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得慈禧太后青睐,宰相肥来天下瘦,给子孙留下千万家财!

野史转记 2025-04-26 18:09:44

1898年,《纽约时报》登了一篇挺有意思的报道,讲的是加拿大温哥华发生的一件挺八卦的事儿。

1898年9月22日上午,光绪皇帝的心情跌入谷底。他的母亲,清朝的慈禧太后,在京城一座名为“新发”的寺庙中,与当时政坛的权臣李鸿章举行了一场婚礼。这一举动不仅让光绪感到震惊,更让他陷入深深的挫败与愤怒。慈禧太后,这位曾经掌控朝政的女性,如今却成为了李鸿章的私人附属品。她的再婚不仅是对皇室尊严的挑战,也让光绪意识到自己作为皇帝的实际权力被进一步削弱。这场婚姻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而光绪的无力感也随之加剧。

这则消息听起来简直离谱,先不提慈禧根本不可能再婚,就算从李鸿章的角度考虑,他也绝对没有胆子把慈禧太后娶回家。

在中国古代,君臣关系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强调尊卑有序。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深受这一传统观念影响。即便他有心挑战皇权,光绪皇帝作为一国之君,也绝不可能容忍这种僭越行为。君臣之间的界限,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不可逾越的。

戊戌变法惨遭镇压后,这类小道消息满天飞并不意外。慈禧太后用强硬手段扼杀了这场旨在挽救清朝的改革运动,虽然变法派在国内惨败,却赢得了不少外国媒体的声援。

这些改革失败后,一些人开始编造大量关于慈禧太后的故事,并将这些虚构内容作为历史资料传播,甚至流传到国外。

慈禧和李鸿章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那些改革者会把矛头指向李鸿章,而不是其他参与洋务运动的大臣?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慈禧太后对李鸿章颇为器重。

谈到洋务运动,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关键人物。作为晚清时期的权臣,李鸿章长期置身于国内外及满清内部的复杂矛盾中。然而,甲午战争后,他遭遇了仕途的重大挫折,被调任两广总督,这一任职持续了整整四年。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才再次启用李鸿章,赋予他重要职责。在逃亡途中,慈禧发布命令:“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同时兼任北洋大臣。”李鸿章因此恢复了原有职位,但他可能未曾预料到,这将是他一生中最难熬的一年。

朝廷下令,让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一职,同时兼任北洋大臣。

1900年,李鸿章接到慈禧太后的命令,乘坐平安号轮船赶往直隶。此时,距离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五年,北京城被外国军队占领,慈禧和光绪皇帝匆忙逃往西安避难。

在这个紧要关头,慈禧急需派遣一位合适的人选前往京城处理混乱局面,但这个人选必须具备特定的条件:

拥有足够的权威和影响力。

必须具备一定的经验和背景。

在外国人面前能混得不错,

南方的官员们也愿意站在他这边。

维护清朝领土的完整性,

核心在于对慈禧保持绝对的忠诚。

经过深思熟虑,慈禧最终决定选择李鸿章。她认为,只有像李鸿章这样的汉人官员,才能完全符合她的各项要求。李鸿章的身份和背景使他成为慈禧眼中最合适的人选,能够满足她在政治和权力上的所有需求。

慈禧特别看重李鸿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同治帝去世后,清朝面临皇位继承的难题。根据传统,同治属于"载"字辈,下一任皇帝应从"溥"字辈中挑选。但这样做会让慈禧失去权力,因为她将晋升为太皇太后,无法继续掌控朝政。这种局面使得皇位继承问题变得复杂,打破了清朝一贯的传承规则。慈禧必须在维护祖制和保住权力之间做出选择,这对清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慈禧一心要保住自己的权力,不愿退居幕后成为太皇太后,坚持要继续以太后身份掌控朝政。尽管大臣们强烈反对,她仍然执意选择醇亲王奕譞年仅四岁的儿子载湉作为新皇帝。

由于朝廷内外普遍反对,慈禧太后突然称病。虽然无法确定她是否真的生病,但各地官员纷纷推荐医生进宫诊治。李鸿章也参与了此事,派遣了薛福辰前去为慈禧看病。

薛福辰此行并非单纯为了诊病,实际上肩负着传递李鸿章心意的重任。他向慈禧太后明确传达了李鸿章全力效忠的立场。由于李鸿章麾下的淮军已驻守京城,这无疑给慈禧太后吃了一颗定心丸,使她能够毫无顾忌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从那时起,慈禧太后对李鸿章产生了极大的信赖。

