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毛泽东作出出兵援朝的重大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担任志愿军首任司令员。
当毛泽东作出抗美援朝的决定时,他的爱子毛岸英第一个要求入朝参战,并得到父亲的大力支持。
1950年10月21日至1950年11月25日,这是毛岸英同志人生中最后的34天。在这30多天里,毛岸英与众多志愿军官兵一起,为抗击敌寇,保家卫国而挥洒青春。
七十多载光阴转瞬即逝。21世纪的今天,仍然有许多后人表达对毛岸英同志的无尽追思与缅怀。
不过,一个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毛岸英前往朝鲜战场后,他究竟他到底具体负责哪些工作?
还有人说毛岸英在朝鲜的30多天里,他就看了五本大部头的巨著。当战友问及毛岸英为何不抓紧时间休息时,他却回答:这是父亲要求这么做的。
那这样一种说法的背后,有没有确凿依据呢?
图|第一批入朝志愿军一、毛岸英具体工作职责毛岸英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烈士的长子,出生于1922年,从小随父母在上海、韶山、广州、武汉、长沙等地生活。1930年10月,杨开慧被长沙反动军阀何键逮捕,年仅8岁的毛岸英与母亲一同入狱。
杨开慧牺牲后,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931年初,毛岸英与弟弟岸青、岸龙由外婆、舅妈护送到上海进入大同幼稚园生活。
不久,因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家三兄弟流落街头,小弟毛岸龙不幸病亡,毛岸英与毛岸青相依为命。
1936年初,党组织找到他们兄弟二人后送往苏联学习。到达苏联,毛岸英、毛岸青被安排到国际儿童院。1939年,毛岸英加入共青团,并担任支部书记。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毛岸英曾用俄文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希望自己能上战场,抗击法西斯者。
1942年初,毛岸英辗转前往莫斯科列宁军事政治学院学习,不久,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在苏联红军中担任坦克连党代表,参加卫国战争。
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返回延安,被安排在中央宣传部从事翻译工作。1947年至1948年,毛岸英先后参加中央土改工作团与中央机关保卫训练班;北平解放后,留在中央机关从事秘书工作。
图|从左往右分别是:刘思齐、李讷、毛岸英、毛泽东1950年10月,当毛泽东主席作出抗美援朝的决定,毛岸英应积极申请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称他为“第一个志愿兵”。
查阅资料不难发现,毛岸英虽然是主动请缨去朝鲜,此前没有进入人民军队中进行过锻炼,可他毕竟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懂英语、俄文,是新中国急需的高级人才。
进入朝鲜战场之前,彭德怀已经给毛岸英定下一个正式的身份,那就是志愿军司令部机要秘书兼俄语翻译,职级是正团级。
1950年10月10日,毛岸英等人随彭德怀从沈阳到达与朝鲜一江之隔的丹东市。吃过晚饭后,彭德怀把毛岸英、郭洪光等人叫到一起开会,成立四人党小组,毛岸英担任小组组长。而他所在的这个党小组可以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个党小组。
1950年10月23日傍晚,毛岸英与其他几名机要秘书搭乘志愿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任荣的专车,从长甸河口跨过鸭绿江,踏上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
毛岸英等人的目的地是位于朝鲜北部的大榆洞矿区,志愿军总部当时就设在这里。由于大榆洞矿区地处深山,周围环境阴暗潮湿,日常生活条件更是十分简陋。
毛岸英与其他工作人员一样,解开行李,整理好自己的床铺。当看到毛岸英把带来的一大摞书堆放在简易书桌上时,一名战友开玩笑地说道:“你可你真是搬着书山上战场。”
毛岸英则是笑了笑,没有过多回答。
抵达朝鲜前线后,毛岸英与其他同志们感觉即使是志愿军总司令部同样不太平。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几乎没有任何的制空权,美军完全控制了附近空域,经常派侦察机轰炸机轮番骚扰我军前沿阵地与志愿军总司令部。
因为防空能力薄弱,美军飞机一来,就连彭德怀都得往树林或者防空洞里钻。等到敌机退去,大家再返回地面继续从事未完成的工作。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之下,毛岸英抓紧每分每秒阅读大量美军原始资料,为彭德怀司令员制定作战方案提供不少帮助。
值得一提,志愿军入朝后,彭德怀原本准备以邓华的十三兵团司令部为基础,再从各部队调一些人,组建为志愿军司令部。
入朝之后,彭德怀觉得十三兵团司令部的成员经过战争考验,没必要另起炉灶,于是他直接把十三兵团司令部改为志愿军司令部。
志愿军司令部当时下设一个办公室,专门负责战场指挥和往来电文的处理,作战室的组成成员共有八人,毛岸英就是其中一人。
由于条件十分艰苦,白天常有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大家只好白天休息,夜晚办公。当时朝鲜野外气温已经降到零下20℃,生活异常艰苦,即使身穿棉衣棉裤,同样无济于事。
非常乐观的毛岸英总是会激励大家,他还经常拿出象棋和同志们厮杀几盘,活跃气氛。
因此,毛岸英同志在朝鲜这30多天时间里,主要工作职责就是查阅美军资料,为彭德怀总司令制定作战方案时提供敌军的详细部署和其他细节。
同时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苏联方面需要打交道,在莫斯科生活多年的毛岸英则成为志愿军总司令部和苏联军方高层联络时的重要翻译和机要秘书。
图|毛岸英(后排左二)与战友合影不能小看翻译与机要秘书的工作职责。他们虽然都是文职人员,没必要上前线,工作量可能也不大,只需要读读写写。
