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朝子亥
“留个电话,亲戚朋友什么的谁来?帮你交个费什么的。”
“没有人在北京。”
“您自己待会有问题,待会谁给你签字什么的?”
“我签字就行,我现在就一个人。”

看完这些话是不是莫名的有一些心酸,晚年生病孤身一人前往医院,没有子孙照顾,在治疗的时候只能一人躺在病床上痛苦呻吟。
这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的我国首批丁克一族如今的生活状态。

随着世界文明的交流,“丁克”一词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传入我国,在当时我国纷纷效仿国外的思想。

他们冲破我国传统思想世俗中的“养儿防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变成了“丁克一族”享受着无儿无女无牵挂的生活。
在当时知识分子对大多数家庭相对传统,男女结婚后会要孩子的思想遗弃,他们也幻想着和外国不受孩子的束缚,一生过着两个人的生活。
尤其是年轻的女子不想要经历生育的痛苦,就选择成为丁克家庭,在当时那个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传统的年代,让很多人,特别是长辈们不能够接受。
但是他们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选择丁克,现在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当时我国首批丁克族已经成为了年过七八十的耄耋老人。

有些人因为自己本身就出生于知识家庭,年轻的时候就有稳定的工作,如今老了也攒下了一笔钱过着休闲的老年生活。
但是也有一些丁克家族在年轻的时候工作就不是特别稳定,再加上花钱不知道节俭,到了晚年只能依靠养老金度日。
他们在年轻时候的生活虽然逍遥自在,在工作的时间工作,在休闲的时候两人休闲旅游散步,非常的自在。
过着上有老下无小的生活,只用照顾老人,花一部分时间去家里看看老人,没有小孩相当于减少了一半的生活花销。

而且还不用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和日常开销,不为年轻一代劳碌一辈子,自己的生活非常的滋润。
等到老了如果缺人照顾就找一家养老院照顾,如果不想要去养老院的话就呆在自己家里找护工照顾。
反观如果要孩子的话就必须先给孩子创造一个不错的生活环境,那这种情况下首先要有足够的金钱支付,无疑会加重生活的负担。
另外还有就是孕妇在备产、预产、产后都需要进行治疗养护,在那个时候家里的全部的经济开销负担都压在了男方那里。

这样不仅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还会影响到家庭的生活质量,让家人都感觉生活吃力。
之所以那些人会选择丁克,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有孩子之后面对的压力和自己的承受力。
相对于对孩子的承受力他们更喜欢把这种承受放在工作上,让自己能够在事业上、人生上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在生活中中如果感到无趣,他们对于是养小孩还是养一个宠物上,他们更加偏向于养一个宠物来使生活变得更加多彩。

但这只是年轻时候的选择,人一旦到了老年,身体器官不断衰弱,自身的身体素质也会大幅度下降。
如果自己的另一半还健在这个还好,但是如果一方先去世之后,那留在世上的这一半将要面临的就是孤独、缺爱、没有依靠、没有陪伴。
且丁克的思想在中国这个“血脉相承、骨肉相连”的影响下,如果在自身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不要孩子就会遭受社会上对“丁克”夫妇的不理解、不支持,这也使得不少的“丁克”夫妇感觉非常的无奈。

这样他们面对的不仅仅就只有家庭的压力,还有社会上的压力,如今的社会尽管开放了很多,但是“养孩子”的这一观念还是影响比较深的。
再有随着我国的现如今国家也开始呈现出老龄化,我国在政策上从开始的“一家一孩”转变成立“二胎政策”。
国家的这种积极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在无形中给了“丁克”夫妇无形的巨大压力。

但是相反如果有孩子的话就能达到“幼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桃源境界,还有丁克族他们到了老年在生活上面是离不开人照顾的,如果再有一个人生病,那剩下的人难免会手足无措。

“娘娘保佑根宝,娘娘救救他,美妹要他照顾呀。”
在上世纪70年代首批的丁克族已经到了耄耋之年,彭美妹和孙根宝两人就是首批丁克族之一。

彭大娘独坐在医院走廊的一角,嘴里不断嘟囔着“菩萨保佑、娘娘保佑....”,在自己的老伴生病的时候她只能想到这个方法来乞求与自己相伴一生的孙根宝平安度过抢救。
彭美妹嘴里一边嘟囔着,双手还合并着来回摇晃,仿佛能够救自己另一半的菩萨就在眼前。
这就是我国首批丁克家族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两人相伴到了晚年,身体有恙却无人照顾和关心,只能和老伴相依为命。
在某一天身体抱恙的孙大爷觉得自己的身体非常不舒服,但认为自己能够挺过去,直到自己因心梗晕倒在地,才被彭大妈拨打救护车送往医院。

到了医院,医生连忙进行抢救,要知道心梗虽在在老年人身边是一种很常见的病,但是这种病一旦发作那很容易就会要命。
但幸好彭大娘发现的早,孙大爷才及时的到治疗,脱离了生命危险,在治疗之中护士十分的好奇,俩个人的身边都没有一个陪伴的子女。
一开始护士以为是儿女忙没有时间,但是之后通过了解才知道两人年轻的时候一直都是秉承着丁克思想,没有要孩子。
所以孙大爷在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只有自己的老伴陪在自己身边,在面对医生询问的时候,彭大妈可谓是“一问三不知”。