无论何人向慈禧太后指控李鸿章,无论这些指控是否属实,慈禧太后都不会将其放在心上。

李鸿章在官场上混了整整四十年,能一路顺风顺水,全靠慈禧太后对他的信任和提拔。要是没有慈禧罩着,他哪能在仕途上这么得意。说白了,慈禧就是他的靠山,让他在官场里站稳了脚跟。

慈禧太后对李鸿章确实很器重,但两人成亲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尽管慈禧在朝政上倚重李鸿章,他们之间始终保持着君臣关系,绝无可能发展为婚姻关系。

李鸿章奉慈禧太后之命前往处理棘手问题,同时暗中向各地督抚传达指令:务必严守秘密!

李鸿章随后联合张之洞、刘坤一等东南地区的地方官员,与外国驻上海领事达成《东南保护条款》。这份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上海租界的安全由各国共同维护,而长江流域及苏杭内地的治安则由各省的地方官员负责。

这份章程显示,李鸿章在清廷对抗八国联军的战事中采取了不偏不倚的立场。

李鸿章没有遵从慈禧太后的旨意,而是选择了违背命令。他没有按照慈禧的指示行事,采取了与朝廷命令相左的做法。这种抗旨行为,直接反映了他与慈禧之间的分歧。李鸿章的举动,表明他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自己的判断,而非盲目服从。这一事件凸显了晚清朝廷内部复杂的权力关系,以及官员在政治决策中的自主性。

慈禧和光绪帝西逃后音讯全无,外界普遍猜测他们可能已在逃亡途中遇难。在这种情况下,朝中大臣们开始考虑推举李鸿章出任总统以稳定局势。李鸿章本人也认为,凭借他在外国列强和各地督抚中的广泛支持,完全有能力担此重任。

《袁氏当国》一书详细描述了这一事件:

在八国联军入侵期间,清朝皇帝和太后逃离北京,导致东南地区陷入无政府状态。面对这种情况,当地的总督和巡抚们开始考虑建立一个类似美国的共和体制,并推举李鸿章作为总统。李鸿章本人也对此表示接受。然而,当皇帝和太后在西安重新露面后,这一计划便被搁置。

得知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已安全抵达西安后,李鸿章才停止了相关行动。这一消息传来,让他终于放下心来,不再继续之前的计划。

出乎李鸿章意料的是,《东南保护条款》刚签完,八国联军的总指挥瓦德西就找上门来。但瓦德西的目的并不是支持李鸿章当总统,而是要求他交出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成为焦点,主要源于她在逃离北京前,曾正式对八国联军发布宣战令。这一举动直接导致她被列强视为敌对目标。

瓦德西明确指出,慈禧太后是导致中国与西方列强开战的罪魁祸首,她应当接受法律的制裁。他坚信,只有通过正式的审判程序,才能公正地处理这一历史事件的责任人。瓦德西的观点强调,慈禧的决策直接引发了国际冲突,因此她必须面对相应的法律后果。

李鸿章并不清楚慈禧的具体下落,即便他知晓,也不会将慈禧太后交给他人。

瓦德西直言不讳地指出:“慈禧太后此刻正身处你的居所,就在你的卧榻之上!”

慈禧的宠信让李鸿章得以毫无顾忌地聚敛财富。在平定太平天国和镇压捻军的过程中,他领导的淮西军阀逐渐掌控了安徽,成为当地新的权贵势力。

1896年,清政府与沙俄签署了《中俄密约》,通过这一条约,清政府获得了300万卢布的经济补偿,但代价是牺牲了中国的部分主权。

在随后的《辽东半岛租约》签署过程中,俄国额外获得了50万卢布的收益。

为了让李鸿章全力效忠,沙俄在中国道胜银行专门设立了一个名为“李鸿章基金”的账户。

在此期间,李鸿章的家族成员长期掌控着芜湖海关的管理权。

李鸿章拥有的财富远不止这些。他在苏州、南京、杭州、无锡等大城市,以及芜湖、安庆、滁州等县城,甚至在三河、官亭等小镇,总共开设了108家典当行。每家当铺的资产至少有三万两银子,算下来,这108家当铺的总资产超过了三百万两。这只是他庞大财富的一部分。

