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都是如何管理军队的

天使历史 2025-01-22 12:32:19

公元 1001 年,北宋时的四川那旮旯发生了好些次兵变。在这些兵变的背后,是北宋还存有五代时期军队不受控制的那种惯性。把军队管控好,免得被其反咬一口,这是构建政治秩序的关键任务。

接下来咱们瞧瞧在历史上针对这一问题是怎样处理的,主要涵盖思想以及制度这两个层面的举措。

【思想层面:共享精神信念的重要性】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里提及了一个有关的问题。他假定要构建一个城邦,一开始得有农民来确保粮食的供给,同时也得有手工业者给农民供应农具。当城邦变得富足后,或许会遭遇外敌的抢夺,故而需要军队来予以保护。然而,军队存在失控的可能,也许会凭借武力去抢夺百姓的东西。

于是柏拉图认为需要哲学家,这里所说的哲学家并非传统的学者,而是能够给共同体构建共同的精神信念、给予其精神核心的人。

【制度层面:征兵制与募兵制】

在古代,兵制主要有两大类:征兵制与募兵制。

征兵制存在两种类别,其一为全民皆为兵,其二是国内特定身份的人群世世代代服兵役。

募兵制是由官方出资雇佣人来当兵,而这和征兵制的核心差异在于兵源以及军饷的来源。征兵制下,朝廷是不给军饷的,士兵得自己准备干粮。不管是全民都当兵,还是部分人世代当兵,都是这样。原因是朝廷会给他们土地,靠土地的收成就能让他们自己解决干粮的问题。像西方的罗马共和国,还有中国前中期的汉朝、唐朝,都施行的是这种兵制。

不过,征兵制要想正常运转,得满足一些特定条件。

第一,不能出现土地兼并的情况,要不然士兵家庭就没办法自己准备干粮了,可是土地兼并这种现象很难杜绝。

第二,战争的规模不能过大,战场也不能离家过远。要不然,士兵打完仗没法及时回去,土地就会荒废,自带干粮也做不到。然而,战争规模和战场距离是难以保证的。要是这些条件达不到,征兵制就会产生问题。

在罗马共和国后期、西汉以及唐朝中期,都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原本胜仗连连,后来却败仗不断,这种时候就得进行军制改革了。募兵制呢,就是官府掏钱雇人去打仗,吃的干粮也由官府来提供。

在这样的情形下,当兵的得听出钱的人的话。要是朝廷出了钱,那军队就听朝廷的;要是将军自己弄到了钱,军队就会听将军的,将军也就变成了军阀。因而,朝廷得保证自己拥有最多的钱,以此来确保对军队的掌控权。

【五代至北宋的兵变与解决方案】

在五代时期至北宋初年这段时间里,之所以频繁出现兵变,其根本缘由在于将军富有钱财,从而可以掌控军队。

从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起,这种状况便出现了,那时的朝廷不是徒有虚名,就是不断变换,政治相当不稳。在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时,人们对朝廷尚有敬畏之意;等到了五代时期,人们对朝廷的敬畏降低,局面愈发不稳定了。

北宋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朝廷能够收获最多的财物,这就让文官政治的重要性得以显现。朝廷借助征税的方式来获取财物,而高效率的征税工作则要依靠文官体系来完成。

要是文官属于贵族出身,不服从皇帝的指令,那文官系统就没法正常发挥作用了。所以呢,皇帝得在贵族以外的人群里,找寻信得过的人来当文官,而科举制度恰好就是处理这个问题的办法。

隋朝时便存在科举制度,不过在隋唐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大多是贵族,毕竟那时识字的人多数是贵族。到了五代时期,印刷术实现商业化运用,使得识字成本下降,从宋代起,大规模的平民科举制度得以施行,皇帝也由此拥有了高效的文官系统。

皇帝凭借平民出身的文官体系来征收税款、构建财政,以财政手段掌控募兵制下的军队。军队的军饷由朝廷予以发放,并由文官进行管理,以此使得文官能够制约将军。

北宋过后,中国大体上不再出现军阀割据的情况了。

不过呢,在民国初期,军阀割据的情况又冒出来了,这事儿的根源能扯到太平天国那会儿。那时候,清朝的财政都快垮了,没能力拿出军费去镇压叛乱,所以就准许地方官员自己想办法弄钱来组建军队,晚清时候的那些中兴名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冒头的。

太平天国遭到镇压后,清朝统一的财政体系崩溃了,虽说那时人们对朝廷还存有一些敬畏,可军阀化的苗头已然冒出。等进入北洋政府阶段,人们对朝廷的敬畏没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也就随之产生了。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