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朝子亥
6月7日,一年一度的“鲤鱼跃龙门”开始了。如果说春节是大家渴望欢聚的全民人口迁徙,那么高考则是全民自发的渴望同一心愿照进现实,它令每一个家庭兴奋、紧张......
今年6月近1300万考生走进考场,他(她)们要为青春画一个句号,为未来争取一种可以触摸到的可能...

2004年,高考“揭榜”,“749”这个数字迅速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因为这个分数仅差一分就是满分。
它意味着这个数字背后的主人撞开的恐怕不仅仅是一扇大门,很可能大门里还有一方成就成就荣耀的“水土”。这个分数的主人就是来自山东烟台的学子—王端鹏。

事实上“749”分并不是王端鹏的试卷得分,他的试卷得分为729分,其中理科综合未失一分,得300分的满分,数学丢了1分得139分,语文138分,英语142分;当时他凭借奥数得奖加了20分,达到总成绩749分。
即便如此仍旧是一个极高的分数,他之所以被社会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差一分就满分的高考成绩,更有现实意义的是他的“十年寒窗”更有分量,我们希望能够借这个不一样的”分量”给期盼心愿照进现实的父母和正在走向高考的孩子们一些思考。

鸡娃:是一种网络流行词,就是泛指一些焦虑的家长经常给自家孩子打鸡血,催促他们学习的说法。
王端鹏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父母都是老师。2000的时候,教师的工资远没有现在的高,基本都在2000-3000之间,所以王端鹏和很多正在高考的学子一样,并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而是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长大。

但是出生于教师家庭的孩子启蒙通常都比较早,这或许是他和其他普通家庭相比有的一点优势吧。很多教师家庭的孩子在孩子还没有入学的时候就会教孩子一些基本算术和拼音以及英文字母识读,这一点很容易帮助孩子建立信心。
因为当孩子开始上学的时候他能够比较快的听懂老师教的知识,从而受到鼓励而建立起真正的兴趣爱好。王端鹏当然也不例外,从小学入学开始成绩就一直很好,常常名列前茅,然而成绩好并不意味着王端鹏学习压力大,和很多那个时候的孩子一样,知识点在上课的时候就已经消化吸收了,不需要课外再去补。

可能一些网友不太理解,那个时候小学的学习压力远没有现在这么大,虽然父母都比较看重成绩但是不会像现在这样“鸡娃”,课后还要报各种辅导班,那时候放学后作业会有但不多,成绩好的半个小时就做完了,剩下的时间就是等父母做好饭,吃完饭就可以出去玩了。
特别提出这个旧片段,是近几年观察身边亲戚朋友的孩子,普遍的发现孩子小学时候成绩都不错,可是一到初中就开始直线的往下掉,不是因为其他,而是因为孩子还小的时候就疯狂鸡娃把孩子学习知识的好奇给生生磨没了。

很多孩子小学成绩好是父母日日夜夜的陪伴和物质奖励的结果,但是却种下了“厌学”的种子。在上初中后,一些父母就教不了了,主要以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为主,这时候如果没有自主性,厌学程度深,学习效率就比较低,日积月累成绩自然就下来了。
显然,小学时期的王端鹏不仅学没有厌学,反而学习兴趣浓厚,成绩优异,这为进入初中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进入初中,王端鹏成绩依然优异,他的优异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学习上喜欢钻研和课后的用功。
他也有其他同学一样的困扰,那就是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在生理上成熟起来,都会有青春期的悸动,在这方面王端鹏三个方面的优势帮助他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个是对学习浓厚的兴趣使他喜欢在解题上获得成就感;另一个是他父母作为老师很清楚这个时期的孩子,自然会帮他疏导,在这方面的管教会比较严。

然后是他特别喜欢运动,尤其是篮球运动,这充分的帮助他释放了精力。喜欢逻辑推理,使得他在理科方面的能力比较突出,这个优势一直延续到了高中时期。
初中时期,注意力集中是非常重要的,注意力集中,一个是基于兴趣爱好形成的自主学习习惯,另一个是青春生理期要健康引导,多培养体育爱好。
因为高中学习节奏很快,所以初中时期打下扎实的基础,不死板的学习习惯是进入高中后能达到什么水平的关键要素。王端鹏在这方面就不仅仅是合格了,简直就是最佳“模板”了。

高考——人生的分水岭
2001年,王端鹏在芝罘区初中升学考试中以全区第五的成绩考入烟台市第二中学,并且进入实验班,开始高中生活,然而高中和初中相比区别就很大了。
高中生活一句话就能形容,“重复,不断的重复”。因为高中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而且各个学校对高考录取率尤其是重点升学率非常看重,所以几乎全国的高中都会把学习排得很满。
随便抽当时一个重点高中的作息时间看就知道,早上5:00起床,洗漱完毕后就开始早读,7:00到7:30早餐,7:30到11:30上课,11:30到12:30午饭,12:30到13:30午休,14:00到17:00上课,晚课从18:30到22:30,23:00休息。所以高中的生活是非常枯燥的,尤其对于很多成绩不太好的人来说这种枯燥就非常的具体而真实,总是盼望着到周末回家。

在这方面王端鹏的学习经历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那就是成就感。在高中周测,月考是每一个重点高中的必设内容,目的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有成就感或者目标感。
高中时期的王端鹏对这种成就感就特别的着迷,这就促使他不仅在课堂上很少分心,而且他自己私下还喜欢研究高难的题,他高考时期的加分项目就来自于他这方面的特长。其次,总是学习脑子很难得到休息,王端鹏初中喜爱篮球的爱好延续到了高中,通过篮球运动他充分释放了积累的压力。