真实情况根本不是这样。当时的毛岸英身处志愿军前沿阵地,条件艰苦不说,他还要经常查阅美军的原始资料。这些资料极其冗长且较为繁琐复杂,毛岸英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宝贵精力,将这些复杂的资料整理成对彭德怀司令员有用的数据。
其次,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尤其是在作战期间一字不落且极其准确地将我方人员的所思所想和苏联方面进行及时接洽与沟通,这同样对毛岸英同志的精力与专业素养是一个重大考验。
根据彭德怀以及其他战友日后的共同回忆:岸英同志工作具体负责,他经常不眠不休地查阅资料,联系苏方,为制定作战计划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除了这些本职工作外,毛岸英在朝鲜的30多天里,还主动承担了审问美军战俘的翻译工作。
据资料记载,1950年10月31日上午,志愿军总司令部正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审问战俘工作,一位名叫莱尔斯的美军,是志愿军捕获的第一个美军俘虏。
为了解美军和南朝鲜军的内情,彭德怀亲自下令把莱尔斯带到志愿军总司令部进行审讯。当莱尔斯被两名全副武装的志愿军压进来,他浑身颤抖,露出惊恐又绝望的眼神。
按照预定计划,毛岸英进行翻译,其他两位同志负责审问。如同往常一样,负责审问的工作人员要给莱尔斯一个下马威。可这位美军战俘已经紧张得说不出任何话,情绪已经抵达崩溃边缘,任凭我方工作人员如何审问,对方始终不作回应。
此时的毛岸英认为莱尔斯并非不配合,于是动了恻隐之心,用流利的英语与莱尔斯亲切交谈起来。毛岸英先是询问他左臂如何受伤?伤情怎么样?并主动给他点上一支香烟,然后走出审讯室,从自己的宿舍拿出来一盒饼干给莱尔斯吃。
毛岸英的连番举动让莱尔斯紧张的情绪稍稍有些缓和,原本严肃的气氛已经荡然无存,审讯工作进行格外顺利,莱尔斯还提供了不少他所知道的美军机密。
事后,彭德怀查看审讯记录,当即指示毛岸英:莱尔斯交代的这些情况很有参考价值,应该通报全军。
当天下午,由毛岸英执笔的这次审讯情况通报通过电台发至各军司令部。
其实,毛岸英能从莱尔斯那里得到很多口供,绝不是所谓的廉价交换以及审讯技巧,岸英同志用发自内心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温暖了美军战俘,这才是让对方放下心扉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谁都没有想到,1950年11月25日,美军轰炸机对大榆洞地区发起空袭,年仅28岁的毛岸英在这场突袭中壮烈牺牲。
毛泽东得知噩耗后,沉默良久道:“他是为了千千万万人民牺牲的。作为无产阶级战士、共产党员,岸英尽到自己的责任。”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则评价道:“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国际主义的典范和楷模,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牺牲包括妻子在内至亲至爱的五位亲人。
为了朝鲜人民的反侵略和保卫世界和平,他把最疼爱的长子毛岸英送到朝鲜。岸英虽然牺牲,但我们会永远怀念他。”
二、34天读完五本书的毛岸英前文简单提及过毛岸英来到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后,从随身携带的行李中拿出了一大摞的书,整齐码放在一张简易书桌上。
为此,战友们还向他调侃:可真是搬了一座书山上战场。
根据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秘书张养吾回忆:毛岸英来到朝鲜的这30多天里,他至少看了五本大部头的巨著,包括《朱元璋传》《孙子兵法》《欧洲哲学史》等著作。这种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在志愿军中是绝无仅有。
因为前线条件艰苦,加上毛岸英每日负责的工作事项太多,战友们便很奇怪,询问他为何不将所剩不多的时间用来休息,非要看这么多的书呢?
毛岸英则笑着回答:“这些书,有的是我父亲送过来让我学习,有的则是从苏联带回来。我要时刻加强学习,不辜负父亲和全国人民对我的期望。”
毛岸英同志的这番话,已经详细说明他为何要在炮火连天的战场坚持读书的原因。
1946年,当毛岸英从苏联返回延安时,毛泽东敏锐地察觉到他似乎染上了一些不好的作风,如同其他青年一样,开始喜欢爱打扮、好出风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毛泽东便立即告诫毛岸英,让他拜一位农民师傅为师,去“劳动大学”进行深造。与此同时,毛泽东规定毛岸英多读一些中国经典名著,这样更有助于他加深对中国革命以及中国人民的认识。
毛岸英知错就改,先是拜农民吴满有为师,然后抓紧一切时间恶补中国传统文学知识。在父亲毛泽东的指点下,毛岸英进步非常快。
包括后来在土改工作中,毛岸英通过实际考察与工作,详细了解中国革命的内容精髓。毛岸英的这些举动,一部分出自内心,另一部分则是源于其父,即毛泽东主席的谆谆教导。
图|年幼的毛岸英与母亲杨开慧和弟弟毛岸青合影前往朝鲜时,毛泽东屡次告诫毛岸英让他不论在任何环境下,都要抽时间找机会读书。毛岸英一直谨遵父亲的教诲,带了许多书去朝鲜战场。
因为在毛泽东看来,不管到什么时候,“开卷有益”都是至理名言,他管不了其他人,但是毛泽东可以让自己的儿子毛岸英多读好书。通过书本里的知识不断充实武装自己的大脑,无论在地方工作还是前往朝鲜战场,这些知识都会帮助自己事半功倍。
因此,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的30多天时间里,仍然抽时间找机会看了几本书。
结语毛岸英牺牲后,人们在他的日记里发现这么一段话: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
去朝鲜之前,毛岸英曾旁敲侧击询问父亲这个问题,毛泽东却笑着说:“等你回来,我一定给你个答案。”
没想到毛岸英一去不复返。他的遗孀刘思齐后来代表丈夫询问毛泽东:岸英做您的儿子合格吗?
毛泽东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当然合格,他是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