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军事能力强,能打胜仗,这一点世所公认。但很多网友觉得,粟裕之所以能在军事方面充分发挥天赋,主要得益于陈毅凭借资历,在华野甚至中野之间协调各方关系,让粟裕专心致志打仗,不要将心思放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上。
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有失偏颇,粟裕大将不仅仅会打仗,而且他协调能力极强,具备大局观,善于平衡各方关系。之所以大家觉得粟裕只善于打仗,在其他方面存在短板,主要是因为粟裕的军事能力实在太强,太显眼了。但如若仔细观察历史,我们会发现,在粟裕那个位置上,只会打仗,是难以做好工作的。
当时,为了减轻解放区的压力,毛主席打算让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渡过长江跃进,“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给蒋介石腹部来上一刀。周恩来、陈毅也同意这个跃进计划,毛主席还多次督促粟裕,强调这是“这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
粟裕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判断向南跃进不是一个好方案,迟迟未动。但这是中央的既定方针,毛主席此时已经有一些恼火了,说:“林彪不南下,粟裕不过江,我们这个大戏难唱喽!”
此时的粟裕已经四十一岁,已是战略区级实际的领导人,他对于此事的处理做得滴水不漏,很是漂亮。
一方面他表示完全服从毛主席的指挥,但毛主席之前指示粟裕的部队,“军队疲劳了就休息(充分注意休息),休息好了就打仗”,粟裕请示毛主席,现在部队疲劳了,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整训后再执行渡江南下的任务,这理由很充分,态度是相当端正。于是,毛主席同意粟裕率三个纵队赴陇海线附近再休整一个半月,三月下旬出动。
另一方面,粟裕充分利用这一个半月的时间,开展游说活动。注意,粟裕是在遵循毛主席的指示下,开展的游说活动,虽然说是斗胆直陈,但其实是经过充分准备的。
粟裕不仅仅只向毛主席一个人斗胆直陈,这么大的事情,毛主席肯定不会只听从粟裕一个人的意见,他要从中央的大视角考虑问题,因此,粟裕发挥了过人的协调能力,先向刚从中央回来的陈毅做了汇报,说服陈毅接纳自己的主张。
随后,粟裕又致电刘邓,报告了自己的设想,粟裕知道刘邓的资历,更明白自己的构想要成功,必须要刘邓配合。此外,按照毛主席的计划,之前电文已经明确粟裕的任务是配合刘邓大军作战,要减轻刘邓大军的压力,因此,粟裕必须先和刘邓通气,要让刘邓知道,即使自己不渡江,也能减轻他们的压力。
在各方面都协调沟通好后,粟裕才以个人名义致电毛泽东和华东局,详细地陈述了自己的想法。
粟裕提请毛泽东考虑几个因素:一是未来他将进入的水网地区很不利于机动作战。二是大兵团远离后方作战,将会有许多困难。三是关键,深入敌后的目的是调动敌人,但有可能作用不大,不会像刘邓跃进大别山那样有效,刘邓插入敌人胸膛,蒋介石不能不救,第二跃进计划,感觉上是给蒋介石腹部捅刀子,但有可能变成扎在敌人腿上,蒋介石可能会忍着,靠有利地形用小兵力死守来削弱粟裕的进攻,这不是不可能,一旦蒋介石这样做,粟裕南下的作用就不是很大。
粟裕表示要是他留在中原地区打大兵团作战,他的三个纵队可以直接歼敌三至五个整编师,这对打开中原战局将更为有利。
此时,粟裕的游说工作起了成效了,毛主席收到粟裕电报的同时,也收到刘邓发来的电报,刘邓同意粟裕的建议,认为这样更能推动全局胜利。毛主席于是也虚怀纳谏,采纳了粟裕的建议,这是重大的战略上的变化,改变了南线作战进程,后续粟裕通过豫东战役证明了自己,一举歼灭敌军9万多人,打破了中原僵局。