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外交官,就是周总理,他也为我国培养了一些新的外交官,乔冠华就是其中之一,两人感情深厚。
1976年,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举国同悲,当时已经60多岁的乔冠华哭得不能自已,抱着总理的水晶棺不肯松手,喊着:“让我做您儿子,送您最后一程!”
乔冠华与周总理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他为何想做周总理的儿子?
乔冠华是新中国第四任外交部长,也是周恩来一手培养起来的著名外交官,他们结识于抗日时期。
乔冠华年纪轻轻就东渡日本留学,之后又留德攻读博士学位,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乔冠华再也坐不住了,他人在德国,心早已飞回祖国,最终他决定回国参加抗战。
1938年初,25岁的乔冠华回到广州,然而没过多久,广州就沦陷了,他被迫转到香港,进入《时事晚报》当主编。
乔冠华希望以笔为剑,从精神层面去战斗。他以“乔木”为笔名,每天发表一篇社论,成熟的文笔和一针见血的观点在香港及大陆引起很大反响。
当时周恩来人在重庆,与乔冠华素未谋面,但他早已对“乔木”赞不绝口,直言“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后来,乔冠华的入党申请传到党中央,周恩来十分重视,当即批准。
乔冠华在1942年才有了和周恩来的第一次见面。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乔冠华与知识分子来往密切,于是周恩来命他负责撤离香港的文化人士,但他在1942年元旦才离开香港,赶赴重庆。
到达重庆后不久,乔冠华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握着他的手说:“冠华同志,辛苦了,欢迎你来到重庆。”周恩来的平易近人与嘘寒问暖让乔冠华倍感温暖。
二、乔冠华转战外交部此后,乔冠华就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从事外交活动,迈上外交官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乔冠华被调入外交部,他多次随周总理出国访问,在长久的磨砺中渐渐能够独当一面。
1970年,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受邀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
对于中国代表团的组成人员,周总理十分慎重,最终敲定乔冠华为团长。
得知这一决定,乔冠华欣喜异常,为此精心准备。赴会前,周总理特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这支代表团,进行了一番亲切嘱咐,乔冠华最终不负众望,在联合国留下了令外国人赞叹的中国声音。
一路走来,周总理是乔冠华的良师、伯乐,对他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周总理像人民的父亲一样,始终对人民关怀备至,但他这一生却没有自己的孩子。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的消息传出后,整个世界都为之一振,联合国以及一些国家为他降半旗默哀,各国报刊都大篇幅报道此事,称周总理是二十世纪的一位伟人。
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早已征服了世界很多人,他为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永远被世人铭记。
在国内,1月10日举行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整个过程持续了两天,11日下午,告别仪式结束,周总理的遗体将被送往八宝山火化。
从北京医院到八宝山路上,百万群众戴着黑纱和白花,不顾严寒伫立在道路两侧,希望最后送别大家敬爱的总理,一时之间哭声不断。
在周总理的遗体被运到火葬场后,一大群人涌上来抱着水晶棺,希望不要火化总理的遗体。
然而,火化遗体是周总理生前所愿,是多位领导人共同的决定,尽管大家都心中不忍,却无法改变这个结果。
人们渐渐平复情绪,放开了水晶棺,但仍有一人趴在水晶棺上不愿离去,他就是乔冠华。乔冠华哭喊着:“周总理啊,这么多年多亏了您的教导,您一生无儿无女,这最后一刻,就让我来做您的儿子,送您最后一程吧!”
周围的人听到这话,再次泪目,但工作人员还是不得不把乔冠华强制拉开。
60多岁的乔冠华仅比周总理小十几岁,他大概也是心疼总理一生没有孩子,“养老送终”是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的传统,但为人民服务了一辈的周总理却没这个“福气”。
其实到最后,周总理不仅没留下遗体,就连骨灰也没留下,但他永远是中国人民心中不朽的丰碑。
我们最敬爱的总理,永远的怀念……
人民永远爱戴的周总理,万古流芳……
周公千古
永远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完人周公
乔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好外交官
一提到周总理,就心疼!人民伟大的好总理!
向周公致敬
伟人,农民,外地人,合同工特别怀念!
曾经的胡公,伍豪!什么时候都那么儒雅,平易近人
敬爱的周总理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