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卡夫卡的《审判》:什么样的社会才会让民众时刻感到恐惧?

颜威说历史 2024-08-17 15:15:19
卡夫卡

卡夫卡是奥地利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代表作《变形记》《审判》《城堡》。

《审判》

《审判》写于1914至1918年间,1925年出版,引发世界文坛震动,这个小说被认为是卡夫卡最成熟的作品之一。

《审判》和卡夫卡的另外两部小说《城堡》《美国》一起被称之为“卡夫卡三部曲”。不过我个人认为《审判》是卡夫卡对人类文明的一次大胆的预言。其实,《审判》有一个寓言小故事叫《法的门前》。

《法的门前》其实是《审判》小说的中一个片段,或者说一个小故事,《法的门前》阐释出了《审判》的小说的主题思想。那就是统治的权力无处不在,无形又有形,你根本无处可逃。每个人的生活似乎都被恐惧包围,活得战战兢兢,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审判》主人公的名字约瑟夫·K。在他30岁那年的某一天早晨,几个莫名其妙的人闯进了他的住所,宣布他有罪,随后说他要面临审判。不过在此之前,约瑟夫·K可以自由活动,正常的生活。他可以继续待在他的住所,像往常一样每天去银行上班。

不过开庭的通知将随时下达,也就是说约瑟夫·K时刻面临着审判。那么,谁来审判约瑟夫·K?一家非正规法庭但却拥有比正规法庭更大权威的机构。

实际上,约瑟夫·K本人并不清楚这些人来自哪里,也完全不清楚自己犯的是什么法,他仅仅是被通知而已。也就是说,一个正常的人莫名其妙被通知说有罪,又莫名其妙的面临审判,审判又不是法庭,而是比法庭权力更大的机构。

这事显然很荒谬,这样荒谬的事情当然不会发生在法治社会,只会发生在人治社会,专制社会。

这意味着这个社会的制度已经异化,权力已经异化,法和制度已经成为统治任意控制和打压民众的工具,权大于法,权力渗透进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权力,有着权力的压迫感。

正是因为事情来得太过突然和荒谬,约瑟夫·K几乎无法相信眼下正在发生的一切,随后尽管约瑟夫·K尝试过,但最终他还是无法逃脱审判的命运。31岁生日的前一天晚上,他被判决,然后,像一条狗一样的死去。故事结束。

最后约瑟夫·K莫名其妙的死去,这正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中的可怕之处。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莫名其妙的消失。而卡夫卡生活的奥匈帝国,一个崇尚权力统治的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这样,想说你有罪,你就有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甚至根本不需要什么流程和说辞,绕开正常的制度,直接可以说你有罪,并被审判,甚至判决,最后莫名其妙的消息。

这样的社会,毫无个人权利,毫无自由,生存权利如同草芥一般,人卑微的如同蝼蚁一般,何谈什么?那么,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才会让人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恐惧。就是卡夫卡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就是那样。

什么样的社会才会让民众时刻感到恐惧?

“在这个时代,那更高意义的权力,已经由传统惯例、法律形态及官僚主义机构支配的空洞权力所取代,即由人所建立的制度所取代。”

专制社会中,权力已经到处渗透。这种社会中,权力不仅仅是一种专制政权的统治力量,而成为一种抽象的支配世界运行的本质力量。它既外化为对人进行管理和统治的国家机器、官僚机构、法律制度等,又超越这些具象形体成为人们膜拜和信奉的权威偶像。它既可以集中为一种最高的神权代码,也可以分散在个人身上形成微型的宰治力量。

当一个社会构建成这种统治的时候,没有人可以逃出来,所有人都会被纳入到“编户齐民”,恐惧和紧张的氛围蔓延到社会的个个角落,我们每天都在充满恐惧中生活,人们没有任何的欢声笑语,只有彼此的敌对。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对方的来意和内心真实想法,所有人都在伪装和掩饰。这就是人治和缺乏法治,权大于法带来的不确定性。正因为不确定性太多,所以我们恐惧,惧怕。

本文参考文献:

卡夫卡.《审判》

姜海涛.恐惧与颤栗——论《审判》中约瑟夫·K的个体生存伦理

李忠敏.超越巴别塔与虚己的启示——对卡夫卡《审判》的解析

贺迪.法的价值与制度异化——读卡夫卡《审判》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