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十周年之大宗原材料征程篇-投资进程

杨梅说商业 2024-08-07 16:06:50

  回溯我国大宗原材料行业“一带一路”合作的发展进程,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003年,基本属于“探索起步期”,大多以国家间的合作为背景,以国企重点项目为抓手,谨慎决策,逐步推动。2004-2013年,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行的背景下,随着2004年我国提出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 资源”,鼓励“走出去”的步伐开始迈出,中国大宗原材料行业迎来了“全面加速期”,国企、民企百花齐放,传统原材料企业和来自制造业、贸易、房地产等行业的企业百舸争流,纷纷加入境外资源投资的大潮中2012年开始,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持续下跌,“走出去”热潮出现降温,周期波动的洗礼使中国企业境外资源投资趋于理性成熟。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并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得到了大宗原材料产业界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广泛共鸣。随着“一带一路“合作政策支持的进一步提升,互利共赢的成功案例层出不穷,中国大宗原材料行业“一带一路”合作开启了新的“高质量发展时期”。

   第一阶段(2003年之前):探索起步期

  中国矿业“走出去”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这个阶段基本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大多以政府间合作为背景进行推动。第一批“走出去”的企业中,从专业分类看,以矿企(90%)为主,从所有制性质看,以国企(70%)为主,合作方式以收购矿权(41%)和合资开发(39%)为主。也正是因为“走出去”初期的摸索带来的谨慎投资,该阶段投资的项目达产率高达78%,大部分项目历经30年发展仍然是中国境外矿业优质产能。比如首钢集团在秘鲁的马尔科纳铁矿,中治集团在巴基斯坦的山达克铜矿以及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瑞木镍钻矿等。

   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鼓励下,中国油气企业开启了“走出去”进程。1993年,中国石油获得了秘鲁7区的开发区块,开启了中国油气企业“走出去”的先河,通过滚动勘探开发,仅仅5年就实现了成本回收。1994年,中国海油收购印度尼西亚马六甲油田32.59%的权益。2000年,中国石化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伊朗卡山区勘探服务合同。

  煤炭行业方面,20世纪来,由于中国部分地区煤炭资源枯竭,一些企业面临矿并衰老、煤矿工人无法安置等情况。通过承包当地项目建设、对外输出富有经验的劳务工人等形式,中国煤炭行业初步实现“走出去”,成功帮助目标地区建设和运营煤矿,推动当地能源条件的改善,实现互利共赢。例如,徐矿集团承包菲律宾波利略煤矿和圣保煤矿工程项目,帮助印度东南煤炭公司牛空达矿和拉金达矿实现达产运营。

  农业方面,1985年3月,中国第一支远洋船队启航开赴西非海岸,揭开了中国远洋渔业历史的第一页,也开启了中国以企业为主的农业“走出去“的新篇章。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在20世纪80年代以设立合资企业为主,主要涉及渔业和林业资源的合作开发。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企业开始通过承担农业援助项目的方式到受援国开展农业投资。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如1990年中国农垦集团在赞比亚投资建设第一个农场获得了在境外开展农业投资的宝贵经验。

   1995年之后,中国进一步明确了互利合作的援助方针 ,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援助项目,鼓励将援助资金用于当地有资源、有市场的生产性项目,鼓励大型骨干农企在海外进行资源开发型投资。在这一时期,中国水产总公司和中国农垦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到1998年,中国农垦集团在赞比亚投资的农场增加到3个,产业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及农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不断拓展。

  第二阶段(2004-2013年):全面加速期

  21世纪初,中国工业化的崛起开始驱动大宗商品迎来超级周期,加上2004年我国提出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走出去的政策喷涌而出,中国大宗原材料行业“走出去”进人全面加速期。 中国矿业“走出去”呈现出百花齐放、百争流的态势。中国地质调查局统计,这一时期民营企业(47%)超越国企(46%)成为矿业出海占比第一大类投资主体,同时地勘单位也开始尝试境外勘查投资,占比约6%。另外,从企业所属行业来看,来自贸易、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的非矿业企业(24%)也纷纷加人投资境外矿业的队伍。

