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有了软斑,危险性大不大,怎样可以消除?

行平双 2025-03-18 10:03:26

信息来源:

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中华医学会《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指南》、NEJM《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卒中风险的研究》

人这一辈子,健康就像是银行卡里的余额,平时看着挺多,花着花着就少了,等到真正要用的时候,才发现不够了。

颈动脉里的软斑块,就是这么个“花钱不知不觉”的东西。

它不疼不痒,悄悄地就长在那儿,等到哪天堵住了血管,或者掉下来跑到脑子里,那可就是大麻烦了。

软斑块到底是个啥?

颈动脉,说白了就是给脑袋供血的“高速公路”,左右各一根,血液在里面呼呼地流,给大脑送氧气和营养。

但人活着,血管也在经历风吹雨打,时间长了,血管壁上可能就会积起一层层的“垃圾”——胆固醇、脂肪、炎症细胞混在一起,形成了斑块。

斑块有两种,一种是硬的,像老房子墙上的石灰块,钙化了,基本不会乱跑,但它把路堵窄了,血液流不过去,人就容易头晕、记忆力变差。

另一种是软的,像泡沫一样,颜色黄黄的,外面包着一层薄膜,这种才是真正的“定时炸弹”。因为它一旦破裂,里面的脂肪和炎症物质就会流到血管里,刺激血小板疯狂聚集,形成血栓。

这个血栓要是小点,可能只是短暂的头晕、眼花;要是大点,直接就把脑子的血管堵死了,人可能立刻就倒下,再也起不来了。

颈动脉长了软斑,会有什么感觉吗?

大多数人是一点感觉都没有的,就像家里的下水道慢慢堵住了,平时还是能排水,直到某一天彻底不通了,才发现问题。

但有时候,身体会给点小提醒,比如:

一侧身体突然发麻或者无力,就像手脚“断电”了一样,几分钟后又恢复了;

说话突然变得含糊不清,或者嘴巴歪了一下,自己还没意识到;

眼睛突然看不清东西,尤其是一只眼睛的视野突然黑了一块,过一会儿又好了;

走路像踩在棉花上,或者突然站不稳,晃了一下。

这些小状况,很多人不当回事,以为是累了,休息一下就好。

这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就是小中风,意味着脑子的血管已经受了影响,随时可能来一次彻底的“断供”。

软斑块能消掉吗?

这个问题,就像是问“肚子里的脂肪能不能消掉”一样。

能,但很难,得看你怎么做。

目前,医学界还没有什么神奇的方法能让软斑块“一夜消失”。可以让它变得稳定,不容易破裂,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它会慢慢缩小,变成不容易掉下来的“老茧”。

医生一般会从这几个方面下手:

1.让血管的环境变“干净”

软斑块的形成,和血液里的“油脂”关系最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个“坏家伙”,它就像是个爱乱涂乱画的小孩,专找血管壁上乱贴“脂肪涂鸦”。

医生通常会用他汀类药物,就像派了个“清洁工”去擦掉这些涂鸦,让血管恢复干净。

吃药不能靠感觉,很多人觉得没症状,就偷偷停药,这是大忌。

这些药物的作用不是让你“感觉好点”,而是让血管“看起来好点”,它们的效果往往得靠影像检查才能看出来。

2.让血液别太“粘”

血液太粘稠,就像马路上的车太多,一旦遇到狭窄的地方,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医生可能会给你开点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让血小板别那么“爱抱团”,减少血栓的风险。

但这些药不能乱吃,有胃溃疡的人,吃了可能会胃出血,所以一定要听医生的安排。

3.让血管别“发火”

软斑块之所以危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容易“发炎”。如果血管老是处在一种“火气很大”的状态,斑块就容易破裂。

控制血压、血糖,减少身体的慢性炎症,是让软斑块安分守己的关键。

生活上要注意什么?

吃得清爽点,但别太极端。

很多人一听胆固醇高,就不敢吃肉,天天啃青菜。适量的优质蛋白,比如鱼肉、鸡肉、豆制品,不会加重斑块,反而能让血管更有弹性。

真正该少吃的是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加工肉类(比如香肠、腊肉),这些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

动起来,但别太猛。

运动能让血管更健康,但如果已经有斑块,突然去做剧烈运动,比如举重、冲刺跑,反而可能让斑块不稳定。

最好的运动是快走、游泳、骑自行车,让心率平稳上升,而不是一下子飙到很高。

别让血压像过山车一样。

血压忽高忽低,对血管的刺激很大,就像是用冷水烫热水交替冲刷玻璃杯,时间长了,杯子可能会裂。

长期高血压的人,一定要规律吃降压药,别想着“血压高了才吃,低了就停”,这样只会让血管更受伤。

什么时候要考虑手术?

如果斑块已经严重堵住了血管(超过70%),或者已经发生过一次“小中风”,医生可能会建议做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者颈动脉支架,就像是给“堵车的马路”扩建一个新车道,让血流更顺畅。

手术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药,它只是解决眼前的问题,如果不改变生活方式,新的斑块还是会长出来。

结语

颈动脉的软斑块,就像是埋在身体里的一个隐形炸弹,你看不见它,但它却可能随时爆炸。

但只要你肯“拆弹”——控制血脂、血压,调整生活方式,它就能变成一块“安静的石头”,不再威胁你的生命。健康这件事,最怕的不是已经有问题,而是明知道有问题,还无动于衷。

别等身体发出最后的警告,才想起要珍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