在船上,生活陷入绝境。
据记载,当时船上的难民缺衣少食,疾病流行,许多人在绝望中死去。
但随着难民人数的不断增加,上海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人道主义压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471082e1cd41e9327ad49fee19c2a2e.jpg)
在白俄人的恳求以及美国驻中国的红十字会协商下,部分难民得以登陆。
在斯塔尔克的争取下,中国政府接受了 700 个孤儿登陆,最后又连带有亲戚关系的 1200 人也随之登陆。
而其他未能在上海上岸的难民,有的继续南下,前往菲律宾、澳洲、美洲等地,有的则选择在中国的其他沿海地区尝试登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e69ce549ad0d491fda6c19864da7cee.jpg)
初到中国的白俄难民,语言不通是他们首先遇到的障碍,大多数难民只会说俄语,这使得他们在与中国人交流时困难重重,严重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社交范围。
文化差异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从饮食习惯到社交礼仪,从宗教信仰到价值观念,他们与中国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同。
经济上的困难更是让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许多人失去了在俄罗斯时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变得一贫如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8ae0fbb6a9ebb7950674bd7f64f7eea.jpg)
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放下曾经的身份和地位,从事各种各样的底层工作。
在上海,不少男性难民成为了保安、民兵,守护着城市的安全;而许多女性难民则被迫选择当舞女,甚至有部分人沦为性工作者。
在当时,“俄国姑娘”甚至成为了“白人娼妓”的代名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225842b2c9df2fac0238950b37793f1.jpg)
在东北的一些城市,如哈尔滨,白俄难民们有的凭借自己的手艺开办了面包房、西餐厅、裁缝铺等,将俄罗斯的异域风情带到了中国。
有的则加入了中国的铁路建设队伍,为中国的交通事业贡献力量。
还有一些人成为了小商贩、教师、医生、艺术家等,努力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寻找生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381c6345dd0255fdbe8cf2277eba76c.jpg)
尽管生活艰难,但白俄难民们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们努力学习中文,积极了解中国文化和习俗,尝试融入当地社会。
许多人主动参加中文学习课程,与中国人交朋友,逐渐适应了中国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方式。
在与中国人的长期交往中,他们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开始接受并认同中国的一些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bdc4eddbcd75ffd3793224e743121cc.jpg)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俄难民与中国人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加深。
他们与中国人通婚的现象逐渐增多,这种跨文化的婚姻不仅促进了两个族群之间的血缘融合,也使得白俄难民的后代更加深入地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中文和俄语两种语言,对中俄两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体验和理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635c3db01ec5421057962b9d3ac8c7c.jpg)
他们既传承了俄罗斯文化中的一些传统元素,又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
这些白俄难民的后代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认同,他们不再将自己仅仅看作是俄罗斯人,而是对“中国人”的身份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eccd3cb99148ab06a00a8ccce0805e3.jpg)
白俄难民后代之所以坚定地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包容与接纳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从他们的先辈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起,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中国人民并没有排斥他们,而是给予了他们生存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在这里落地生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df636f3c2abee7e9f32e1f6a8a54cff.jpg)
这种包容的态度,使得白俄难民及其后代感受到了温暖和尊重,从而逐渐产生了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感。
其次他们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文化熏陶,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后代大多在中国出生、成长,接受中国的教育,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他们与中国人民共同生活,一起经历风雨,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32fdbb308362f3441b19d65aa382aaa.jpg)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将自己视为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之中。
再者中国在近现代以来的发展与进步,也让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378f4b5b0f0d9e646c04d26dda07aba.jpg)
他们亲眼目睹了中国从一个饱受战乱、贫困落后的国家,逐步走向繁荣富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伟大历程。他们参与了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在各个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分享了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成果。
这种与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经历,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中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dcd803af9e6f3a33d0356d51387200d.jpg)
百年前的白俄难民潮,不仅是个人命运的传奇,更是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生动见证。
如今,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白俄难民来华的历史,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提醒着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应珍惜这份情谊,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fc775ee372bbaba998787f5a4909485.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7ad4598e1eb210aa57a0a813a6968f9.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大使馆在 2004-04-21关于《俄罗斯族》的报道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4bdc6e69a5250c74a3b7132ad21c199.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俄罗斯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091d1a45486a9e55b2a5368d9aa7a0b.png)
中国新闻网在 2023-04-16关于《中国俄罗斯族迎巴斯克节 传承百年华俄后裔文化》的报道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065c43208001ecf6350a6835b9f3fe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