李鸿章还在南京和合肥等地方开了几家钱庄。这些钱庄都自己印钱票,面额有大有小,从一块钱到一千块钱的都有。

李鸿章不仅通过直接手段积累财富,还涉足投资领域,特别是在新兴的近代工业中。他在多个现代企业中持有股份,包括电报公司、航运企业和煤矿等。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当时快速发展的行业,如通信、运输和能源领域,显示了他在经济上的前瞻性和多元化布局。通过这些投资,李鸿章不仅增加了个人财富,也推动了这些行业的现代化进程。

在合肥及安徽周边县城,长江沿岸的房产,以及上海、天津等地的李鸿章名下房屋,均用于出租,通过收取租金获取收益。

关于李鸿章的具体财富数额,恐怕只有他本人最清楚,甚至可能连他自己也无法准确估算。外界普遍猜测,他的资产至少超过千万两白银。

梁启超为李鸿章撰写传记,对其财产状况有所了解,他曾提到:

李鸿章的个人财富高达千万两白银,其家族成员,包括兄弟、儿子和侄子,所拥有的资产总和也超过了千万两。

他的个人财富超过一千万,而他的兄弟和子侄们各自的财产也累计达到了一千万。

容闳作为中国首位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在当时属于消息灵通人士。他经过估算后指出,李氏家族的财富主要来自芜湖海关,仅私人资产就高达4000万,这些财富都被用来留给家族的后代。

容闳在文中提到“为后代留下财富”这一概念,这让我们不禁好奇:李鸿章究竟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多少财产?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这位晚清重臣的家庭经济状况。通过分析历史资料,我们可以了解李鸿章家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以及这些财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李鸿章兄弟六人】

李鸿章共有五位兄弟,六人共同拥有大量土地和房产。李氏家族在合肥、含山及芜湖等地持有的土地总面积达到257万亩,同时还拥有48座仓库。这些资产展现了当时李氏家族在地方上的雄厚经济实力和广泛影响力。

李翰章是李鸿章的兄长,外号“李麻子”,曾六次出任巡抚和总督职位。虽然他的财富不及李鸿章,但也积累了百万家产。在两广总督任内,他甚至下令将莲花山的狮子雕像悉数运回故乡。

李鹤章在家族中排行第三,他在与儿子分家产时,总共获得了175万两白银。

李蕴章在家族中排行第四,个人财富约达百万级别。他名下的资产遍布多个地区,特别是在含山和桐城两地,他拥有数十家典当行,业务规模相当可观。

李凤章在李家排行第五,经济实力仅次于李鸿章。他掌控了众多当铺和银行,芜湖大部分房产都由他家族兴建。李凤章家族在当地贸易市场占据了近一半的份额,几乎掌控了半个芜湖。他的个人资产估计达到了四五千万元。

【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赚洋人的钱】

李经方虽是家族中的长子,但他出生于六房,之后被过继到二房。辛亥革命后,他选择在上海定居,过着闲居生活。

李经方具备出色的语言能力,掌握了五种外语。他曾担任驻外使节,与外国人交流毫无障碍。凭借这一特长,他成功从外国客户手中获取了丰厚收益。

一战爆发时,欧洲战火纷飞,不少商人转向东方寻找商机。李经方注意到许多外国人在黄浦江沿岸寻找建厂、码头和仓库的地点。他抓住机会,以低价购入了江边几百亩荒地,随后高价转手给英国商人,赚取了巨额利润。

李经方的姐夫刘晦之是个有名的收藏家,专门收集古代青铜器、甲骨文和古籍。正好瑞典王子来中国访问,瑞典王室对中国青铜器特别感兴趣,想在瑞典博物馆里增加中国文物。李经方知道后,就抓住这个机会,和刘晦之合作,做起了古董买卖。

李经方和刘晦之各自展示了自己的收藏品,瑞典王子对这些珍品目不暇接,连连称赞。最终,这些藏品以28万英镑的价格成交。李经方和他的妹夫刘晦之将这笔钱均分,每人得到了14万英镑。

