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一,一位低调的河北人

我家在河之北 2024-12-07 08:27:04

读书时,看到一位叫刘宁一的河北人,曾经担任过中央书记处书记,这已经步入了领导人的范畴,但很多人对他并不太多印象,这是一位被低估的河北人。

刘宁一是河北满城南马村人,出生在1907年12月,来自一个农民家庭。这是一个有历史文化的村庄,相传宋朝时期,杨业父子镇守边关,曾在村里养马,后来绕着马圈建了四个村,成为马村,这个村在南边,所以叫南马。

不过,刘宁一是在邢台上的学。1924年,17岁的刘宁一考入直隶四师。这所学校是废除科举制度后在邢台地区建立的第一所新式学校,是河北省建立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当时,河北在全省设立四所师范学堂,分别是天津(一师)、保定(二师)、滦州(三师)、顺德(四师)。

在学生时代,刘宁一就开始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曾经担任直隶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生会主席,积极组织进步社团,开展反帝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参加声援五卅运动的斗争。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虽然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但刘宁一不畏艰险,毅然坚持斗争。到了1929年底,22岁的刘宁一来到唐山林西开滦子弟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后来持续在唐山、天津、北平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和工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

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刘宁一曾三次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刘宁一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宁一才从国民党监狱中获释,受党组织派遣,参与领导上海党的地下工作和工人运动。

1943年7月,刘宁一来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第二年开始担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秘书长,参与总结了党的城市工作经验,最重要的是他还参与党的七大报告起草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刘宁一积极推动党领导的工会工作,得到了党中央的嘉奖。

后来,刘宁一又参与工会国际联络工作,到欧洲工作,期间协助创办了新华社海外分社,不断扩大我党在海外华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后,刘宁一主要从事外事、工会工作,团结广大工会干部,组织群众为恢复和发展生产不断努力,同时在国际上不断扩大新中国影响力。

1965年开始,刘宁一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虽然当时国家工作指导上出现了一些错误,但是刘宁一始终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承担起全国人大繁重的日常工作和具体事务。在1966 年在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他被补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改革开放后,刘宁一深入一线,不断推动统战工作、经贸工作、纪检工作而努力,直至1994年去世。

刘宁一的妻子是李淑英,在8岁时就在上海南洋烟厂中当小童工,21岁加入共青团,四年后转入党,并成为沈阳卷烟厂第一任厂长,生产一款名为“大生产”牌的香烟。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