  本阶段奠定了中国参与全球矿产资源配置的基本格局,众多企业取得了“走出去”开创性成果,比如中国有色矿业集团的赞比亚谦比希铜钻矿、中国铝业集团的秘鲁特罗莫克铜矿、宝武钢铁集团收购利比里亚邦州铁矿等。同时,由于投资过热且部分非矿企业涌入,导致出现了诸多盲目和不理性投资,如西芒杜铁矿项目和赞比亚卡森帕铜矿项目等,使该阶段项目达产率下降至31%。

  本阶段的投资方式更加多样化,包括全资收购、以参股形式获取矿石供应、仅战略层面参股、与境外公司建立合资公司开发矿山等。 油气“走出去”出现全面加速。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崛起拉动石油需求快速增长,中国从原油进出口平衡国家迅速转为进口国,寻找稳定的石油供应源逐步成为国内企业的关注点。在此期间,中国企业进行了大量并购。2004-2007年,由于原油价格刚刚摆脱低迷,资源国有化尚未成为主流,中国企业一般是与独立资源企业并购资源,注人充足资金,协助企业升级改造和产能扩张。其中的典型案例包括中国石油于2005年并购哈萨克斯坦第三大石油公司PK的项目,中国海油收购Unocal(优尼科公司),以及中国石化国际勘探公司的并购项目等。

   2008年,由于原油价格达到每桶147美元的高价时,资源国有化程度显著加速,从传统油气资源较为丰富的南美洲、中亚持续获得并购机会的概率明显下降,中国企业开始逐步进人风险程度更高的非洲市场,典型案例是中国海油并购乌干达项目。在2011-2014年的高油价时代,诸如页岩油气和深水勘探开发等非常规油气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中国企业也逐步试水页岩油气项目和油砂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直接入股资源以外,以工程方式进入中东市场获取资源也是一种常规合作模式,2008年伊拉克重建之后,中国石油获得了伊拉克的鲁迈拉项目,以工程换产量,超额产量还有额外分成。 煤类行业“走出去”也在这一时期全面提速。

  此时,中国已不限于对外输出煤炭行业劳务和相关技术,而是开始对境外媒炭资源进行投资开发,同时,带动目标地区从能源开采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例如,2003年中鼎国际在马来西亚投资阿勃克煤矿项目,成为中国首家投资境外煤炭资源的企业。2009年,中国神华与印度尼西亚的PT.EnergiMusi Makmur(电力企业)合作建设南苏2×150兆瓦煤电项目及配套210万吨/年露天煤矿。 农业“走出去”战略在这一时期正式确立。

  自中国2001年正式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农业企业开始将“引进来”与“走出去”二者并重,农业“走出去”也成为中国经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2006年我国正式确立了农业“走出去”战略。2007年我国提出“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其中强调了对外农业投资的重要意义。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切实履行承诺,农产品关税由2001年的23.2%降至2010年的15.29%,是世界农产品关税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 中国农业开放红利不断释放,农产品贸易呈现由小到大、由弱渐强的发展态势。

   第三阶段(2013年至今):高质量发展时期

  2013年以后,随着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国调,中国大宗原材料行业FDI逐步回落,“走出去”更加理性成熟,叠加2013年下半年中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大宗原材料行业“走出去”与“一带一路”合作紧密结合,进人新的高质量发展时期。 中国有色金属矿业该阶段主要表现为国内大型矿企抓住国际矿业市场周期性波动机遇,逆周期投资成功收购多项境外优质资产,为中国矿业出海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五矿集团收购嘉能可旗下在建铜矿项目秘鲁拉斯班巴斯项目,洛阳钼业收购自由港公司旗下全球储量最大、品位最高的铜钻矿之一刚果(金)TFM(矿业公司)项目,赣锋锂业收购黏土型锂矿墨西哥索诺拉项目22.5%的权益,以及紫金矿业收购艾芬豪旗下全球第四大未开发的高品位铜矿刚果(金)卡莫阿一卡库拉项目等,该阶段的项目达产率也同步提升至40%。

   铁矿石行业在经历深度调整后,对外投资更加理性成熟。2013年起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铁矿石价格低迷,导致中国企业对海外铁矿的投资信心下降。同时,都分上一阶段投资的海外铁矿项目因管理失误、基建落后、政治环境复杂等面临开采即亏损的处境,如中智集团投资的几内亚西芒社铁矿和山东钢铁集团投资的塞拉利昂唐克里里铁矿,这让中国企业投资海外项目的态度变得更为冷静。 因此,此阶段的投资主要是对存续项目的重启和整合,新增项目相对较少2017年以后,在国内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钢铁企业加强对项目的前期经济性评估,更注重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成功获取了多项境外优质资产。