此外王端鹏还特别喜欢课外书,它自己说读课外书能够让他散发思维,可以帮助他找到一些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还有一个方面很重要,那就是他父母从来没有给他额外的压力,更不会传导一些“头悬梁锥刺股”这样不合时宜的学习模式,而是充分给他空间,只是在原则上的事情给他约定好“红线”。
在多种健康因素的推动下,对于王端鹏而言高中不仅不枯燥而且很有成就感,高中时期他担任学习委员,荣获“省三好学生”,多次获全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
在中国,高考不仅仅是对学子的考验,也是对父母的考验。去统计那些成绩优异的学子,你会发现他们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抗很少,孩子乐意和父母交流心得。在这一点上王端鹏的家庭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案例价值。

然而,高中学习对于王端鹏来说并非都是事事如意,也有他不得不面对的烦恼。
王端鹏因为相貌普通,有些人嫉妒心作祟就总是背后议论他的长相,虽然有些许介意但是广读诗书的他也不会把这点事放在心上。
2004年,高考放榜,王端鹏一点压力没有,因为他很清楚他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是情理之中的,是多年来自己勤奋和父母付出应该有的回报。最终他以距离满分一分之差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

同时也间接回应了当时拿他外貌开玩笑的人,相貌普通与否和取得成功没有任何正相关性,事实上那些相貌出众的人反而在学习阶段受到过多的关注而常常需要分精力去应付,甚至享受其中反而在学业上很难有大的成功。

报考专业时,王端鹏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理综中的化学反向,报考了清华大学化学应用专业。
当时国内在这方面并非独树一帜,王端鹏又凭借大学时的优异表现申请到了美国杜克大学攻读研究生,顺利毕业后又继续到斯坦福大学深造,拿到博士学位。

经过国外长期学习,王端鹏已经吸收了当时世界上最前沿的知识,他到了进入社会分工中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了。
从高中步入大学再到国外,表面上看只是到另一个地方继续读书,然而天差地别。首先,在地理位置上你是从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到首都,在这之间所对一个人形成的冲击不是能够用语言可以形容的,也不是读书可以体会的。
其次,在地方时你自己是天之骄子是模范,但是到了最高学府,你会发现自己在县城的光环瞬间就没有了,一切从头开始;在这里你可以和来自全国的顶尖学子思想碰撞,和那些出现在书本中的名师面对面请教。

到了国外,又是另一种文化,你会看到原来知识变成现实落地的样子,你会得到与全世界行业的顶尖翘楚切磋的机会。
也就是说从离开县城的那一刻起,经历的是一个全面重塑的过程,虽然不是所有这样的重塑都能够功成,但是它已经是所有机会里概率最大的了。高考是一张票,有这张票,你可以到很远的地方去看世界。
高考为何在我国如此重要,纵观世界你很难在其他国家找到一个这样的机制,它真切的提供普通大众可以向上流动的高度公平机会。

自恢复高考以来,40多年的时间里已经有太多普通家庭的孩子通过高考走进大学步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成为了我国经济40年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延续父辈阶层的命运。
有学子曾在高考作文中写道“高考可能是人走进社会前的最后一次公平,甚至是人生最大的一次奢侈”,确实,高考恐怕是所有年轻孩子可以以同样的尊严为生命轨迹撞开的一扇新的大门。
最美的地方还是家乡
外国求学多年,虽然学到了世界最先进的知识,但是王端鹏发现还是难以适应国外的生活,那里讲究利益至上,虽然养脑但是不养心;在不经意间总是能够感受到人家流露出来的歧视,相比于外国的刀叉,还是中国的筷子“养胃”。

拒绝了国外多个企业的高薪,王端鹏回到了国内,成为了我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虽然没有外国企业的顶级高薪,也没有国外豪华的办公室,但是回到家乡做一些自己的贡献,为“家里人”而奋斗的那种成就感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
如今多年过去,网络上已经查询不到王端鹏的近况,当初接近满分“状元郎”的热度早已褪去。他也不愿受打扰回归平凡,或许正在某个领域默默耕耘,以自己的一份力量参与到社会大潮的前行中。

王端鹏的事例并不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但是借他的求学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在求学上,人们已经太久忽略的切面,即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有人认为读书的意义就在于“家”“国”两个字上,读书可以让你去看到父母看不到的世界,读书可以让你接触到父母没有触及过的人,读书可以让你可能做到父母做不到的事情。

当有一天你到了父母的年纪,你和他们坐在高铁上时,你说起这个高铁的外装是我参与焊接的;坐新能源汽车时,说这个电池的设计我参与过;买到一盒药时,说起这个是我们团队研发出来的;看新闻里播戍边的消息时,说起你也是其中一份子;疫情结束后,谈起你当时参与救治的场景;甚至当现场观看火箭升空的时候,你说起在哪个岗位上工作......
太多太多这样的事例,当个人的社会分工融入到了社会进程中,人生就不再是消费化的碎片,而是有了一种说不清楚但很暖和的历史感...
长得确实有点显老[笑着哭],不过学习是真牛[点赞]
回国就值得赞一个。[点赞]
马云呢?
智商碾压[点赞]
国家就需要这样的人充大梁 其它的只能靠边 打入车间打螺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