李经方靠海外贸易发了财,便开始在上海投资房地产。传闻他在爱尔近路一口气收购了整条巷子,包括一百多间房屋,全都归入自己名下。这笔大手笔的投资,让他迅速成为当地有名的房产大亨。

李经方的生意起初顺风顺水,积累了不少财富,但后来却遭遇了家庭变故。他的儿子不念亲情,竟然将他逐出家门,导致他的生活陷入困境。

【次子李经述:大孝子】

李经述是李鸿章的第二个儿子,实际上是他的第一个亲生子。他出生时就有两颗牙齿,祖母李夫人对此非常欣喜,她说:“你父亲小时候也是这样,这孩子肯定最像他。”因此,李夫人对李经述格外疼爱。然而,李夫人的预言并未成真,李经述并不像李鸿章,他既没有父亲那样的功业,也没有那么长的寿命。他唯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他的孝顺。

李经述的母亲赵氏长期受肝病困扰,病情发作时痛苦不堪。李经述偶然听到一个偏方,说用指肉和药一起煎煮就能治愈。他深信不疑,竟然真的照做。这件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成为人们谈论的孝行典范。

在李经述生命中的最后时光,赵氏始终寸步不离地守候在病榻旁,日以继夜地悉心照料,未曾有过片刻懈怠。

1901年秋天,年过八旬的李鸿章接到朝廷命令,前往北方参与和谈。由于长途跋涉,他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只得暂居在北京的贤良祠休养。得知这一消息后,李经述立即携儿子李国杰赶往北京,日夜照料李鸿章。在接下来的50多天里,李经述亲自为父亲煎药,并每日焚香祈求他的康复。

李鸿章去世后,其子李经述深感内疚,认为父亲的离世源于自己未能尽到照顾之责。他一度萌生追随父亲而去的念头,尽管家人极力劝阻,但李经述始终无法释怀。长期的悲痛与自责逐渐侵蚀了他的健康,最终导致他因忧思过度而吐血身亡。

李经述临终前将父亲李鸿章的遗物,包括官服、黄马褂、三眼花翎和瓷器等,打包成十几个大箱子,全部交给儿子李国杰。李国杰继承了祖父的一等肃毅侯爵位,并担任钦差前往比利时。然而,由于李国杰常年奔波,这些箱子传到其子手中时仅剩一只。后来李家遭遇抄家,这最后一只箱子也被没收。

【三子李经迈:颇有经商的头脑】

李经迈在家中地位不高,因为他并非正室所生。他的母亲莫氏原本是李鸿章夫人的贴身侍女。由于李鸿章夫人身体不好,无法常伴丈夫左右,在李鸿章驻守天津期间,莫氏便承担起了照顾他的职责。日久生情,李鸿章最终将莫氏纳为妾室。

李经迈自幼学习并不刻苦,这大概和他作为家中幼子,备受宠溺有关。

李经迈并未通过科举获得任何正式官职,他所拥有的头衔主要是基于其父李鸿章的声望而授予的,这些称号更多是荣誉性质的,并不具备实际的行政权力。

李经迈在英语学习方面投入了不少精力,这为他后续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基础。他后来被任命为驻奥地利大臣,期间还陪同贝勒载涛进行了一次海外考察。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他的外交能力,也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

辛亥革命后,李经迈携母亲莫氏移居上海,定居于华山路一带,并开始涉足房地产行业。凭借出色的英语能力,他频繁与外国人士交往,生意规模逐渐扩大。

位于华山路的丁香花园是李经迈的产业,他还在周边建造了当时最豪华的公寓——枕流公寓。

李经迈在租界大量购置土地,随着地价持续上涨,他的财富迅速积累。他在商业领域始终保持着不败的纪录,成功跻身富豪行列。

李经迈这人挺有本事,就是科举考试总考不好。因为他是庶出,分到的家产不多,连他侄子李国杰都瞧不起他,把一些不值钱的股票塞给了他。不过李经迈脑子灵活,经过他一番操作,那些原本不值钱的股票居然被他弄得值钱了。

李鸿章作为晚清时期的重要官员,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生错了时代,如果换一个历史阶段,可能会成为被后世铭记的伟人。然而,他身处晚清这个动荡的年代,被迫签署了一系列损害国家利益的条约,这主要是遵循慈禧太后的命令。不过,李鸿章在积累个人财富的同时,却让国家陷入贫困,这是他自己做出的选择。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