  油气行业从2014年开始,对外投资全面放缓,以深耕细作和扩大产能为主。由于油价低迷,在高油价时代累积下来的高成本项目成为石油公司的拖累,因此油气行业普遍对海外投资十分谨慎。然而,中国加大对原来资产包的处理,成果之一便是中国海油的圭亚那项目,在当年收购的尼克森的资产包中仅仅是一个潜在的高回报项目,却实现了远超预期的回报。

  同时,中国作为全球第二的一次能源消费国,积极开展与资源国的贸易协作,开拓了俄罗斯天然气管线,盘活了俄罗斯远东资源,同时也获得了稳定的能源供应。 截至目前,中国的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达到1.85亿吨,已经接近2022年中国国内石油产量的2.2亿吨。其中主要产量贡献来自中国石油的伊拉克、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项目和中困海油的圭亚那项目。

  由于错失了2014-2020年油价低迷时期的逆势扩张,且考虑到新能源替代的长期影响,国内企业在油气领域的资源扩张方面未来可能也相对较为谨慎。同时,中国在全球46个国家分布着近300个勘探开发项目,油气权益总年产量达到1.8亿吨油当量,其中中东地区4976万吨油当量、中亚地区4350万吨油当量、非洲地区2700万吨油当量、南美洲地区2045.1万吨油当量、北美洲地区2049.1万吨油当量、亚太地区1080.2万吨油当量、欧洲地区734.8万吨油当量。

  在双碳背景下,煤炭行业的“一带一路”合作需要考虑更多因素。20220年9月,我国首次提出碳中和承诺和碳减排的目标,重申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背景下,中国煤炭行业“走出去”可能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不过,在能源安全日益重要、“一带一路”合作日益紧密的背景下,煤炭行业仍有向外发展的动力。例如中国神华与俄罗斯合作的扎部兰煤矿500万吨/年项目在有序推进的过程中,与印度尼西亚PTLion Power Energy(媒炭生产商)合作建设的南苏1号2x350兆瓦煤电项目也计划于2024年投产运行。展望未来,煤炭行业需要逐渐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以更加绿色和环保的方式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现互利共赢。

  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在推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方面成绩显著。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经与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与86个国家签署了农渔业合作协议,与其中一半以上的国家就农业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工作机制。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累计投资的农业项目超过820个,投资存量超过170亿美元,仅2020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贸易总额就达到957.9亿美元。 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就农业贸易、农业技术、农业人才交流等达成了广泛的合作。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下进口税普通减免等系列规则落地,区域内贸易成本明显降低,贸易便利化水平进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东盟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并享受到实在的福利。而且,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中铁路等重大项目的推进,区域内冷链、冷库等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东盟国家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日益便捷。 农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国内短缺产品或自有技术优势项目领域,前者如橡胶、糖料、大豆、棕桐油、乳品、牛羊肉等的生产加工,后者如畜禽水产饲料、畜禽养殖、优质水稻生产加工等。

  投资环节从买地种粮向全产业链,再向产业链高端发展趋向明显。例如,中粮集团通过并购尼德拉和来宝农业两家跨国农粮企业,在南美洲,黑海等主要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优化港口、码头、仓储设施战略布局;中化集团并购先正达,使中国种子研发、农药生产能力实现“弯道超车”;上海光明集团并购西班牙、新西兰、加拿大、阿根廷企业,初步形成乳品、水产、肉类全球产业链布局;上海鹏欣集团在巴西布局大豆、玉米收储运产业链,具备百万吨级粮食收储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大潮的来临,新能源金属价格出现大幅攀升,2016年以来,新能源金属锂、钻、镍等品种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布局的进程出现显著加速,而且呈现出一些可喜的全新特征。

  一是“走出去”以民营企业为主,决策灵活性有所提升;二是依托于中国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融资金额和融资效率正在大幅提升,能源金属企业通过国内资本市场进行定向增发、可转债、配股等融资方式夯实资本实力,并借助在中国香港、瑞士等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多样化融资渠道支持海外新能源金属资源项目的收购与开发; 三是技术能力和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具备较强的产业输出能力。以赣锋锂业和力勤资源两家新能源金属企业为例,赣锋锂业经历长期的发展拥有深厚的提锂技术积淀和领先的研发与工程团队,可以因地制宜地设计和执行海外国家锂资源的开发方案;力勤资源镍湿法治炼技术与工程建设能力全球领先,深耕印度尼西亚镍钻资源,以产能换资源,推进产业链互补的深度合作。