并且不管医生说什么,彭大妈都回答只要能够救好彭大爷就行,在用药上面也是秉承着用最好的药,要最好的治疗。
后来通过医生询问才了解到孙大爷之前有骨头痛的老毛病,彭大娘为了缓解孙大爷的疼痛就在网上为其购买了听别人吹的神乎其神的保健品。
喝了两个疗程的孙大爷非但没有缓解自己身上的疼痛,反而自己的身体因为喝了这些保健品之后起了副作用身体日渐消瘦,身体垮了下来。
但是为了不让彭大娘产生内疚,况且身体除了有些胸闷没有其它什么大症状,于是自己就抗了下来。

但是最终孙大爷还是因为胸闷导致心梗被送进医院,医生为了不让彭大妈伤心和愧疚就称孙大爷的病不是因为那些保健品引起的。
同时还告诉她老爷子是得的冠心病,需要留在医院抢救室观察几天,直到彭大爷没有生命危险的彭大妈于是就坐在抢救室的外面不断地乞求着老伴赶快好起来,变得和之前一样健康。
因为这些年都是孙大爷一直在照顾彭大娘,彭大娘自己已经没有了自己生活下去的动力和能力,其就像是丧失了自力更生的能力。

如果孙根宝一旦去世,那么彭大娘面对的就是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每每想到这里彭大娘就会掉眼泪。
彭大娘一个人呆呆地坐在医院走廊的长凳上掉眼泪,她可能也会后悔吧,没有和老伴要一个孩子,现在有了困难,连一个商量的人都没有,只能自己一个人承受。
之后在医生的建议之下彭大妈联系了自己的亲戚朋友,打电话让他们过来帮忙照料一下,看着一个个关心自己的亲朋好友的到来,彭大妈的内心也安定了很多。

在亲戚朋友面前埋怨老伴不听自己的话,没有早点来医院看病,一致推到现在,直接进了抢救室,一旁的亲戚安慰她说只要配合好医生的治疗肯定是可以好的。
孙大爷的病真的像亲戚说的那样,在医生的精心治疗和照料之下,孙大爷非常幸运的与死神擦前而过,被医生抢救了过来。
彭大妈看着全身插满管的孙大爷,就坐在他的病床旁,彭大妈像是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低着头楷着泪水。
孙大爷看着伤心的老伴,有气无力地安慰着彭大娘,之后交代给她一些注意事项之后就催促她赶快回家,天晚了就不好打车了。

彭大妈听完之后也很听话的出了病房,但是她并没有回家,而是走到了病房外一个空旷的地方等着。
一旁的亲戚朋友劝她早点回去休息,要不然自己的年龄也这么大了,熬夜会让身体吃不消的,有他们陪在这就可以了。
但是彭大妈非常坚决,她想要陪着孙大爷,因为她回到家空荡荡的房间就剩下自己的,她不想回去,她想要在医院等到他病好。
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孙大爷的病也逐渐好转了起来住进了观察室,但还是没有脱离危险,需要继续检查和治疗。

得知自己的老伴病情多有好转的的彭大妈之前那个慌乱的内心也安定了不少,一心想要孙大爷可以早日康复继续陪着自己生活。
每天都在彭大爷的身旁精心照料,之前不擅长做的事情,在她不断的试错中一步步变好,两人没有子女,但是这场病他们也赢了胜仗。
但是这只是他们晚年的开始,还有很多的挑战在等待着这两位老人,希望两人能够在相互扶持之下幸福的度过只属于两人的一生。


通过彭大娘和孙大爷的这一情况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国家还有对这些身后无儿无女的老人少了一些安全保障。
万一两个人出了什么事,他们就有很大的可能会陷入无依无靠孤立无援的境地,虽然有很多的丁克族都是自愿的,但是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他们放弃了“养儿防老”的传统之后也要想一下自身用什么方式来维护自己老之后怎么办。
虽然我国有社保,但是稍微有一个大病,其根本不是根本的保障,最后还是得靠自己年轻的时候攒下的养老钱。

所以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就要为自己老年之后遇到的各种事情有一个最坏的打算,这样才能到老年之后有备无患。
如果自己有孩子的话,虽然他们可能有出息了,离开自己,但是出事的时候有一个商量的人,也会给予自己资金上的帮助。
一百个人的心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想法和打算都是不同的。
结语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方式和权利,但是希望大家在做这个决定之前好好想一下自己的晚年生活,不能只顾当下的开心和快乐。

任何有悖于社会主流价值的抉择都会遭来非议,我们每个人在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抉择之前要考虑好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无论是丁克也好,生儿育女也罢,毕竟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来,最好决定不要老了再后悔。
现在随着人们思想的逐渐开放,出现了更多的“丁克族”,有的人表示赞同,表示“养儿也不一定能防老,自己赚钱自己花,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
但是也有一些表示“没有孩子的夫妻不是真正的夫妻,现在国家出生率低就是因为丁克思想造成的。”
面对这样截然相反的两个观点,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