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亦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节气,它让秋天和冬天实现无缝对接,使万物由秋到冬自然过渡。此时,黄河流域出现白霜,广袤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寒霜冷露,送走了秋天,也催促着冬天加快脚步。
二十四节气中,多有以雨、露、霜、雪等自然现象来命名的节气,“霜降”亦然。但从气候与气象学意义上而言,“霜降”其实并不意味着“降霜”。
南宋诗人吕本中诗中说:“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元代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皆道出了霜之产生条件:晴朗之秋,白天日光暖照,夜晚温度骤降。温差之下,溪畔桥边,蒸腾的水汽没能幻化成晶莹白露,而是凝结为冰晶样的霜花。
霜降有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此时,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食用;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蛰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
说起霜降,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有云:“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霜是水汽凝成的,水汽是怎样凝成霜的呢?宋代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掀开了被子,散热很快,温度骤然下降,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草垛、树叶和柴扉之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有在晴天形成,老话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理。
这个时节,秋高气爽,正值秋游的黄金季,人们欣赏秋叶之美的热情,绝不逊色于观赏春花的劲头。平日里,那些不曾注意的树木,到了霜降时节,它们的叶子迎来了一生最辉煌的盛典。金灿灿的银杏,吐露出一树的暖意;至于枫叶,山上岭下随处可见一片片火红,将秋日的绚丽和灿烂烘托得酣畅淋漓,徜徉于融融的秋阳里,即可享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恬淡与惬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正向季节的深处走去,草木黄了,叶儿落了,凝在菊花上的露珠也打起寒战,摇身变成霜花。这霜,就有了一个挺美的名字,叫作“菊花霜”。“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经霜的菊花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意义,被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所以,霜降所处的九月,被称作“菊月”,而处在此节令段的重阳节,被称作菊花节。
霜花映照里,不仅菊花美,还有一花与之争艳:“千株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在霜至百花凋萎的时节,木芙蓉却迎霜开花,清姿雅质,乃秋色之最佳者。
而在霜打叶落纷纷的残秋,依然有一叶红得令人沉醉,那就是枫叶。这一叶在诗人笔下,似乎比菊花和木芙蓉花伸展得还美。杜牧的《山行》里说:“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来了,秋风萧瑟,万木凋零,让人觉出一种逼近的凉。在诗人笔下,即便是悲凉的抒情,也催生出许多优美的不朽诗句。最美的霜花是开在寒山寺的那朵,那场早秋的淡霜,成就了历史上不朽的失眠:“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清霜浸润滋生出这位落第者的别样情思,写出了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而另一首不朽的失眠,应是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那爱国激情和浓重乡思兼而有之的不眠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读之,催人落泪。
关于霜降,最爱白居易《岁晚》诗中的几句:“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一岁又将尽,却正是迎来满满收获的时候了。
时值暮秋,天南地北,自有正当其时的美景。霜降时,全国多个盛产柿子的地方,正是火红柿子高挂枝头时。无论清晨还是薄暮,人家鱼鳞样的屋瓦旁,袅袅升起淡蓝的炊烟。 一棵棵老柿树,就立在这炊烟里,屋瓦旁,枝条横逸,喜气洋洋。那一树树大柿子,挂在了无一叶的干枯老枝上,像一树俏皮的黄色小灯笼。经霜之柿,将会褪去酸涩味道,变得甜蜜绵软,清香适口。
千山万壑,无边落木萧萧下。在这样秋光冉冉的好时节,选上一个晴朗天气,约上三五好友,一起走出家门。行走在林间,看纷飞黄叶如蝶狂舞,为大地披上温暖衣衫;脚踩落叶,清脆有声,似秋天在低吟浅唱一曲曲轻音乐,对旅人轻然吐出一首首抒情诗。抬头远望,天高云淡,经霜的红叶漫山遍野,红得如一天云霞,将整个世界都映照得温暖而明亮。信步款款,如果再漫行至溪边湖畔,秋波荡漾,寒鸭数点,芦苇轻摇,芦花似雪,都是秋天的独特好风景。此时节,无论登山还是临水,游目骋怀,四望空阔,都会使人胸襟格外开朗。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末冬初,让我们在尽享秋的静谧与丰盈中,感受季节的美好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