  综上所述,中国大宗原材料行业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从“走出去"的谨慎探索,到周期波动下的起落沉浮,一直到当前与“一带一路”合作相结合的高质量发展,已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果。统计表明,当前中国大宗原材料行业“一带一路”合作相关项目占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煤炭、钾、铜、铝土矿、锂、钻、镍资源量的比例分别为5%、5%、8%、0.2%、13%、14%、57%、19%、21%、2%。展望未来,该比例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在“一带一路”合作逐渐深化的趋势下,仍然具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中国大宗原材料行业“走出去“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涌现出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 像是紫金矿业刚果(金)卡莫阿一卡库拉钢矿项目,是中国和西方产业能力合壁,与刚果(金)政府一道构建互利共赢产业生态闭环的典型案例。卡莫阿一卡库拉铜矿坐落于刚果(金),位列全球资源储量前十大钢项目。从1996年加拿大矿业公司艾芬豪矿业取得5万平方千米的探矿权、2001年开始早期勒探、2008年发现卡莫阿高品位矿床,到2021年一期成功投产和2022年4月二期投产,其间经历了政局变化、项目资金中断等诸多困难,但凭借着中国、加拿大和刚果(金)政府的产业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合作,截至2022年底,卡莫阿-卡库拉已成为全球前五大在产铜矿,未来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铜矿,是有色矿业“一带一路”合作的标杆项目。

  应该说,该项目的成功首先是设计合理的股权架构,建立稳定的互利共赢机制。卡莫阿一卡库拉铜矿项目目前由合资企业卡莫阿铜业管理运营。卡莫阿铜业层面,股权结构为中国紫金矿业(39.6%)、加拿大艾芬豪矿业(39.6%)。刚果(金)政府(20%)和晶河全球(0.8%)。艾芬豪矿业层面,该公司先后于 2015年和2018年引入紫金矿业和中信金属战略入股,目前中信金属和紫金矿业作为艾芬豪矿业的前两大股东分别持有其25.9%和13.6%的股权,第三大股东罗伯特•弗里德兰先生是艾芬豪矿业的创始人和执行董事长,持有13.4的股权。

  在以上股权架构下,紫金矿业通过在艾芬豪矿业和卡莫阿铜业的双重持股,成为项目层面的最大股东,该项目己成为紫金矿业上市公司铜矿产量的主要增长极之一;罗伯特•弗里德兰先生带领的艾芬豪矿业则通过引人中国资本和中国产业能力,获得了丰厚的财务回报;同时,刚果金也由此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是三方股东产业优势互补,文化高度融合,实现了卡莫阿一卡库拉铜矿项目的高速建设和高效运营。艾芬豪矿业作为西方优秀的勘探公司,在卡莫阿-卡库拉铜矿的前期勘探工作中取得重要成果,但后期由于融资和开发能力较弱,项目险些搁浅。中信金属和崇金矿业在大宗商品价格低迷的2015-2018年为艾芬豪矿业和卡莫阿一卡库拉铜矿项目注入资金,并进行产业赋能。2015年项目建设启动以来,中国、加拿大和刚果(金)三方高效配合,艾芬豪矿业在设计和运营方面贡献了精细化排产设计和符合西方规范的ESG实践,紫金矿业在海外项目开发建设方面展现了中国实力和中国速度,控制项目成本,确保项目如期交付,刚果(金)政府在本土化运管,尤其是在水电保障和社区关系方面保驾护航。在三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该项目在2021年5月提前投产,而且仅用不到两年便成功达产。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产业能力在卡莫阿一卡库拉铜矿项目的开发、运输销售全产业链中均扮演重要角色,形成“中国资本一中国建设一中国运输一中国产品”的贸易闭环 。项目开发环节,中国恩菲、金诚信、中信建设、中国有色、中国中铁等一众中国承包商和服务商在卡莫阿一卡库拉项目的建设、施工和技术指标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物流运输环节,刚果(金)道路基础设施匮乏,运输能力稀缺,崇金矿业与嘉友国际展开合作,后者在刚果(金)布局了萨卡尼亚路港资产及安哥拉本格拉铁路,积极推动刚果(金)矿业疏通南下及向西出海路线建设,为提升刚果(金)矿企的物流效率、促进刚果(金)和安哥拉的经贸往来做出积极贡献。产品销售环节,卡莫阿一卡库拉铜矿项目生产的铜精矿100%由中信金属和金山矿业(紫金矿业子公司)包销,实现了“中国资本一中国建设一中国运输一中国产品”的贸易闭环。

  三是践行绿色可持续生产理念,构建中刚矿业命运共同体。卡莫阿铜业践行紫金矿业“绿色生态发展理念”,重视与当地社区和人民的共同发展,设立了“可持续民生计划”等系列发展规划,矿山通过建立农业示范园来支特社区农民,再将园区交予社区农民,实现授人以渔。2022年,矿山创造的社会贡献总额为23.5亿美元,占刚果(金)GDP的4%。展望未来,紫金矿业和艾芬豪矿业正在推进卡莫阿-卡库拉铜矿50万吨治炼厂规划,项目建成后,或将进一步提升卡莫阿铜业在刚果(金)当地的产业附加值,为刚果(金)创造更多的税收、就业和广泛的社会效益。

  另外,中国凭借完善的制造业基础、强大的海外工程技术能力和资金优势为“一带一路”合作赋能,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我们需要承认,西方跨国企业在全球优质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方面已具备了显著的先发优势,近年来又不断通过兼并整合优化资产组合,强化对优质资源的控制力。这也意味着中国企业的“一带一路”合作在资源品质、开发条件、经营难度等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这势必要求中国企业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绿地项目、低效资产具备更强的赋能能力。

  也正是因为中国大宗原材料企业在“走出去”的初期就面临以上压力和困难,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合作的实践中也逐渐练就了较强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中国五矿集团旗下的中国恩非工程技术公司,便是在中国大宗原材料企业“一带一路”合作中逐渐发展壮大的工程咨询设计企业的先行者。中国恩菲是目前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可同时开展矿山、冶炼加工、电力、化工、环保、基础设施工程的综合服务商,是为中资企业“走出去”开发境外资源提供技术支持的工程咨询设计企业。

  据公司公告,中国恩菲曾为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计、建设 了4000多个工程项目,几乎涵盖所有金属品种。2016年9月,中国恩菲矿业 “走出去”联盟成立,由中国恩菲牵头,中矿山装备领城知名企业共同发起,汇聚了非煤矿业领域从采矿、选矿、尾矿到冶炼全工艺流程的关键装备、工程技术,为全球矿业客户提供“中国技术、中国方案、中国装备”的一站式服务,为全球矿业客户摄供从技术研发、咨询设计到设备集成、工程总包的综合解决方案。

   2023年4月,由中国恩菲承担设计、核心设备供货的力勤印度尼西亚OBI(奥比岛)镍钻项目硫酸镍工程顺利产出第一批电池级硫酸镍产品。该项目的成功投产使力勤印度尼西亚OBI项目的产品由MHP(氢氧化镍钻)廷伸至大颗粒高品质电池级硫酸镍。该项目以力勤印度尼西亚OBI项目生产的氢氧化镍钻为原料,生产三元材料用的高品质电池级硫酸镍和硫酸钻产品。中国恩菲在项目中采用了公司核心专长的萃取技术,设计范围从氢氧化镍钻矿浆压滤开始,至产出电池级硫酸镍和硫酸钴产品为止,包括过滤、酸溶、萃取分高、蒸发结品及其他辅助工程。据力勤资源公司公告,该项目设计硫酸镍年产能达24万吨#,是近今为止世界产能最大的单体硫酸镍更目,也是印度尼西亚历史上第一次批量化生产电池级硫酸镍产品的项目,在印度尼西亚新能源产业领域具有里程神式的意义和影响。

  紫金矿业作为中国有色矿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企业之一,在“一带一路”合作项目中展现出雄厚的海外工程技术实力,以及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低效资产赋能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紫金矿业在地质勘查、湿法治金、低品位难处理资源综合回收利用及大规模系统工程化等方面具有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公司独创以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矿石流为走向,将地勘、采矿、选矿、治金和环保五个环节进行统筹研究和全流程控制的“矿石流五环归一”矿业工程管理模式,以系统工程和经济矿业思想指导项目建设和运营,在投资和成本控制方面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成功开辟资源绿色高效开发新路径、形成矿业工程全球竞争力。

  紫金矿业收购塞尔维亚博尔铜矿,激活老牌国企的经营活力,就是紫金矿业对低效资产赋能的典型案例。塞尔维亚东部城市博尔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自1903年开始采铜以来,博尔实现快速发展。博尔铜矿之前是塞尔维亚唯一在产的大型钥矿,也是塞尔维亚规模最大的用工企业之一,但因技术设备更新滞后、管理缺失,矿山一度潮临破产并遗留下严重的环境欠账。2018年9月,紫金矿业正式收购了塞尔维亚国有钢业公司RTB Bor公司,拥有了该公司旗下4个矿山和1个治炼厂的所有权,12月紫金矿业与塞尔维亚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紫金矿业接手博尔铜矿后,大力推行技术创新,加强各生产环节管理,降低矿石贫化率和采矿损失率,提高选矿和冶练回收率;同时采购先进的技术装备,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根据公司公告,博尔铜矿在崇金矿业收购半年后即扭亏为盈,2019年实现2.3亿元净利润,2020年实现6.04亿元净利润。同时,紫金矿业在当地开展水系污染治理、尾矿生态绿化、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等,2022年获得了当地的“州杰出经济贡献奖”。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表示:“紫金矿业让塞尔维亚百年老矿“重生”,这是中国企业投资塞尔维亚的典范,我要用最美的语言表达敬意和感谢。”

  赣锋锂业凭借提锂技术、工程能力和资金优势赋能阿根廷盐制开发。阿根廷地处南美洲“锂三角”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盐湖资源,但是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在资源开发中需要“一湖一策”、因地制宜,其中低品位、高杂质的盐潮资源开发存在对先进技术工艺的内在要求。同时,阿根廷的经济发展长期受到高通胀的困扰,因此对于吸引外商投资的诉求较强。

  赣锋锂业长期专注于提锂技术创新,通过成立技术中心、创新激励、与商校合作等方法探索提锂技术的发展趋势。根据公司公告,截至2022年末,公司已经累计获得国家专利589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60项、实用新型专利422项,技术专利储备在行业中领先,公司成立之初就以卤水、回收料等为原材料制备深加工锂产品,突破了卤水中直接提取电池级碳酸锂等关键技术。赣锋锂业积累的提锂技术与工程经验应用于阿根廷盐湖,显著提高了盐湖项目的开发效率;同时,公司积极通过资本市场丰富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从2016年开始两次发行可转债,并于2018年在港股IPO上市,募集资金支持海外锂资源的收购和阿根廷考沙里一奥拉罗斯(CauchariOlaroz)盐湖项目的开发。

  农业方面,中国农业的“一带一路”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推动了其农业生产效率上台阶。以农产品中的小麦为例,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小麦种植面积超过11亿亩,但单产水平仅相当于中国的一半,对先进技术有迫切需求。杂交小麦是提高单产的首要途径。2012年,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公司与巴基斯坦佳德农业公司、白沙瓦农业大学合作,开展杂交小麦试验示范。经过120余份杂交组合、230多个种植点的试验,中国二系杂交小麦表现突出,较当地品种平均增产24.4%。

  2017-2018年度的试验显示,巴基斯坦北方麦区增产达到50.1%。而佳德农业公司所在的中部麦区,杂交小麦增产幅度达45%以上。此外,援助格鲁吉亚蔬菜大稠种植技术合作,专家向农户推广日光温室种植技术,提高了当地农业产量,解决了当地蔬菜难以自给自足的难题:援助建设老挝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帮助当地玉米单产提高了近70%,水稻单产提高了1倍。 对东帝汶采取粮食种植技术培训、提供农用物资设备、援建粮食仓储设施等举措,帮助其提升粮食自给能力。

   最后,金融支持方面,在大宗原材料行业的“一带一路”合作中,推动人民币结算和计价,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金融体系长期受到美元资本流动大幅波动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美国持续加息的背景下,金融体系脆弱性正在加剧,汇率风险凸显。随者“一带一路”合作的深入推进,可以接受双方本币结算,推动人民币结算和计价。一方面可以降低美元定价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共建“带一路”国家贸易条件的影响,降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汇率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国内资本跨境投资共建“ 一带 一路”国家的便利性,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0 阅读:0

杨梅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